科室: 神經外科 主任醫師 張榮偉

  患兒,男,1歲。頭部外傷,左側肢體活動不靈3天 於2012年4月9日由外院轉入。 2012年4月6日19點原地摔倒,頭部及左上肢著地,當時有哭鬧,傷後 5分鐘呼喚無反應,急送當地醫院,半小時後患兒意識恢復,雙瞳等大。行頭部CT檢查示:右顳頂硬膜下血腫(圖1),家屬拒絕手術,遂保守治療,4月9日患兒反應遲鈍,無哭鬧,左側肢體活動變少,複查CT示:右側額、顳,枕大片低密度影(圖2),遂轉來我院。查體:意識朦朧,哭鬧少,精神差,左側額顳部可見面板擦傷,雙側瞳孔等大 ,直徑3mm,對光反射靈敏,右側肢體肌力5級,左側上肢近端2級,遠端0級;下肢3級,左上肢肌張力下降,病理徵陽性。頭部MRI:T1加權像示右側額顳頂硬  膜下薄層高訊號,右半球腦組織飽滿,溝回結構不清(圖3);T2像示右半球腫脹,雙額硬膜下積液,左側明顯(圖4);DWI像示右半球明顯高訊號表現。中線結構稍左偏(圖5)。診斷:1.外傷性右半球腦梗塞,2. 右側額顳部硬膜下血腫,3.雙額硬膜下積液。入院後給予脫水、解痙(罌粟鹼注射液10mg)、擴血管(丹蔘川芎嗪注射液2ml)及抗酸(泮托拉唑鈉 10mg)保守治療。

  4月11日左下肢肌力恢復至4級。停用脫水藥,加用抗自由基治療(依達拉奉注射液 8mg )。4月12日 左上肢肌力恢復至3級,偶有肢體抽搐,加用丙戊酸鈉口服液抗癲癇治療。4月14日 左上肢肌力恢復接近4級,肌張力較前有所恢復。4月17日左上肢肌力接近4級,肌張力較前增高,左下肢肌力4級,肌張力正常。4月18日複查頭部MRI :DWI像示右側大腦半球原整片高訊號大部轉為正常(圖6),右側 半球硬膜下積液。加用人血白蛋白及神經節苷酯。4月23:左上肢肌力4級,遠端手部抓握欠佳,肌張力較前增高,左下肢肌力5級,肌張力正常,複查CT: 右側額顳頂部及左側額顳部硬膜下積液較前增加(圖7)。4月24日基礎加局麻下行硬膜下積液鑽孔引流術。4月26日複查頭部CT:右額部硬膜下積液鑽孔引流術後積液消失(圖8),拔除引流管。5月5日出院:左上肢接近5級,可抓握東西,較右手稍差,左下肢肌力5級,較右側稍差,父母扶著可下地走路。

討論

該病例診治過程涉及到幼兒腦外傷特點、硬膜下血腫的發展、外傷性大面積腦梗塞的診治及硬膜下積液的演變等多方面問題。對每個問題進行深入探討,有助於提高幼兒腦外傷治療效果,減少和預防嚴重併發症的發生。

1.手術指徵  該病例外傷1小時內有意識障礙,CT示右側硬膜下血腫,中線左移,雖然瞳孔等大,尚未形成腦疝,但手術指徵明確,家屬因對手術風險及預後的恐懼拒絕手術,醫師應耐心說明情況,充分講明利害,力爭家屬同意。假如該患兒手術清除血腫,很可能可以預防大面積腦梗塞及後期硬膜下積液的發生。手術去骨瓣與否存有爭議【1】,成人手術大骨瓣減壓得到公認,幼兒因腦容量比例大、顳肌不發達、頭皮薄易伸展,去骨瓣後容易發生皮下積液、切口漏液及腦彭出等併發症。該患兒1歲,平地摔倒,傷時無昏迷,腦挫傷不重,去骨瓣一定慎重,我們認為術中清除血腫後觀察腦皮層情況,若挫傷輕、張力低,可以縫合硬膜,回置骨瓣。

2.外傷性大面積腦梗塞  兒童外傷性腦梗塞雖不多見,但多有文獻報道【2,3】,多為基底節區小面積腦梗塞。該病例外傷第三天出現左側偏癱,CT示右半球低密度,發生整個右半球梗塞,較為罕見。陳登等【4】報道60例兒童外傷性腦梗塞,其中有4例大面積梗塞,認為該類患兒多因傷勢嚴重而死亡,即使存活也留有嚴重殘廢。兒童外傷性腦梗塞發病機理的報道較多:①頭部外傷後。血管壁受到直接的機械性損傷造成器質性狹窄或閉塞,致使其供血中斷。②血管壁損傷引起區域性血管痙攣,血液微迴圈發生障礙,導致腦組織供血不足。③血管內皮損傷啟用內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系統,促使血栓形成。④外傷後血管痙攣與血液流變學發生變化,腦血管反應性降低,腦血流量減少,引起血中自由基反應增強,造成細胞內環境紊亂,從而加重腦組織缺氧、壞死、溶解導致腦梗死。⑤腦挫裂傷、蛛網膜下腔出血以及腦水腫等可使腦血管扭曲、痙攣、收縮,加重原有的缺血、缺氧導致腦梗塞。

腦梗塞是指動脈阻塞後出現相應部位腦組織的破壞,發病機制為血栓形成或栓塞。該患兒傷後3天偏癱,CT示右側大片低密度,大面積腦組織破壞,腦梗塞診斷是肯定的,MRI彌散成像右半球明顯高訊號也充分證明早期梗塞發生,是否發生血栓形成或栓塞呢?我們的答案是否定的。考慮到顱內血腫原因,我們未用溶栓治療,經擴血管、解痙治療5天后,偏癱肢體明顯恢復,說明梗塞非血栓或栓塞原因。我們認為患兒大面積梗塞原因主要是腦挫裂傷、硬膜下血腫、區域性佔位及高顱壓使右半球腦血管受壓、扭曲、痙攣、收縮,造成右半球腦組織的低灌注,低灌注狀態超過一定閾值和時間,發生大面積腦梗塞。8月10日MRI彌散成像右半球呈明顯高訊號,說明腦組織水彌散障礙,是超早期腦梗塞典型表現,是低灌注原因,而不是栓塞;8月18日MRI彌散成像右半球訊號基本恢復。證明患兒腦梗塞是由低灌注引起。對該類腦梗塞治療,早期清除血腫,解除腦血管的壓迫、扭曲和移位,可從根本上預防腦組織低灌注和梗塞的發生,一定療程的擴血管、解痙、擴容治療也行之有效。

3.硬膜下積液  患兒後期出現雙側硬膜下積液,經單側引流術及術後擴容、白蛋白及神經節苷酯治療,獲得滿意療效。1894年,Mayo首先報道了外傷性硬膜下積液,發病率在1.16%~l0%【5】。外傷性硬膜下積液的發生機理存有爭議,主要有四種學說:①單向活瓣學說 外傷造成蛛網膜撕裂,CSF經瓣狀破口進入硬膜下腔,卻不能迴流而逐漸增大形成;②血腦屏障破壞學說 認為顱腦損傷後被壞了血腦屏障,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強。血漿成分大量滲出形成積液聚積在硬腦膜下腔。③高滲透壓學說 認為積液內蛋白含量升高,滲透壓亦升高,將周圍腦組織水分和蛛網膜下腔水分滲入積液內,積液不斷增大而形成。④顱內壓平衡失調學說 認為外傷引起顱內壓平衡失調.CSF向壓力減低區聚積.同時蛛網膜撕裂損傷形成硬膜內積液。本例傷後1小時CT除右側硬膜下血腫外,血腫前內就可見低密度硬膜下積液(圖1),說明蛛網膜單向活瓣形成是早期形成硬膜下積液原因。4月9日CT示對側額葉也有硬膜下積液形成(圖2)。一方面可能與腦組織後下移位,左額壓力相對低,對側積液溢入有關,另一方面傷後過量脫水藥應用,使左額硬膜下腔相對低壓的原因。說明顱內壓平衡失調學說在硬膜下積液的發展中的作用。後期隨著血腫的液化,血紅蛋白的溶解,積液內蛋白含量增高,積液周圍形成包膜,滲透壓增高,吸入周圍水分,這可能是後期硬膜下積液擴大的原因(圖7)。該患兒硬膜下積液形成是複合因素作用的結果,非哪個單一學說可解釋。對血腦屏障破壞學說我們不認同。

兒童硬膜下積液手術治療方法主要有三種:硬膜下積液外引流、蛛網膜開窗+硬膜下積液外引流術和硬膜下腔一腹腔分流術。我們認為早期鑽孔外引流,術後加大補液量、靜脈滴注白蛋白及神經節苷酯,能達到降顱壓和促進腦組織復張的目的。鑽孔引流的時機要早,引流一般不超過1周。該類兒童外傷早期脫水藥的調整也很重要,用量大、療程長可加重硬膜下積液。

                                             

  圖1. 傷後1小時CT,右側骨板下新月形等高密度影,

前方有低密度新月影,中線左移。

圖2.4月9日複查CT是右半球大片低密度。

圖3.4月9日MRI壓水像示右半球腫脹,右側硬膜下血腫。

圖4.  4月9日MRIT2加權像示右半球腫脹,雙額硬膜下積液。

圖5. 4月9日MRI DTI像示右明顯高訊號,早期腦梗塞。


圖6. 4月18日複查MRI示右側硬膜下積液,DTI像元右側高訊號基本恢復正常。

7. 4月23日複查CT示硬膜下積液擴大。  圖8.4月26日複查CT示積液大部消失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