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整形美容科 主任醫師 李江

  什麼是脂肪瘤?

  人體脂肪瘤(lipoma)是發生於脂肪組織的一種良性腫瘤,瘤周有一層薄的結締組織包囊形成包膜,在瘤體內部又有被結締組織束分成脂肪葉,再被化為微型葉,再被分成正常脂肪細胞團。有的脂肪瘤在結構上除大量脂肪組織外,還含有較多結締組織或血管,即形成複雜的脂肪瘤,如:血管脂肪瘤、纖維脂肪瘤、肌肉脂肪瘤。全身任何部位的脂肪組織均可發生,最多見於皮下脂肪層,極少數病例可以惡變。臨床上常見發生於肩、背和臀部的面板下面,體積較大時需要手術治療。是特別常見的良性腫瘤,多見於中年人(40~60歲)。

  全身廣泛存在的脂肪瘤叫多發性脂肪瘤,又叫疼痛性脂肪瘤(Dercum病),痛性肥胖病,多見於婦女,往往伴有全身肥胖,臨床表現為脂肪沉積性斑塊,有自發痛或觸痛。

  多形性脂肪瘤少見,好發於中年以上男性。多發於肩和頸部,直徑1~13cm,生長緩慢,少數近期生長加速。病理表現:腫瘤組織境界清楚,瘤細胞具有高度多形性,雖見成熟脂肪細胞區,大多數脂肪細胞大小不一,約半數瘤內見脂肪母細胞或空泡化細胞,存在於少量黏液性間質中,其中有大量緻密、交錯的膠原束。瘤細胞內可有多個重疊核,或排列成花瓣形鉅細胞。核內染色體分裂象少見,無壞死組織。

  治療:任何脂肪瘤的主要治療方法 是外科手術,以力求完整切除為主。界限清楚的較大腫瘤

  脂肪瘤病

  一、定義

  脂肪瘤多部位多層次瀰漫性生長,則叫脂肪瘤病(lipomatosis)。在各種脂肪瘤病的病人中,脂肪在某一部位大量沉積,各種形式的脂肪瘤病大體表現相似。病變黃色脂肪組織聚集,與正常脂肪外觀相同,所不同的是累及部位和脂肪浸潤瀰漫程度不相同。所有不同型別的脂肪瘤病的組織形態學特徵都相同,包含呈小葉或片狀分佈的成熟脂肪細胞,有時呈彌散生長,有的可以浸潤到骨骼肌等其它組織中。盆腔脂肪瘤病中膀胱和直腸周圍脂肪組織瀰漫過度增生。腹腔內脂肪瘤組織大量增生可造成臟器移位,盆腔脂肪瘤病患者可以有尿頻、會陰痛、便祕和腹背部疼痛,最後可能導致腸梗阻和腎積水。

  二、病原學

  脂肪瘤病的發病機理還不很清楚。線粒體基因的突變可能與對稱性脂肪瘤病有關。HIV性脂肪代謝障礙和對稱性脂肪瘤病十分相似,表明發病機理也可能是由HIV治療藥物引起的線粒體DNA損傷。

  三、脂肪瘤病型別

  1、先天性瀰漫性脂肪瘤病:
出生後即發現脂肪瘤,多發而且瀰漫,常見於一側肢體或部分指、趾節。腫瘤隨年齡增長而長大,邊界不清,質軟。先天性瀰漫性脂肪瘤病可以累及軀幹、一個肢體的大部分、頭頸、腹部、盆腔和腸道,可能合併巨肢、巨指/趾。可併發瀰漫性靜脈性血管瘤或肌組織增生和骨肥大,與廣泛性血管瘤或神經纖維瘤共同構成巨肢畸形,有時因肢體本身的不適或過重,需要截肢。

  2、良性對稱性脂肪瘤病(BSL):又稱Madelung,’s病、Launois-Bensaude病、多發對稱性脂肪瘤病、肥頸綜合徵、後天性瀰漫性脂肪瘤病等,最早由Brodie於1846年報道,1888年Madelung作了詳盡的描述,1898年Launo和Bensaude進一步描述了該病,並把該病定義為多發性對稱性脂肪過多症,是一種臨床上罕見的良性疾病。對稱性脂肪瘤病,頸、腋窩、腹股溝、股或其它部位脂肪組織呈限局性或瀰漫性增生,形成斑塊,分佈對稱。對稱性脂肪瘤病中脂肪在身體上半部瀰漫沉積,尤其是頸部。在對稱性脂肪瘤病患者中可以出現周圍神經和中樞神經系統的病變。在頸部脂肪瀰漫沉積的病人可以出現喉部阻塞和腔靜脈壓迫是,或因頸部瀰漫性脂肪瘤脂肪堆積以及頸部運動困難,甚至可影響唿吸。良性對稱性脂肪瘤病重要病理改變:脂肪細胞比正常脂肪細胞小,體積相對一致。
  一般病理改變:無包膜,脂肪細胞比正常脂肪細胞小,體積相對一致。

  臨床特點:對稱分佈於頸部、肩部、胸部、腹部、腹股溝或臀部的皮下組織中,位置可以很深。通常無自覺症狀。可壓迫氣道和重要器官,這種情況常見於成年男性(20歲~52歲),可以是家族性的。

  3、家族性脂肪瘤病:體表多發性脂肪瘤有家族傾向,亦稱家族性脂肪瘤病。與遺傳有關,腫瘤多發,可多達數百個,一般較小,常在皮下,尚可伴發中樞神經系統疾病。

  4、類固醇性脂肪瘤病:  脂肪在面部、胸骨區和肩部(水牛肩)大量沉積。

  HIV性脂肪瘤病中脂肪代謝障礙中有內臟脂肪沉積、乳腺肥大、宮頸脂肪墊形成、高脂血症和胰島素抵抗,也有面部和四肢脂肪消耗。

  5、疼痛性脂肪瘤病:  又名Dercum病,多見於婦女,往往伴有全身肥胖,臨床表現為脂肪沉積性斑塊,有自發痛或觸痛。

  四、脂肪瘤病的流行病學特點

  瀰漫性脂肪瘤病通常出現在2歲以下的個體,但成人也可以發生。盆腔脂肪瘤病最常見於黑人男性,發病年齡在9~80歲之間。對稱性脂肪瘤病常見於地中海血統的中年男性。許多病人有肝病和過量攝入酒精的病史。在使用激素治療或內源性腎上腺皮質激素生成過多的病人中可以出現類固醇性脂肪瘤病。在接受蛋白酶抑制劑治療的AIDS病人中常見HIV性脂肪代謝障礙,在其它形式的抗病毒治療中也可以見到。後天性瀰漫性脂肪瘤病中,對稱性脂肪瘤病中脂肪在身體上半部瀰漫沉積,尤其是頸部。盆腔脂肪瘤病中膀胱和直腸周圍脂肪組織瀰漫過度增生。類固醇性脂肪瘤病中脂肪在面部、胸骨區和肩部(水牛肩)大量沉積。HIV性脂肪代謝障礙中有內臟脂肪沉積、乳腺肥大、宮頸脂肪墊形成、高脂血症和胰島素抵抗,也有面部和四肢脂肪消耗。

  五、免疫表型

  和正常脂肪一樣,脂肪組織Vimentin和S-100陽性。

  六、治療

  治療方法主要是手術切除。分為常規手術切除和微創吸脂切除。

  七、預後因素

  所有特發性脂肪瘤病在手術後都有區域性復發傾向。治療方法是手術去除多餘脂肪。頸部大量脂肪沉積有可能引起喉部阻塞導致死亡。類固醇性脂肪瘤病中的脂肪可以在激素水平下降後復原。已經有實驗性藥物(如重組生長激素)用於HIV性脂肪代謝障礙的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