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內科 副主任醫師 趙忙所

  皮質膠質增生、梗死和鈣化、皮質下空泡化等病理改變,大腦大靜脈異常擴大,並與很多細小動脈相連。腦損傷發生的機制主要是動脈盜血、繼發於心力衰竭的腦缺血、出血性梗死、病變壓迫及手術創傷等。
  皮質膠質增生的診斷主要依靠發病年齡及臨床表現,但確診需要放射學檢查。新生兒出現頑固性心力衰竭伴顱內血管雜音;嬰兒出現腦積水均應考慮到本病的可能,對於能聽到顱內血管雜音或出現蛛網膜下腔出血者,則診斷可基本確定。進一步確診可行腦血管造影、CT掃描或MRI。
  大腦大靜脈瘤,根據發病年齡可將病變的臨床表現分為四個年齡組:
  1、新生兒組
  典型表現為出生後不久的高輸出量、前負荷性的心力衰竭,幾乎出現於所有病兒。
  心力衰竭的程度依賴瘻口大小和有無靜脈栓塞。顱骨聽診能聞及持續顱內雜音。頸靜脈血氧飽和度明顯升高。頭顱CR、MRI能發現動脈瘤樣病灶,血管造影上病灶前緣和下緣可見眾多細小的供應動脈, 多屬於YasargilⅠ型、Ⅱ型和Ⅲ型,以Ⅲ型最多見。超聲檢查還可發現頸內靜脈內持續性血流,不同於正常時的波動性血流。在病灶處可探及無回聲陰影, 血流也呈持續性。手術治療顱內病灶不能改善頑固性心力衰竭,並可因術中血壓降低,誘發心肌梗死。患兒多死於心力衰竭。屍檢發現腦內有腦室旁軟化灶、腦實質 深部出血、皮質膠質增生、梗死和鈣化、皮質下空泡化等病理改變,大腦大靜脈異常擴大,並與很多細小動脈相連。腦損傷發生的機制主要是動脈盜血、繼發於心力衰竭的腦缺血、出血性梗死、病變壓迫及手術創傷等。

  2、嬰兒組臨床上分為兩組
  (1)新生兒期曾出現心臟失代償,但經治療緩解或自行緩解。隨後(出生後1~12個月)出現頭圍增大,顱內雜音,以頭後外側聽診明顯。
  (2)沒有心臟失代償病史。嬰兒因頭圍增大而就診,發現腦積水。胸片可發現心臟肥大。
  患兒腦室可明顯擴大,累及側腦室和第三腦室。以往認為腦室擴大的原因是增大的大腦大靜脈壓迫中腦導水管,引起阻塞性腦積水。但近年來病理生理研究和影像學研究顯示患兒導水管常保持通暢,而且病兒並無腦積水臨床表現。CT或MRI上沒有腦室旁水腫。目前認為,矢狀竇和靜脈系統內壓力增高,影響腦脊液吸收障礙是腦室擴大的主要原因。通常腦血管造影可顯示充盈的囊樣病灶,並可在動態觀察造影劑衝入囊內,形成湍流。偶爾,病灶內血栓形成,完全閉塞囊腔,不能顯影。如囊壁上血栓形成,囊腔存在,可在CT上顯示“靶徵”。通常此型中瘻口較新生兒組小,且大多隻有一個瘻口,相當於YasargilⅠ型。癲癇也是該組病兒的主要臨床表現。長時間腦內盜血,可引起腦缺血。腦梗死以及退行性變是癲癇的病理基礎。
  3、兒童組2歲以上的兒童大多以頭圍增大發病
  部分病人可有蛛網膜下腔出血,心臟也可有輕度擴大。顱骨聽診可聞及顱內雜音。但需與兒童顱內生理雜音相鑑別。一般在正常嬰兒或兒童中,也可在顱骨或眼球旁聞及雜音,以眼球或顳側明顯,收縮期雜音增大,壓迫頸動脈雜音可消失。但大腦大靜脈瘤雜音以頂結節和中線後部附近明顯,在新生兒和嬰兒雜音較強,收縮期和舒張期均可聞及,也可為連續性。

  4、成人組包括年長兒童、青少年或青年
  臨床表現多種:蛛網膜下腔出血、松果體區佔位、高顱內壓和腦積水等。頭CT或MRI可作鑑別診斷。病理生理上,患者動靜脈瘻口小,流速低,或屬於繼發性大腦大靜脈瘤。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