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心血管專科 主任醫師 胡世雲

  我國古代的人們很早就知道油並食用了。

  油字本為水名的專稱,許慎《說文解字》關於“油”字的解釋,僅此一條,就是關於油水的解釋。《說文》:“油水,出武陵孱陵西,東南入江。”此水大致在今湖北宜昌地區境內。在植物油出現之後,遂被作為脂油的意義使用,而逐漸失去其本義。

  一、油帶來光明  

  植物油初始時大概多用於點燈照明或作為戰爭中的燃燒物使用,相傳我們的先祖黃帝得到一本名為《河圖》的書,他不分晝夜地閱讀,為解決晚上照明問題,便令部下一個叫力牧的人採集樹木果實來製造油,用絲綿做油芯,晚上點燃了來讀書。

  二、最早的植物油  

  但這只是傳說而已,植物油的獲取約始於東漢。劉熙《釋名•釋飲食》:“柰nài油,搗柰實和以塗繒上,燥而發之.形似油也。杏油亦如之”。崔寔《四民月令》謂五月“以竿掛油衣,勿襞藏”(摺疊)。油衣即塗油以防雨水的外衣,可能用的是植物油。

  《三國志•魏志•滿寵傳》載,東吳孫權攻魏合肥新城,在一個風高夜黑的夜晚,魏國滿寵和張穎“募壯士數十人,折鬆為炬,灌以麻油,從上風放火,燒賊攻具,射殺權弟子孫泰。”

  三、芝麻油的誕生  

  漢代,芝麻(當時稱胡麻)從西域傳入中原地區,由於其含油量豐富,遂逐漸被廣大人民所喜愛和食用。芝麻油可能是植物油中最先大量出現並用來食用的。

  南朝梁元帝蕭繹《別詩二首》有“三月桃花含面脂,五月新油好煎澤”之句,以後,植物油的食用更加普遍,種類也有所增加。《齊民要術》中有不少烹調食物方法的記載,內中不少菜譜是運用油以煎、炒、蒸炸等方式加工而成。

  四、油炸食品——饊子和油條  

  饊子就是我國古老的傳統油炸食品之一。饊子古代又名粔籹、寒具、膏環等等,早在戰國時期就開始出現了,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二十五:“寒具即今之饊子也。以糯粉和麵,入少鹽,牽索扭捻成環釧之形,油煎食之。”饊子雖然在古代的不同時期,其原料、形狀稍有不同,但其性質是一樣的。

  油條,亦為傳統油炸食品之一,其俗名油炸鬼。據說鬼乃檜之音變,檜指宋朝大奸臣秦檜,他陷害抗金名將岳飛,人們為了表達痛恨他的心情捏了兩個麵人,象徵秦檜與其妻王氏,把麵人粘合在一起放到油鍋中炸,取名油炸檜(鬼)。

  五、植物油的進化史  

  鴉片戰爭後中國門戶洞開,1867年英商在牛莊(即現在的營口)開辦了牛莊豆餅廠,用蒸汽機做動力來取代原來的人工或畜力對大豆進行破碎;19世紀末英國太古洋行在牛莊設立了一所新式油坊,用蒸汽機將黃豆壓碎,以手推螺旋式榨油機榨油;至20世紀初,我國沿海通商口岸已經設立了不少外商投資的機械榨式榨油廠,古老的榨油業緩慢的開始了近代化和現代化的程序。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