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外科 主治醫師 李季

  德國人Gluck於1891年發明了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他首先使用象牙做成的股骨頭置換髖關節。Smith Peterson於本世紀40年代開始採用金屬材料(鈷合金)做髖關節的單杯置換術。真正的現代人工關節置換術的應用,開始於本世紀70年代John Charnley的工作,他所建立的一些原則至今仍在應用,而且正是由於他在髖關節首先取得滿意的效果,鼓勵了人們針對其他關節的假體置換進行研究。

  人工關節置換技術的發展,使一些晚期關節嚴重破壞的類風溼關節炎患者有了希望,部分長期臥床病人,通過手術,重新獲得了站立和行走功能,部分或完全恢復了生活自理能力。它作為一種成熟的治療方法現已在國內外廣泛應用。

  髖關節置換效果很好,類風溼關節炎病人的髖關節置換遠期療效似與骨性關節炎相差不多,一般10年優良率可達90%左右。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①嚴重骨質疏鬆及髖臼內凸影響假體的固定,尤其是髖臼假體的固定;

  ②返修術中的骨質缺損的修復方法;

  ③如何增進幼年型類風溼關節炎和強直性脊柱炎等病人的手術療效等。

  膝關節置換的效果和髖關節置換相似,主要的問題是:

  ①平臺假體的固定;

  ②感染及返修術的問題;

  ③髕股及脛股關節的對線及對合等。

  踝關節置換術開展得不廣泛,假體鬆動發展較快,儘管術後病人一般對疼痛緩解和功能改善表示滿意,但此術的應用仍應慎重。

  掌指及跖趾關節置換目前仍以矽酮假體應用較多,療效也較為確切,但是併發症(如假體鬆動、斷裂、畸形復發等)仍較常見。近年出現的表面型假體的效果也不甚樂觀,主要是因為這類小關節周圍缺乏強有力的軟組織維持關節的穩定。

  肘、腕及肩關節為非負重關節,大多數病人通過滑膜切除術或其他矯形手術,以及其他各關節之間的運動代償,不一定必須採用關節置換術。近年來,隨著關節表面置換術及新假體的出現,肘關節置換手術數量及術後療效已明顯提高。

  當然人工關節畢竟是“假關節”,存在遠期假體鬆動和感染等併發症,雖可採用返修術進行補救,但返修術難度遠較初次手術複雜,且療效也不理想。基於這些情況,外科醫師自然會面臨一個實際問題,即對某些年紀較輕,尤其是幼年型類風溼關節炎患者,由於術後他們將面臨較大的功能需要,並將在更長時間內經受各種術後併發症的考驗,因此對這些年輕病人施行人工關節置換術是否合適?由於我國類風溼關節炎外科治療開展較晚,目前仍有相當數量的年紀較輕的病人未能得到合理的治療。許多病人伴有嚴重的關節畸形和功能障礙,其嚴重程度在發達國家幾乎很難看到。對於這樣的病人,如果繼續等下去,將嚴重貽誤患者的學習、就業和婚姻等人生重大問題。許多病人由於得不到及時治療,萌發輕生,甚至於自殺的念頭,以解除疼痛和對人生的失望。作者認為對這些病人應儘早為其施行人工關節置換術。

  在作者的臨床實踐中,病人詢問最多的一個問題是“人工關節能維持幾年?”當他們聽到人工關節可能出現這樣或那樣的併發症,而且將來極有可能需要再次手術時,有些病人,甚至某些醫生勸說病人放棄手術治療,其理由是:花了錢,又受了罪,最後還不能一勞永逸。作者認為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因為這裡存在一個生活質量的問題,我們有這樣的例項:一個完全臥床8年的類風溼關節炎病人,入院時35歲,全身各關節均已受累,尤其是雙髖、雙膝及雙足破壞嚴重。對於這樣一個病人來說,不僅僅是家庭和社會的負擔,而且長期的心理壓力和病痛,已經使其失去了生活的勇氣,病人骨質疏鬆十分嚴重,一般情況也不理想,但作者還是為病人做了人工關節置換術。手術後病人重新站立行走,能基本勝任日常生活活動,部分恢復了以前的工作。

  可以說這麼重的病人我們術前已經知道遠期療效不會很好,遲早會出現假體鬆動等併發症,但作者也認為,給這樣的病人創造一個數年內接近正常人的生活是非常有意義的。一個人的生命不僅僅在於生存本身,而生命的質量更為重要,為了提高生活質量而冒手術的風險,忍受手術帶來的痛苦,是完全值得的。試想這樣一例完全臥床不起,失去生活信心的病人,如果繼續保守治療,即使活到100歲,其生命的價值何在?如果為減少手術次數,讓病人繼續躺到60歲再手術,那麼手術的意義還有多大呢?這實際上就是作者在前文中強調過的花費和收益比的問題。將來10~20年後,即使人工關節出現問題,也可以進行返修。另外,隨著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到那時,人工關節技術將更為完善。

  對於是否開展年輕關節炎患者的人工關節置換術,是擺在全世界骨科醫生面前的特殊問題。作者十分贊同Scott的觀點,即幼年行類風溼關節炎病人,如骨骺發育不成熟,最好等待年齡大些,骨骺閉合、骨骼變粗,而且患者能較好地配合術後康復時再手術,此時效果更好。如果軟組織鬆解、截骨術、滑膜切除術能解決問題,應儘量不採用人工關節置換術。同時作者也認為,如病人能使用定製人工假體,人工關節置換術為年輕關節炎患者帶來的好處會遠遠大於潛在併發症的危害。除改善功能、糾正畸形外,最大的好處是能使這些患者能在生命最旺盛時期與同齡人一樣上學、就業和成婚,提高生活質量並使生命更有價值。

  一、哪些情況適宜做膝關節置換手術?

  (1)膝關節各種炎症性關節炎,包括類風溼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血友病性關節炎、Charcot關節炎等;

  (2)少數創傷性關節炎;

  (3)脛骨高位截骨術失敗後的骨性關節炎;

  (4)少數老年人的髕骨關節炎;

  (5)靜息的感染性關節炎(包括結核);

  (6)少數原發性或繼發性骨軟骨壞死性疾病。

  二、人工膝關節的使用期限和療效

  人的膝關節是一個重要的關節,它有走、跑、跳、下蹲等各種功能,而且它還負擔您身體的重量。一旦膝關節有病變後,關節的軟骨便被破壞,由原來光滑如鏡的表面變成粗糙甚至缺損的表面,進一步還會使股骨髁變形。這樣您就會感到疼痛,行走不便,活動受限,跛行,有時即便輕易的動作也難以做到。以上疾病進展到一定程度,關節已破壞,就需要進行手術。用人工膝關節替代原有破壞的關節(何時手術應由醫生決定),來恢復行走等功能。人工關節手術的最大好處在於能夠術後消除關節疼痛,大大改善關節的功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從而在有生之年能夠很好地工作與生活。目前,越來越多的病人都樂意接受人工關節手術治療這一建議。

  人工膝關節的使用壽命問題,主要決定於兩點,一是關節的磨損問題,二是磨損顆粒造成的假體鬆動。人工膝關節材料的強度和耐磨性是經過上百次的磨損實驗的,優質的進口人工關節,如德國蛇牌(AESCULAP)人工關節,美國史賽克(STRYKER)人工關節等,一般可以滿足患者20年以上。目前用於臨床的人工關節又較二十年前提高了很多,相信現在的人工關節置入二十年,繼續可以使用的可超過95%。成功的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後可以使您無痛地生活並滿足日常活動,對於已發生破壞的膝關節來說,其它治療方法均不能達到同等療效。當然,人工關節的使用壽命還和許多因素相關,如患者的運動量、人工假體的選擇、醫生的手術技術以及自身條件等。目前,骨科界正在與工程師和材料學家等一道,不斷改進人工關節材料、工藝和手術技術。對於那些選擇關節置換來改善生活質量並希望健康無痛地活動的患者來說,前途是光明的。

  三、費用:全膝關節置換術費一般於$8500,也就是人民幣5~6萬,不錯了~貴的也有,進口的幾十萬的都有,但沒必要用~

  四、人工膝關節手術的優點與缺點

  人工膝關節手術開始於1960年,這種手術方法已被確定是一項有效手術。但我國進行全膝關節置換的時間比較短,該項手術需要有經驗十分豐富的醫生來進行。人工膝關節手術能夠使不能活動的關節變成活動的關節。但手術一旦失敗,其彌補方法很少。

  其優點是:

  (1)對膝骨性關節炎病情惡化,變形嚴重的患者也可以實施手術。

  (2)手術治療期較短,約一個月左右。

  (3)關節疼痛基本上可以完全除去。

  其缺點如下:

  (1)對跑步、凳山這類運動有影響。

  (2)手術後的膝關節彎曲程度通常略大於直角,約120o左右。

  (3)手術後過了10-15年,骨和人造關節之間會有鬆動,需予更換的比例數為5%-10%左右。

  (4)人工關節感染的治療非常困難;常引起股骨和脛骨骨髓炎。3%-5%的人手術後引起感染,需延長治療時間,治療十分困難,甚至不得不將人造關節拔除,待感染控制1-2年後,進行關節再置換。再置換關節的感染率遠遠要高於第一次手術。

  (5)人工關節磨損及鬆動也是術後產生疼痛,手術失敗的原因。

  (6)價格昂貴,一般老百姓不能承受。

  但是,一旦膝關節的關節軟骨大部分破壞,就不能進行脛骨高位截骨術,只能進行人工關節置換或關節固定術。伴隨著我國高齡化的到來,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經濟收入的增加,和社會勞動、醫療保險的實行尤其是人工關節技術的迅速普及,可以肯定,我國人工關節手術的例數和成功率都會迅速增加,併發症也會越來越少。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