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疼痛科 副主任醫師 趙治濤

  1957年,O’Connor首先提出了跗骨竇綜合症這一疾病,其典型表現是踝外側和跗骨竇部有慢性疼痛,多數有外傷史。

  解剖

  跗骨竇是位於距骨頸和跟骨前上側之間、由後內向前外走行的錐形空腔。其內側為漏斗形的跗骨竇管,跗骨竇管的後方緊接載距突。跗骨竇是跟距後關節與前、中關節的分界,其中的主要結構包括脂肪墊、小血管、關節囊、神經末梢、滑囊和韌帶(跟距骨間韌帶、頸韌帶、以及伸肌下支援帶的內側、中間和外側根,詳見圖19-1-3)。

  病因

  1、外傷

  約70%的患者有踝關節外傷(內翻傷)史。跗骨竇中的韌帶結構具有限制距下關節過度內翻的作用。足旋後損傷時,跟腓韌帶首先斷裂,然後是頸韌帶、跟距骨間韌帶。韌帶斷裂是造成跗骨竇綜合症的主要原因。

2、其他

約30%的患者無外傷史,而與足部畸形、痛風性關節炎或類風溼性關節炎等有關。

  損傷病理

  跗骨竇中的跗骨竇綜合症可能是由其中的滑膜增厚、腱鞘囊腫等引起。在外傷引起的病例通常有跟距骨間韌帶、頸韌帶等的部分撕裂,這也是導致本體感覺障礙的原因。在類風溼性關節炎、痛風以及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的患者中,脂肪墊與滑膜炎症普遍存在。

  診斷與鑑別診斷

  1、症狀

跗骨竇區疼痛,足旋後或內收時加重。行走時區域性疼痛,尤其在不平的路面。大部分患者伴有打軟症狀,但無機械性不穩。

  2、體徵

  (1)壓痛跗骨竇區有銳性壓痛。

  (2)踝被動內翻痛:踝關節做被動內翻或旋後檢查時,跗骨竇部疼痛。

  (3)抽屜試驗和內翻試驗:無踝關節不穩定。

3、輔助檢查

包括踝關節X線、距下關節造影和MRI。

  (1)X線:包括踝關節前後位、側位,一般無異常發現。

  (2)距下關節造影:側位片正常的影像為距下關節前部呈略凸的囊狀,前端具有細小的鋸齒(正常的隱窩)。如果正常的隱窩消失,則提示跗骨竇綜合症。

  (3)MRI:可顯示跗骨竇韌帶部分斷裂、軟組織水腫。並可除外踝關節、距下關節骨軟骨損傷,以及踝關節外側副韌帶陳舊損傷等。

  (4)診斷性封閉:跗骨竇區域性注射2%利多卡因2ml,如果疼痛消失,可確診。

  4、鑑別診斷

  (1)踝關節外側副韌帶陳舊損傷:症狀以不穩為主,壓痛點在距腓前韌帶或跟腓韌帶處,抽屜試驗和內翻試驗發現踝關節穩定性差,MRI可顯示韌帶陳舊損傷。

  (2)距下關節損傷:X線或MRI有距下關節骨軟骨損傷徵象。

  治療

  1、保守治療

  包括超聲波理療、水療、口服非甾體類抗炎藥以及區域性封閉。向跗骨竇內注射2%利多卡因2ml和強的鬆1ml的混合物,通常效果良好。50~70%的患者保守治療有效。

2、手術治療

保守治療無效時可進行手術治療。

  (1)切開手術外踝Ollier切口,注意保護足背外側皮神經,切除跗骨竇的脂肪墊。如果跟距骨間韌帶有損傷並引起炎症,應清除炎症組織。

  (2)關節鏡下手術可應用關節鏡技術切除跗骨竇內炎症組織,同時可判斷跗骨竇韌帶有無損傷,手術創傷小,臨床效果良好。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