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由於跗骨竇內及其鄰近結構病變產生的一系列症狀,稱為跗骨竇綜合徵。
【病因和病理】
踝關節內翻扭傷後造成距跟骨間韌帶和前韌帶及其它結構的損傷可能是跗骨竇綜合徵最常見的原因。
另外距下關節的損傷,也可能導致跗骨竇綜合徵的出現。
其他病因為①足結構異常,如扁平足、高弓足、前足外翻、跗骨連線等;②全身系統性病變,如血清陰性和陽性的脊柱炎;③感染;④跗骨竇內脂肪瘤和囊腫;⑤長時間石膏固定足在外翻、外展位置,引起跗骨竇周圍組織的攣縮和瘢痕形成,導致醫源性跗骨竇綜合徵。
慢性滑膜炎是其最常見的病理表現。
跗骨竇部位的疼痛可能由於韌帶的損傷和距下關節的不穩定,以及由於創傷後的區域性炎症引起組織血流緩慢,產生竇內高壓。而跗骨竇內神經血管的損傷,也使韌帶的本體感覺損傷,加重了距下關節的不穩定。
【臨床表現】
病史:踝關節內翻扭傷。
症狀:踝關節或跗骨竇部位的疼痛,部分患者可有踝關節不穩定的感覺,行走無力。有時疼痛向足外側放射。部分患者可有小腿部的熱、涼、麻、痛等異常感覺。行走、足內翻時疼痛加重。
查體:讓患者足稍背伸,按壓跗骨竇三角引發疼痛,有時可見區域性腫脹,踝及距下關節活動正常。
Taillard等描述了跗骨竇綜合徵的4種臨床表現:①跗骨竇部位的直接壓痛,尤其是讓患者站立在不平的地面或距下關節內收旋後時,壓痛明顯;②在不平地面時的關節不穩定;③跗骨竇內區域性封閉後疼痛減輕;④臨床及X線檢查不能確定距下關節不穩定。
影像學檢查:X片常常正常。在評價距下關節骨性病變時,CT可更好地顯示病變。MRI對於發現跗骨竇內病變可能有所幫助。MRI可能顯示的異常有①在T1和T2像上的低訊號,可能為纖維化病變;②T1低訊號,T2高訊號,表示可能有滑膜炎症或非特異性炎性改變;③跗骨竇內多個液體積聚,可能為滑膜囊變。
【治療】
非手術治療:大部分患者在4-8周後可以恢復正常的功能。理療、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藥、跗骨竇部封閉治療。對於有不穩定感覺的患者進行腓骨肌腱的鍛鍊和本體感覺的訓練。制動,如使用膠帶或支具固定,限制距下關節的活動。
手術治療:對於經非手術治療不能緩解的患者建議行手術治療。手術的目的是跗骨竇的減壓。手術可切開或在關節鏡下完成。切開手術需切斷拇短伸肌和趾短伸肌的起點,切除或鬆解跗骨竇內的脂肪、筋膜和滑囊。完全切除跗骨竇內容物,術後傷口內陷,有時發生竇內積血,切口難以癒合,故只將跗骨竇內容物切斷鬆解,放回原處,也可達到同樣療效。
無論切開手術還是鏡下手術,手術時應:
①探查距下關節面有無骨軟骨損傷;
②取出關節遊離體;
③切除關節內的粘連;
④切除炎症、增生的滑膜;
⑤切除撕裂或引起擠壓的軟組織;
⑥評價距下關節的穩定性。如果距下關節已有明顯的退變,可能需要行距下關節融合術。術後併發症有腓腸神經損傷,切口感染,竇道形成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