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提到艾灸大椎、百會退熱,觀察了很多病人,多數病人立杆見影,很快緩解,但也有部分病人見效甚微,甚至毫無起色,為什麼?
除了腫瘤發熱本身的複雜性外,最主要的原因有如下幾個:
1、穴位的選擇不準確,大多數做艾灸的人為非專業人士,或者沒有經過專業人的指導,僅僅通過書本或網路渠道獲得穴位選擇方法,穴位選擇不準確。有些人儘管穴位選對了,但為了方便省事,選用市面上流行的灸盒,導致穴位的偏離。
2、艾灸的強度不夠,病人稍微感覺有點熱就將艾條提起來,艾灸的熱度無法透入穴位內,也達不到應有的療效。另外,還是灸盒的問題,用灸盒艾灸的熱度也是不夠的。艾灸熱度夠了,艾灸時間和頻率也很重要,每次每穴至少半小時,每天一次,有的病人稍微見效就掉以輕心、就不專心艾灸,或三天打魚,兩天晒網,這樣也是達不到理想療效的。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有其必然性,如果沒有恆心,不會堅持,就絕不會有最後的勝利會師。也正如《醫宗金鑑.刺灸心法要訣》說:“凡灸諸病,必火足氣到,始能求愈”。所以,當有病人在黃老師面前說艾灸不見效時,他一般會檢查艾灸部位,艾灸認認真真的病人,艾灸區域性面板顏色發暗,時間稍微長點,區域性面板還會出現暗斑。而對於那些自稱灸了有一段時間的病人,區域性穴位面板沒有一點變化,肯定是艾灸的強度不夠,見效差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
3、一個“信任度”的問題,如果抱著一顆懷疑或不信任的態度做一件事,那麼成功率肯定會大打折扣。《黃帝內經》講“惡於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講六不治,其中“不信醫”即為其中不治之一。西醫治病可能不太重視這一點,只知道給病人物理生化檢查,服用化學性藥物,只看到疾病本身,沒有把人和病看成一個整體。而中醫卻不一樣,不僅治病,更能醫心。所以一個真正的中醫大夫,其療效好,不僅僅是因為其醫術高超,更因為他們能讀懂病人的心,病人對醫生信任也是取得療效的關鍵條件之一。
正確的操作步驟應該是:
1、關於穴位的選擇,應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完成。
2、不管是病人還是家屬,都不能偷懶,按質按量的完成,不能稍微感覺熱就提起來,而是在達到自己最大的耐受節點前,提起艾條,這時候一般會感覺艾灸熱力直達體內,甚至湧向其他部位,或是別的一些特殊感覺,這樣的效果是最好的。一般推薦病人自己做,比較能把握這個尺度,自己也能體會到其中的感覺,當然有時候病人體力不行,無法堅持那麼時間,家屬幫忙艾灸,艾灸的力度會打一些折扣。家屬主要是害怕燙傷病人,畢竟自己無法感覺,可以教大家一個小竅門,家屬可以將穴位固定在分開的食指和中指中間,通過中指食指對熱的感覺,掌握艾灸的熱度,這是個需要耐心和細心的活。艾灸強度達到了,每次艾灸後,區域性穴位面板潮紅或暗紅,溼氣大的病人,還會出水泡,所以見到水泡不要驚慌,這是排溼的過程。小水泡可任其自然吸收,大的水泡區域性消毒,用無菌針刺破,放出水液,紗布包敷,很快就恢復了,不會影響第二天的艾灸。然後是病人及家屬對艾灸的信任問題,不信任多源於不瞭解,所以如果有條件,可以瞭解艾灸的相關知識,增加對其的信任度。因為只有信任,才會執著,才會堅持,才會有最後的勝利。
艾灸分為艾炷灸、艾條灸和溫鍼灸,我們一般推薦病人使用艾條灸,操作簡便,不容易燙傷。艾條又分有煙和無煙艾條,從專業角度來說,有煙艾條效果會好一些,但會導致家裡煙霧瀰漫,長期灸對肺不好,所以推薦使用無煙艾條。對於施灸的順序,古人對此也是有明確要求的,《備急千金要方.鍼灸上》講:“凡灸當先陽後陰,先上後下”,故在臨床中一般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先灸背部,再灸腹部,先灸左部,再灸右部,但根據個人情況,也可不用過於拘泥。
以上艾灸要點,不僅適用於艾灸退熱,對於艾灸升白、艾灸治療惡性積液、艾灸治療慢性腹瀉等其他艾灸的相關治療,同樣適用。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