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疲勞過度,出現亞健康狀態,而藥療、食療經常用的當屬“黃芪”。《素問•調經論》說:“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傷科疾病,不論在臟腑、經脈,或在皮肉、筋骨,都離不開氣血,故傷科的理論基礎主要是建立在“氣血並重”之上。黃芪與當歸配伍氣血並治,通補兼施,是調理氣血之要藥,那麼黃芪到底有哪些作用呢?
黃芪,又名綿芪。產於內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
性味歸經:甘,溫,歸肺、脾經。
功能主治:補氣固表,託毒排膿,利尿,生肌。用於氣虛乏力、久瀉脫肛、自汗、水腫、子官脫垂、瘡口久不癒合等。
相關應用:
1、脾氣虛證
本品甘溫,善入脾胃,為補中益氣要藥。脾氣虛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者,或與黨參、白朮等補氣健脾藥配伍。治療脾虛中氣下陷之久瀉脫肛,內臟下垂,常與人蔘、升麻、柴胡等品同用,如補中益氣湯。
2、肺氣虛證
本品入肺又能補益肺氣,可用於肺氣虛弱,咳喘日久,氣短神疲者,常與紫菀、款冬花、杏仁等祛痰止咳平喘之品配伍。
3、氣虛自汗
脾肺氣虛之人往往衛氣不固,表虛自汗。本品益衛固表,常與牡蠣、麻黃根等止汗之品同用,如牡蠣散。若因表虛自汗而易感風邪者,宜與白朮、防風等品同用,如玉屏風散。
4、氣血虧虛,瘡瘍難潰難腐,或潰久難斂
瘡瘍中期,正虛毒盛不能託毒外達,難潰難腐者,可用本品補氣生血,扶助正氣,託膿毒外出,常與人蔘、當歸、升麻、白芷等品同用,如托裡透膿散。
5、痺證、中風後遺症等氣虛而致血滯,筋脈失養,症見肌膚麻木或半身不遂者,亦常用本品補氣以行血。治療風寒溼痺,宜與川烏、獨活等祛風溼藥和川芎、牛膝等活血藥配伍。
黃芪的藥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表實邪盛,氣滯溼阻,食積停滯,癰疽初起或潰後熱毒尚盛等實證,以及陰虛陽亢者,均須禁服。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