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胸外科 主任醫師 王成

摘自:王成,金鋒等撰寫的醫學論文。發表於2009/01《胸部疾病 》第九期。  

    胸壁結核是一種常見的胸壁疾病,診斷及治療看似簡單,但如果對其病理特點及病變的特殊性認識不足,就會處理不當,易致復發。有些病人甚至需要多次手術方可治癒,給病人身心帶來嚴重不良後果。我們在總結既往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外科治療技巧,改良手術方法,取得了滿意效果。山東省胸科醫院胸外科王成

    胸壁結核是全身結核的一個區域性表現,抗癆治療是整個治療過程的基礎。病變範圍較小,血沉正常,無結核中毒症狀的患者術前一般應抗癆2-6周; 病變範圍較大,血沉較快,有結核中毒症狀的患者,應該強化抗癆治療,使病變相對穩定,進而縮小,如患者無混合感染和外穿跡象,儘量讓患者術前抗癆治療3個月,這樣不但可以使胸壁結核病灶縮小,而且胸壁結核以外的結核病灶也處於相對穩定狀態,既減小了手術範圍, 減輕了病人創傷,又最大限度地防止了術後身體其他部位病灶或潛伏的結核菌活動、惡化或播散。

    胸壁結核是一種常見的胸壁疾病,主要表現為胸壁膿腫、包塊或胸壁竇道。胸壁結核膿腫多起源於胸壁深處的淋巴結,穿透肋間肌蔓延至胸壁淺部,在肋間肌層內外各有一個膿腔,中間有竇道相連,形同啞鈴形,有的膿腔可經數條竇道通向各方,有的竇道可在數條肋骨之下潛行甚遠,原發病灶往往與胸壁膿腫部位不一致,容易導致病灶清除不徹底。

    術前準確把握病灶範圍及分佈是手術成功的前提條件。B超檢查及CT掃描是病灶定位的有效手段。B超檢查費用低、定位直接,有助於發現位於胸壁深部波動感不明顯的膿腫或啞鈴形膿腫,有經驗的B超檢查者能準確探及膿腫的存在和範圍;CT掃描客觀性強,能更清晰地顯示骨質的破壞、病灶的範圍、以及病灶與胸腔、肺及胸椎等有無關係,可避免遺漏病灶。

    根據術前檢查及術中探查情況綜合考慮,靈活地採取不同術式,合理地運用手術技巧,既能夠以最短的距離接近原發灶,又能夠減小肌肉、肋間神經及血管等胸壁組織的損傷,減小病人創傷及痛苦。

    潛行於多個肋床下的竇道,其上遮蓋的肋骨段被去除後,在竇道內刮匙或彎鉗的引導下,跨越肋間血管及神經沿著平行肋間血管及肋間神經走行的方向將肋床及其下竇道壁切開,逐一將竇道敞開達盲端。這樣即達到了準確、充分敞開竇道徹底清除病灶的目的,又避免了肋間血管及神經的損傷。            

    下胸壁病變流注到季肋下形成膿腫或竇道時,清除季肋下病變後,用探針沿著竇道仔細探查,向上不能前行時,用探針於竇道內將胸部面板輕輕頂起,以確定胸部面板切口的位置,沿肋骨走行方向再做一切口,顯露並清除主病灶,上下會師將肋弓遮蓋下的竇道仔細刮淨。不切斷肋弓,以免破壞了肋弓對肝臟及脾臟的保護作用。

    肋弓處病變易自肋軟骨交匯處沿著交匯肋骨向多個方向流注,形成所謂的“蟹足樣”改變,若只滿足於單處病變的清除,則易遺漏其他病變,手術時應自肋骨交匯處仔細尋找,以免遺漏病灶。

    胸骨旁及胸骨後病變,病灶清除後要咬除影響殘腔閉合的部分胸骨,並將胸骨斷面修剪成類碟狀斜坡,注意不要損傷肋間血管和胸廓內動脈。

    剝離肋骨時宜用電凝緊貼肋骨上下緣將肋間肌附著處的骨膜切開,以減少剝離面而減少創面的出血。病變處的胸膜,由於病變的刺激而肥厚,仔細剝離不會導致胸膜損傷,但病變外的胸膜可以不厚,剝離肋骨時胸膜的損傷多發生於此。避免損傷胸膜及鄰近血管的關鍵是剝離骨膜時,要緊貼骨性組織行骨膜下充分剝離,用力要柔和,切忌暴力及用力失控。

    病灶清除徹底後,將鄰近肌肉在不影響血運的前提下沿其間隙充分遊離、鬆解並摺疊縫合,底層用於填塞創腔,上層用於遮蓋加固,不同層次肌肉間重疊交叉縫合,這樣各縫合處相互錯開,不在同一個層面上,一方面,殘腔處肌肉層次增厚有利於殘腔的閉合,另一方面有利於肌肉斷端癒合及滲液的吸收。可以減輕胸廓的畸形程度,減少或避免殘腔、竇道的形成及降低切口不癒合的機率。

    引流管潛行於健康肌肉組織中,從病人臥位或立位時液體重力的反方向引出,可減少或避免拔管後竇道的形成;負壓引流可以使以引流管為中心的周圍創腔或潛在創腔內的滲出物得以及時引流,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因滲液存在而導致的感染機會,同時創腔不同組織層面之間的滲出物及時被吸走,使創腔不同組織層面易於貼合併粘連在一起。

    術後5-7天,引流液基本消失,胸壁各層次間基本粘連,可將引流管拔除。同時切口處更換敷料,繼續使用厚棉墊加壓包紮,兩週時將縫線拆除。術後棉墊加壓包紮至少3周,正規抗結核治療至少6個月。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