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屢屢曝出藝人抑鬱自殺的新聞,數量之多讓人觸目驚心。作為演員,工作並不穩定,收入也不固定,但是卻為了光鮮的外表需要大量的金錢投入,常年處在心理落差比較大的環境中,漸漸就比較孤獨,心理上更不容易承受失敗和挫折。而除了演員,醫護人員也是抑鬱症“青睞”的人群。
醫護人員要面對的不僅是患者和疾病,還要面對處理醫患關係,而且醫護人員工作時間長,經常晝夜倒班,手術一站就是幾個小時甚至十幾個小時,工作壓力大,就容易出現抑鬱情緒。
長期的心理壓力導致了醫護人員的“五高”:
第一,離婚率高,尤其是護士行業;
第二,服藥的比例高;
第三,過量抽菸的人多;
第四,患慢性病,尤其是消化性疾病的人多;
第五,自殺率高。在55種社會職業中,醫生的自殺率排在第一,護士的自殺率排在第三,男性醫生的自殺率是普通男性的3.7倍。
調查顯示:69.4%的醫生呈現抑鬱狀態
2013年10月一份對澳大利亞14000名醫生和醫學生的問卷調查顯示:醫生患抑鬱症的比例是普通人群的4倍,在之前的一年當中,有1/10醫生和醫學生產生過自殺的念頭。
2005年所做的一項調查也顯示,有69.4%的醫生呈現不同的抑鬱狀態。
壓力之下,如何應對負面情緒?
頻繁夜班,過於勞累,收入不高,醫患糾紛,壓力過大,對職業前景失望等等,都有可能導致醫護產生負面情緒!
負面情緒產生後,首要做的是將注意力轉移至自己喜歡的事情上。參加戶外活動,嘗試做從未做過的家務,或者加入和你一樣的團體,例如醫生站,與120萬同行一起,每天聽個講座,學習新知識,提升專業技能,評論行業資訊;或者到交流群裡吐槽奇葩經歷,給彼此加油鼓氣。
學醫辛苦,成為醫生後仍需要終身學習,在每個國家都如此。目前國內的醫學教育和醫生培養,在逐步向歐美國家靠攏,簡言之,沒有學習熱情的人會逐漸被淘汰出醫生隊伍。然而,最現實的問題是,在醫生培養體系在逐步向發達國家靠攏的同時,國內醫生的待遇卻遠遠未跟上。
但即使這樣,正如一位醫生站使用者所說,“作為醫生,我們那麼努力學習,不光是為了加薪晉職,更為了自己能夠有更多的從容和自信,面對病人時有足夠的能力去救治,面對旁人的質疑時能問心無愧,為了讓自己的行醫更加光榮而有尊嚴。“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