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中醫科 副主任醫師 李衛彬

  歸脾湯是中醫經典方劑,出自南宋嚴用和的《濟生方》一書,這個方子流用至今,尤其是改湯為丸,名曰歸脾丸。常常有人會自行購買服用,而對歸脾(湯)丸效用不甚理解,為避免臨床誤服,今天我們對歸脾湯這一方劑做一個簡單的解讀。

  通常的歸脾(湯)丸方劑組成為:白朮,茯神,黃芪,龍眼肉,酸棗仁,人蔘,甘草,當歸,遠志,共八味。其實《濟生方》中的歸脾湯只有六味藥,不包括當歸和遠志,明朝的醫學家薛已在編錄《內科摘要》的時候,加入了當歸和遠志,意在加強養血寧神的功效,這一方劑組成沿用至今。

  一、脾有什麼作用?

  這個方劑中包含了一個臟腑——“脾”,所以在說歸脾湯功能主治前,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中醫中談到的脾的功能。講中醫之脾前,你一定會想到現代醫學的脾,這是個什麼?現代醫學中的脾,和中醫的脾,簡直可以用風馬牛不相及來形容。現代醫學的脾,是一個淋巴器官,它的原名叫spleen,西醫傳入中國後,翻譯的過程中,就與脾這個名字對應起來,以至於今天,有點鳩佔鵲巢的味道。

  1、負責食物的消化:我們大家生活中遇到胃口不好或者肚子脹氣之類的問題,常常說自己的脾胃不好,這就牽扯到脾的消化功能。比如說,您早上吃的豆漿油條,吃飽了一上午精力充沛,手腳有力,這就是脾胃運化的功勞;可是如果您吃過之後,不但沒有舒服,反倒是肚子疼了,渾身沒力氣,這就是脾胃功能出現障礙了。

  2、負責水溼的代謝:中醫臨床診治的時候,醫生都會看看患者的舌苔,以至於現在病人也會看一些簡單的舌苔變現。比如,舌苔邊緣有齒痕,病人就告訴我說,他有溼氣,原因就是發現了齒痕,其實齒痕並不能完全代表溼氣(氣虛也會出現齒痕舌)。說到溼氣,就不得不提脾了,黃帝內經中的病機十九條中提到:諸溼腫滿,皆屬於脾,衍生出來的意思是:脾為生痰之源,也是造成水溼氾濫的根本原因。體內的水氣執行不息,並把多餘的水分通過一定的途徑排洩出去(主要是汗液和尿液),而不至於停留在肌表或者堆積在體內,出現身重、便溏、關節疼痛等症狀,就靠脾了,你可以給它理解成體內的抽溼機。

  3、負責統攝血液:你有沒有想過這樣的問題,血液在血脈裡邊執行,順序井然,而沒有流到脈外,靠的是什麼?靠的就是脾的統攝作用。如果這個功能出現障礙,結果會怎樣?結果會出現例如牙齦出血、紫癜、便血、尿血、月經過多甚至崩漏、量多色淡、淋漓不盡等症狀,稱為脾不統血。

  二、歸脾湯的功能主治

  歸脾湯的主要功能是益氣補血,健脾養心,主要針對心脾氣血兩虛證和脾不統血證。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統血,思慮、勞倦過度損傷心脾。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則氣衰血少,心無所養,不能藏神,故心悸怔忡,健忘失眠,體倦食少。脾氣虛則統攝無權,故便血,皮下紫癜,女性出現崩漏下血。

  1、君藥:黃芪甘微溫,補脾益氣;龍眼肉甘溫,既能補脾氣,又能養心血。

  2、臣藥:人蔘、白朮補氣,與黃芪相配,加強補脾益氣之功;當歸滋養營血,與龍眼相伍,增強補心養血之效。

  3、佐藥:茯神、酸棗仁、遠志寧心安神,木香理氣醒脾,與補氣養血藥相配伍,補而不滯。

  4、使藥:炙甘草補心健脾,調和諸藥。

  5、配伍特點:心脾同治,重點在脾,使脾旺則氣血生化有源;氣血並補,重在補氣,意在生血。

  三、歸脾湯臨床應用舉例

  1、失眠:辯證為心脾兩虛導致的失眠,主要症狀為多夢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頭暈目眩,伴有四肢倦怠,面色蒼白無華。

  2、心悸:證見心悸,氣短,頭暈目眩,面色無華,神疲乏力,食慾不振,腹脹便溏,失眠多夢,健忘。

  3、眩暈:頭暈目眩,活動後加劇,體力勞動後易誘發,面色無華,神疲乏力,心悸失眠。

  4、月經崩漏下血或淋漓不淨:色淡質薄,面色蒼白或虛浮,身體倦怠不溫,納少脘悶,大便溏。

  5、神經衰弱:心情恍惚,精神欠佳;氣血不足,則面色蒼白,四肢倦怠。

  6、缺鐵性貧血:面色無華,神疲乏力,動則勞累,失眠多夢,心悸。

  7、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反覆性出現紫癜,伴神疲乏力、面色蒼白或萎黃。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