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內科 主任醫師 張希忠

  特發性面神經麻痺以一側面部表情肌癱瘓,額皺紋消失,眼瞼不能閉合,鼻脣溝變淺,面部被牽向健側,或者鼓腮不能為主要特徵,其病因和發病機制未完全闡明。激發因素可能系風寒、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經不穩等引起區域性的神經營養血管痙攣,導致神經的缺血水腫(高等醫藥教材―神經病學第四版),引致面神經支配肌群麻痺。

  “針刺”是中醫治療本病的重要手段,但有學者認為患側面部針刺尤其是電針激惹可能加重神經水腫和脫髓鞘病理改變,誘發後遺症期的面肌痙攣。本著醫學倫理學法則,為避免面神經繼發損傷,筆者提倡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儘早對癱瘓面部實施按摩,以改善血運,且可避離早期不宜患側針刺的異議。臨證中偶然發現,患者面癱側多無異常反應,但在面癱對側即健側顴骨下常可捫及“壓痛點”,久之,留意後發現,面癱患者健側顴弓正中下沿,100%均能捫及固定“壓痛點”,以指壓該點,療效頗佳。查閱資料,該壓痛點與鄰近穴位如下關、頰車、牽正等,其位置明顯不同。

  根據該壓疼點是在面癱的對側亦即“健側”;位置基本居於顴弓正中下方;能把口角歪斜“正”過來三個特點。以“健正”名之似較妥當。所以臨證時,對面癱患者必用“健正”為主穴。“健正”作為新穴位的證據:

  ⑴符合奇穴三定即:定位、定名、定主治疾病的特點。

  ⑵與目前所有已註冊的腧穴其定位、定名不相重複。

  ⑶該穴具“奇數”特點。其他奇穴在人體兩側成對出現,可“健正”僅在面癱者健側出現,亦即“健正”只有一個。

  ⑷與阿是穴不同。健正取穴也以壓疼點為基礎,但與“阿是穴”有異。理由

  ①“阿是”基本特點是在患病處“壓疼點”,而健正在健側出現壓疼;

  ②傳統“阿是”以疼點為穴,疼點不定,穴位位置亦不固定;但“健正”位於面癱者健側顴弓下,位置固定。

  ⑸其他奇穴多成對,久之有可能歸經,可“健正”只在面癱之健側出現,“奇數之穴”,很難歸入某經,所以更具“奇穴”特點。

  ⑹“健正”是在臨證實踐中發現,主治面神經麻痺,具有專一性和循證醫學基礎。

  “健正”穴位與臨近“牽正”、“下關”穴位的比較

  ⑴取穴要點比較:

  ①牽正穴:耳垂前5分--1寸。《中國鍼灸學》.(1995年版)。

  ②下關穴:下頜骨髁狀突之前方凹陷處,閉口取穴《中國鍼灸學》.(1995年版)。其特點:閉口是穴,張口即閉(高等醫藥教材―鍼灸學)。

  ③健正穴:面癱對側(健側)顴弓中點下方壓痛點,

  治療舉例:

  患者1、女,36歲。

  2009年8月3日因口角流涎2天來診;訴因貪涼感覺右側面部不適,晨起發現“嘴歪”,次日來診,病前無發熱感冒病史,無口中味覺改變。查體:左側額紋消失,左上下眼瞼不能閉合,左側鼻脣溝淺,鼓腮時口角漏氣致鼓腮不能。患側面部無明顯壓疼點;健側顴弓下正中壓疼明顯。診為特發性面神經麻痺予常規治療囑患者自己點按健正穴。發病至第4天時受同事鼓唆找個體醫在面癱側貼膏藥,3天后(病後7天)感區域性灼疼,將膏藥揭下發現面板紅腫。遂在當日(病後第7天)開始針刺“健正”配患側手三裡;每日1次,每次留針15分鐘,以手法捻轉,不用電針。至第二週末時眼瞼可以閉合,但肌力弱;右側鼻脣溝略淺。

  患者2、 男,20歲。2009年8月3日就診。因迷戀上網夜戰半夜且吹空調。次日發現“嘴歪”,其父陪同來診。查體:一般情況好。右側額紋消失,眼瞼不能閉合,瞼裂擴大,右鼻脣溝顯著變淺,不能吹口哨,露齒時口角明顯偏向左側,患側面部未捫及壓痛,左側顴弓下可捫及明顯之壓痛點。診斷:急性特發性面神經麻痺。常規治療同時,給予面頰鍵側顴下壓痛點即“健正穴”針刺,配患側之手三裡穴治療,均不用電針。治療至第8天,額紋有活動跡象,眼瞼能閉合,但閉合不全,右側之鼻脣溝較之左側仍淺,能鼓腮,口角無漏氣;治療至第17天,兩側鼻脣溝基本對稱,眼瞼閉合完全。第33天隨訪,面部表徵如病前無異,臨床痊癒。

  討論

  明代以後醫家把不見於我國早期醫書《內經》、《甲乙經》《銅人腧穴鍼灸圖經》等古書中的穴位統稱為經外奇穴。簡言之,奇穴,乃文獻中未曾記載或不能入某經的有效針刺點。“奇”是相對於“常”而言,即以十四經經穴為常,其定義應是在十四經穴之外具有固定名稱、位置和主治作用的腧穴。特點是:既有定名,又有定位,臨床用之有效,但尚未納入十四經系統。這類腧穴,《黃帝內經》中已有零散記載,如《素問・刺症論》、“刺十指間”、“刺舌下兩脈”等,後《備急千金要方》、《外臺祕要》等書記載甚多,至《奇效良方》才列“奇穴”一門。科學在發展,醫學在進步,近代新療法、新穴位也不斷髮現。諸如闌尾穴、膽囊穴、球后穴等等亦入經外奇穴之列。

  業醫四十餘年,因鍼灸簡、便、驗、廉,一直願學願用。尤其是“西學中”後,臨診時針具隨身,每遇適宜症侯,信手一針,立解其痛。因餘乃神經內科專業,臨證時多見“面癱”一證,由於對針刺時機選擇國內尚無“治療指南”為根據,為了避免對患者面神經造成繼發損傷,提倡“按摩”“指標”等術。診察過程由於對患者反應留心,發現了文獻中未曾記載的“面癱健側壓疼反應點”,經檢索查新,文獻、典籍中未見記載“健正”穴位,且其位置、命名不與典籍註冊穴位重複,實驗用於特發性面神經麻痺治療有效,符合“奇穴”發現規則。應視“健正”為新發現的奇穴。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