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介入科 副主任醫師 毛穎民

  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症一般說來是外科手術的適應症,是一個老大難病症。由於小針刀的應用和設計出一種特殊的復位手法,是這一疾病也可不用開刀得以治療。安全可靠,無併發症及後遺症。

  相關解剖

  腰椎間盤及其相關解剖極為複雜。

  脊柱是人體的中軸支柱,成人由26節椎骨(頸椎7節、胸椎12節、腰椎5節、骶尾骨各1塊),借23個椎間盤、椎間關節及多個韌帶連線而成。由上述組織構成了椎管和椎間孔。椎管容納脊髓和神經根,椎間孔通過神經根和根動靜脈等組織。脊柱兩椎體間有間盤組織,相鄰兩個椎骨組成一個功能單位。椎體及椎間盤前有前縱韌帶,後有後縱韌帶。椎體的後部有椎板及小關節,由黃韌帶和關節囊連線,還有棘間韌帶、棘上韌帶和橫突間韌帶及有關肌肉組成比較穩定的腰部脊柱。前縱韌帶位於椎體前面,上起枕骨底部和寰椎後結節,下止骶骨上半部,其形態為胸部窄而厚,頸腰部寬而薄。

  前縱韌帶與椎體和椎間盤前緣緊密相連,有限制脊柱過伸功能。過伸性外傷致前縱韌帶撕裂十分常見,同時可有間盤前脫出,引起腰痛。

  後縱韌帶位於椎體後部,上起樞椎與覆膜相續,下達骶管前壁,較前縱韌帶為窄,不能完全遮蓋椎體後面和椎間盤。且兩側薄弱。韌帶與椎體上、下緊密相連,但在韌帶與椎體間留有間隙,有靜脈叢通過。椎間盤常從側方突出。後縱韌帶的骨化,在頸椎和腰椎常見,是引起脊髓壓迫的重要原因之一。

  經測量,L3-4間盤內壓力,以站立位為標準,仰臥位可降低50—60;若呈無支援坐位則升高40%;彎腰40°時,升高100%;若前彎加旋轉時則升高400%。如前屈提舉2Kg重物時,其間盤內的壓力則可達臥位時壓力的10倍。因此多認為,經常或突然前屈並旋轉是引起腰椎間盤突出的主要原因。

  病因病理

  中央型腰間盤突出症絕大數發生於L5、S1間盤,極少數發生於L4、5間盤,其他腰椎間不發生此症。其原因與下列因素有密切聯絡。其一,第五腰椎間盤後側的後縱韌帶薄弱而狹窄,此處是間盤最易突出之處。其二,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經常屈伸脊柱或彎腰轉身,使腰間盤內的水份和營養成分減少,因此彈性明顯下降。由於膠原纖維增多,間盤逐漸變窄,使其周圍韌帶鬆弛,椎體間產生過度活動,加上椎間盤生化因素的作業等,成為腰椎間盤從中央突出的內在基礎。在此基礎上,當腰部受到前屈的扭傷或負重彎腰等影響,導致纖維環破裂,髓核向正後方脫出,壓迫兩側神經根和脊髓,引起雙下肢痛、麻或鞍狀麻痺。

  臨床表現與診斷

  1、青壯年有腰部扭傷史或積累性損傷史。

  2、腰腿痛並有雙側坐骨神經幹對稱性痛。行走站立時加重,臥床時緩解,時輕時重,但可以騎自行車。

  3、腰部僵硬活動受限,走路呈鴨步狀態。

  4、下腰部棘突兩側有深在性壓痛伴放射痛,一般一側輕一側重。

  5、雙側坐骨神經牽拉實驗陽性(即支腿抬高及加強試驗陽性),L5—S1神經支對應區的感覺障礙及反射異常。部分有鞍狀麻痺及大小便失利。

  6、X線檢查及CT檢查,參閱腰間盤突出症。

  7、除外腰椎結核、腫瘤等疾病。

  針刀治療

  1、體位:俯臥位。

  2、體表標誌:

  兩髂脊連線,通過L4棘突或L4.5棘間。

  3、定點:

  ①②L5—S1或L4-5棘間及兩側橫突間共三點。也可在骨盆牽引後再予定點,牽引力以病人能耐受為度,不宜過大(約30Kg左右)。

  ③其他軟組織損傷點(腰、臀、腿壓痛點)

  4、面板常規消毒,戴手套,鋪無菌巾,行鍼刀術。

  5、針刀操作:

  ①在棘間點進針刀。刀口線與脊柱縱軸平行,垂直皮面刺入,超過棘突頂端,進入棘間,將刀口調轉90度,在棘突上緣行切開剝離。

  ②在橫突間點進針刀。刀口線與脊柱縱軸平行,針刀體與皮面垂直刺入。先達橫突骨面,將刀鋒移至橫突下緣,並調轉刀口線90度,與橫突下緣平行,緊貼橫突下緣骨面行切開剝離,鬆解橫突間韌帶和橫突間肌。對側橫突間點同樣處理。

  ③其他腰、臀、腿軟組織損傷壓痛點,其針刀治療與相應軟組織損傷治療操作相同。

  術畢,無菌輔料覆蓋針刀口,固定。

  6、手法操作:

  針刀鬆解術後,行手法復位。讓患者俯臥於治療臺上,先行骨盆牽引,牽引力在40—120Kg之間(比針刀治療時牽引力要大一些),持續20分鐘。然後做連續提腿復位法使其復位。

  7.藥物治療:

  ①給予消除水腫藥物。如20%甘露醇250ml,靜脈滴入,保證半小時內滴完,每天1—2次,連續三天。

  ②給予活血化瘀藥物,複方丹蔘注射液等靜脈滴入(加入5%葡萄糖或0.9%氯化鈉液體中)。每日一次,連續一週。

  ③適當給予抗生素。

  ④給予通經活絡中藥,活絡一號沖劑,1包、日二次,白水沖服。

  ⑤如有腹脹、便祕等,可給予番瀉葉泡水飲。

  護理與康復鍛鍊

  1、整體搬運和整體翻身,病人絕對臥床。在手法結束後,按脊柱外傷病人搬運方法,送回病房。在搬運時要保持患者身軀平直,仰臥於病床上。下肢可伸屈活動,但軀幹不得任意活動,更不能坐起。在床上可翻身,但也必須保持身體平直,不能扭轉腰部。大小便時不可下地,並要保持腰部前凸位,以足支撐臀部抬起,接下大小便,需絕對臥床三週。

  2、針刀治療術後,要對病人的體溫、血壓、脈搏、呼吸等生命體徵密切觀察,對肢體的感覺、運動要經常檢查,對其變化要及時發現,及時報告,及時處理。

  3、骨盆牽引。真刀術後每天要做骨盆牽引,重量為體重的1/7—1/10.每次2小時,每日3—4次,在牽引時一定要保證牽引效果。

  4、對體質消瘦病人,要注意面板護理,避免壓傷面板,預防壓瘡發生。

  5、針刀治療後兩週,可行飛燕式練功,循序漸進,每天50—100次,並做下肢抬舉鍛鍊,雙下肢每天各做50—100次。

  6、絕對臥床三週後,可拄雙柺下地,練習數日後,可棄拐行走。

  7、治癒吼三個月內,不能長途步行,半年內不能做重體力勞動。

  注意事項

  1、棘間點施術,針刀不可刺入脊髓腔,防止損傷馬尾神經。

  2、橫突間施術,儘量在橫突的下緣,以免損傷脊神經後支,更不可離開橫突骨面,以免損傷腹腔臟器。

  3、在做手法操作時,要用力柔和,力度適當。避免用力過猛、過大,以減少對腹腔臟器的干擾。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