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疼痛科 副主任醫師 柳圍堤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骨科常見病、多發病,以腰腿疼痛、腰部活動受限為主要表現,給患者帶來巨大的身心痛苦,給社會和個人造成巨大的醫療費用,目前越來越受到臨床上的重視。早在1934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Mixetr和Barr首先通過手術證實和治癒腰椎間盤突出症,這一醫學貢獻開創了所謂的椎間盤時代,繼而各國紛紛開展椎間盤手術,傳統的椎間盤手術方式採用全椎板切除、半椎板切除、單側上下推骨部分椎板切除術,其主要併發症有感染、血管損傷、神經損傷,硬膜假性囊腫,脊柱不穩及下腰椎手術失敗綜合症。正是由於傳統手術存在弊端,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微創手術應運而生。

  經歷了化學髓核溶解療法、經皮椎間盤摘除術、自動經皮椎間盤切除術、關節鏡椎間盤切除術、經皮內鏡鐳射切除椎間盤,後路顯微內鏡椎間盤切除術等幾個階段。隨著電腦智慧、光纖技術、模糊技術、奈米技術的發展,腰椎間盤的手術治療將會更趨向微創化和有限化。

  但是微創手術需要昂貴的儀器裝置,且手術適應症狹窄,而小切口開窗術,則對脊柱損傷小,治療費用少,不需要昂貴裝置,適應症較廣泛。然而研究顯示不管採用何種手術方式,腰椎間盤突出症術後約有45%(30%-70%)的患者殘留腰痛,約有30%(22%-45%)的患者殘留腿痛,約60%的患者腰椎活動度減少,所以腰椎間盤突出症術後的康復治療不容忽視,而且應該是腰椎間盤突出症手術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研究證實腰椎間盤突出症術後療效不佳,其中原因之一便是術後康復治療不當或忽視術後康復治療,如謝明華等報道1例老年患者由於術後管理不當導致術後6小時出現的下肢截癱。楊君禮等發現術後臥床時間長和全椎板切除廣泛的患者遠期併發症多。趙毅等報道術後腰椎不穩,粘連及疤痕等原因導致術後療效不佳。為了提高術後療效及減少併發症,近些年來臨床醫生開始對術後康復治療進行嘗試性研究。

  侯紀壽等對300例腰椎間盤突出症行髓核摘除術隨訪觀察,得出術後功能鍛鍊可增強肌肉強度和耐力,提高脊柱穩定性,靈活性,改善肌肉狀態,鬆解粘連。有研究認為術後臥床時間及功能鍛鍊時間的選擇關係到術後近期及遠期效果。但對於術後早期康復治療研究不夠深入,因此很有必要對早期康復治療的方法進行深入研究,使其科學、規範化,以縮短療程,減少併發症,提高近、遠期療效。

  本課題以功能鍛鍊及中藥外用洗傷作為腰椎間盤突出症開窗術後的治療手段來探討腰椎間盤突出症術後的方法和療效。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