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眼底病科 副主任醫師 原公強

  糖尿病性視網膜病是糖尿病性微血管病變中最重要的表現,是一種具有特異性改變的眼底病變,是糖尿病的嚴重併發症之一。

  臨床上根據是否出現視網膜新生血管為標誌,將沒有視網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稱為非增生性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或稱單純型或背景型),而將有視網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稱為增生性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

  一、流行病學
  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發生與糖尿病病程和控制程度關係密切,而與糖尿病的發病年齡、性別及型別關係不大。糖尿病病程越長,或血糖控制越差,其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發病率越高。一般來說,約25%的糖尿病患者有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約5%為增生性病變。
  其發病率在糖尿病病程<10年組為7%,10~14年組為26%,15年以上組為63%,而30年組高達95%,約25%為增殖性病變,2%~7%因視網膜病變而失明。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的嚴重眼部併發症之一,是工作年齡段的成年人致盲的主要原因,每3個法定失明的成年人中就有1個是因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而失明的,糖尿病患者致盲危險性比正常人高25倍。
  根據美國糖尿病學會(ADA) 2003年的資料,在首診的2型糖尿病病人中21%患有視網膜病變,70%的2型糖尿病最終將出現增生性視網膜病變,致盲率極高。因此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進行流行病學調查、早期篩查、預防及干預治療是提高糖尿病患者生存質量的重要環節。

  二、 病因
  糖尿病患者主要是胰島素及細胞代謝異常,引起眼組織神經及血管微迴圈改變造成眼的營養和視功能的損壞。由於糖尿病患者血液成分的改變,而引起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異常,使血-視網膜屏障受損。視網膜毛細血管內皮細胞、色素上皮細胞間的連線被破壞,造成小血管的滲漏。
  三、發病機制
  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發病機制至今仍未完全明瞭。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有5個基本病理過程:
  1、視網膜毛細血管微動脈瘤形成;
  2、血管滲透性增加;
  3、血管閉塞;
  4、新生血管和纖維組織增生;
  5、纖維血管膜收縮。
  具體某位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者的臨床徵象取決於這5個過程的相對錶現。
  四、臨床表現
  在視網膜病變的初期,一般無眼部自覺症狀。隨著病情發展,可有不同表現。視網膜水腫可引起光散射而使患者有眼前閃光感;黃斑水腫、缺血或滲出累及中心凹,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視力減退伴有大視、小視、有色視、視物變形等;視網膜小動脈破裂,少量出血入玻璃體可使患者自覺眼前有黑影飄動;新生血管生長,玻璃體大量出血或增殖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及牽引性視網膜脫離,可致視力嚴重喪失。
  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基本臨床眼底表現為視網膜毛細血管微血管瘤形成,血管擴張,管壁滲漏造成視網膜水腫、滲出、出血進而發生毛細血管和小動脈閉塞,視網膜缺血,視網膜新生血管生長。新生血管引起視網膜和玻璃體大量出血。隨著纖維組織增殖,形成增殖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進而發生牽引性視網膜脫離。

  五、診斷
  1、病史:

  詳細詢問病史至關重要。除了注意有無多飲、多食、多尿及消瘦等典型的糖尿病表現外,還應注意瞭解糖尿病的病程。病程越長,其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發病率越高、程度越重。特別是有些糖尿病患者發現糖尿病的時間並不代表真正的患病時間,因為全身症狀不明顯,發現糖尿病時往往實際病程已久。血糖及尿糖檢查是瞭解糖尿病控制程度的重要依據。
  2、眼底檢查:
  眼底檢查是診斷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主要手段。微動脈瘤和小出血斑總是最早出現並比較確切的視網膜病變的體徵。帶黃白色的蠟樣硬性滲出斑,說明血管系統功能異常,通透性增大,血液成分逸出。而白色軟性滲出則表示微迴圈重度紊亂,血管破壞嚴重。
  這階段沒有新生血管形成,故稱為單純型病變。隨著病情的發展,在這個階段上併發多處局灶性或廣泛的視網膜無灌注,則預示不久將出現新生血管。從發生新生血管開始,即進入增生期,說明視網膜迴圈對組織缺氧已不能代償。
  3、眼科特殊檢查:
  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在眼底未出現病變以前已有某些亞臨床改變,如異常熒光形態、視網膜電生理及視覺對比敏感度等變化,均對其早期診斷有參考價值。在病變進展過程中,眼底熒光血管造影的各種特殊表現對該病的診斷和分期有重要意義。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