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 9 月,聯合國舉行了由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參加的預防和控制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高級別會議,提出加強非傳染性疾病(通常指心血管病、癌症、糖尿病、等常見慢性病)的防控任務和要求。2012 年 5 月,原衛生部等 15 個部委聯合制定了《中國慢性病防治工作規劃2012~2015 年》,慢性病已成為我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
是提高高血壓治療率和控制率的重要措施
當前我國心血管病死亡佔總死亡的 41%,每年死亡 350 萬,其中 70% 的腦卒中和 50% 的心肌梗死與高血壓有關。降低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水平可減少 40%~50% 的腦卒中危險和15%~30%的心肌梗死危險。因此,控制高血壓是心血管病防治的切入點。
估算 2012 年我國有高血壓患者 2.66 億,但治療率和控制率分別低於 40% 和 10%,原因是多方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患者對高血壓的認識不足,治療的依從性差。調查表明,初診高血壓治療一年的依從性僅為 30%,嚴重影響了高血壓的治療率和血壓控制率的改善。因此,對高血壓患者進行教育,提高患者對高血壓的危害及長期治療重要性的認識很有必要,高血壓患者教育指南是將成為提高高血壓治療率和控制率的重要措施和助推器。
正面宣傳科學的健康知識,抵制偽科學,澄清高血壓認識的誤區
高血壓常見的認識誤區比比皆是,主要表現為:高血壓無不適症狀,可以不用降壓藥;憑感覺用藥,頭暈吃藥, 頭不暈停藥;用食療或理療儀器,不服用降壓藥;認為是藥三分毒,不願意長期用降壓藥等。針對以上高血壓認識的誤區,有必要正面宣傳科學的高血壓防治知識。
高血壓教育需要規範化,需要權威科學的指導教材
目前我國健康教育的碎片化及不規範性已不能適應高血壓防治的新要求。亟需制定國家級權威的、科學的、實用的高血壓教育教材和醫務人員開展高血壓教育的指導性檔案――即《中國高血壓患者教育指南》。
指南制定過程
在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疾病預防控制局、中國健康教育中心、中華預防醫學會的指導下,高血壓聯盟(中國)、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國醫師協會高血壓專業委員會聯合組織制訂《指南》。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中華醫學會老年醫學分會、中國營養學會臨床營養分會、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等多個組織為合作單位。
2012 年 7 月 1 日在西安舉行啟動會,來自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疾病預防控制局、主辦單位和相關學會的領導、專家出席了會議,確定了《指南》的編寫框架,20 餘位有關領域的專家(臨床、營養、運動、健教、社群、管理)撰寫了初稿。此後,在上海、杭州、南京、天津、成都、北京召開了多次專家、基層醫生、疾控和健教人員參加的意見徵集會和高層專家討論會,對《指南》提出了寶貴的修改意見。 2013 年 4 月 19 日舉行專家定稿會。6 月 19 日舉行基層醫生和媒體意見徵集會。《指南》的制定發表是指南委員會集體智慧的結晶。
醫務人員對患者教育的責任與內容
對高血壓患者進行教育是醫務人員義不容辭的責任
由於高血壓是一種慢性疾病,高血壓一旦發生,就需要終身管理。患者除了就診時與醫生有短暫的交流,大部分時間需要進行自我血壓監測與管理。加強對高血壓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導患者逐步掌握高血壓的防治知識和技能,促其養成良好的遵醫行為,以達到自覺地改變不良生活方式、控制危險因素、提高治療依從性,提高降壓達標率並減少併發症的發生,是醫務人員義不容辭的責任。
包括醫生、護士、藥劑師、營養師、公共衛生人員、健康教育人員在內的各類醫務人員,都有責任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因地制宜對患者進行高血壓相關知識的講解教育。大部分高血壓患者在基層醫療機構就診,包括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站)、衛生院、村衛生所、保健院、健康教育所等在內的基層醫療或健康管理機構是健康教育的主戰場,基層醫務人員是高血壓教育的主力軍。
高血壓健康教育的內容
健康教育的核心是行為干預:針對不同的目標人群,提供相應的健康教育內容和行為指導。
分層目標教育:健康教育計劃的總目標可分為不同層次的小目標,將每個層次目標設定為患者可以接受、並通過努力能達到的,而前一層次目標是達到後一層次目標的必需。
高血壓健康教育的方法
醫院健康教育
門診教育:候診時,採取口頭講解、宣傳欄、黑板報、小冊子、廣播、醫院視訊健康教育聯播系統、錄影、電子顯示屏、電腦觸控式螢幕、多媒體投影等形式開展健康教育。隨診時向患者提供高血壓自我保健的健康教育處方。告訴病人看病前應該做什麼準備。一分鐘教育:大型醫療機構醫生的工作繁忙,時間緊張,可針對患者的主要問題進行一分鐘重點教育。患者信任醫生,能夠取得好的效果。
住院教育:住院治療期間,可進行較系統的、循序漸進的高血壓防治知識、技巧和自我管理的教育。患者出院時應進行出院教育和隨訪。
教育內容的選擇:根據患者病情和學習能力決定教育內容。教育內容應該是簡單、重要、有用,並可多次重複,以加深患者的印象或使其熟練掌握某些技能。
重點教育內容:藥物應用指導(患者所用藥物的用法、劑量、藥物不良反應及用藥的注意事項等)、生活方式指導(飲食指導,幫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生活要有規律,適當參加體育活動的時間和內容)、心理指導(介紹疾病的有關知識,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解除過多的顧慮,心情舒暢地儘早迴歸家庭和會)、功能鍛鍊指導(制定功能鍛鍊的計劃,並耐心示範鍛鍊方法)
教育團隊的組成:為保證對高血壓患者規範的健康教育的開展,宜設立高血壓或心血管專業健康教育與諮詢崗位,可以請富有臨床醫護經驗的護士擔任。
社群和工作場所的健康教育
開展社群調查,發現社群人群的健康問題和主要目標人群;根據社群人群特點,確定健康教育策略;根據不同場所人群的特點,利用各種社會資源,開展生活、工作、學習場所的健康教育活動。
社會性宣傳教育
利用節假日或專題宣傳日(全國高血壓日、重陽節等),積極參加或組織社會性宣傳教育、諮詢活動。組織相關學科醫務人員宣傳正確的高血壓防治知識,解答患者在高血壓防治中出現的困惑和治療問題;發放相關宣傳資料,發放防治高血壓的自我檢測工具(鹽匙、油壺;體重計、計步器等);設定防治技能指導體驗區(血壓測量、健康膳食、適當運動等),幫助患者掌握高血壓防治技能。
高血壓健康教育的技巧
與患者談話的技巧:站在患者的立場上,耐心傾聽患者的敘述,注意觀察患者的反應和情緒,採取接納的態度,即要幫助、指導,不能批評、訓誡。與患者談話時,語氣要中肯、主動、熱情,態度要和藹,表達要通俗,使其易於接受。要讓患者感覺出教育者的誠意。掌握會談時間,把握重點。避免不成熟的建議或承諾,以免加重患者心理負擔或導致醫療糾紛。
電話隨訪的技巧: 電話隨訪是一種開放式、延伸式的健康教育形式,其簡單易行. 成本低,方便有效。提高電話隨訪效能的技巧:準備;詢間;引導;語言:儘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保護:注意自我保護,切忌大包大攬;提醒:預約下次電話隨訪的時間。
高血壓的基本知識
血壓是怎樣形成的?
心臟的收縮、舒張交替進行,推動血液在心臟和血管組成的密閉迴圈系統內持續流動。血液在血管內流動時對血管壁造成的壓力叫血壓。
什麼是高血壓?
在未服用降壓藥的情況下,非同日三次測量上肢血壓,收縮壓≥140 mmHg,和(或)舒張壓≥90 mmHg 考慮為高血壓。
目前九成以上的高血壓原因尚不明確,稱為“原發性高壓”。如果血壓高是由於某些疾病(如腎臟病、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鉻細胞瘤等)引起的,稱繼發性高血壓。繼發性高血壓服藥治療的效果差,應當針對病因治療,去除病因後血壓能有效降低甚至恢復正常。
高血壓的易患物件
高血壓的易患物件如下:包括吃鹽過多、超重或肥胖、長期過量飲酒、缺乏運動、長期精神壓力大等;高血壓有遺傳性家族史,男性≥ 55 歲及更年期後的女性易患高血壓。有以上危險因素之一者,建議每 6 個月測量一次血壓,改變不良生活方式,預防高血壓的發生。
我國高血壓的流行狀況
1959 年我國成人高血壓患病率僅為 5%, 2002 年上升到19%,估算 2012 年 15 歲以上人群患病率 24%,全國高血壓患者約 2.66 億,估計每年新增加患者 1 千萬例。可見,伴隨人口老齡化、城鎮化的程序,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的改變,高血壓患病率呈增長態勢。同時應注意,現在高血壓越來越年輕化,兒童和中青年高血壓的患病率呈持續上升趨勢。
我國心腦血管病現患人數 2.9 億。每年約有 350 萬人死於心腦血管疾病,佔總死亡原因的首位(41%),平均每 10 秒鐘就有 1 人死於此病。心腦血管病死亡的一半以上與高血壓有關。
如何早期發現、確診高血壓?
多數高血壓患者通常沒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覺,不少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血壓高,是體檢或偶爾測血壓時才發現血壓升高,故高血壓被稱為“無聲殺手”。血壓測量是檢出高血壓的簡便易行的手段。正常成人每 2 年至少測量血壓 1 次。持續貫徹執行 35 歲以上人群首診血壓測量制度。
高血壓發生的危險因素
原發性高血壓是一種“生活方式疾病”,不良生活方式和行為是高血壓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 70%~80% 的高血壓發生與不良生活方式及行為有關。 我國高血壓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包括:高鈉低鉀飲食、超重/肥胖、長期過量飲酒、長期精神緊張、體力活動不足等。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對高血壓預防和治療均有益處。
高血壓的危害:高血壓加重動脈硬化的進展,導致靶心腦腎器官損害;高血壓常見的併發症是腦卒中、心臟病、腎臟病、外周血管病、眼底病。70% 的腦卒中和50% 的心肌梗死發生與高血壓有關。
高血壓的併發症有“三高”:發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殘率高,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和壽命;中國是腦卒中高發區;高血壓患者發生腦卒中的人數是心肌梗死的5倍;我國治療高血壓的主要目標是預防腦卒中, 而降低血壓水平是預防腦卒中的關鍵。血壓越高、病程越長、伴隨的危險因素越多,靶器官損害的程度就越嚴重,心血管病的發病風險就越大。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