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兒科 主任醫師 鮑秀蘭

  嬰幼兒腹瀉的發病機理

  一方面,小兒消化系統發育尚未成熟,功能不完善,胃液酸度偏低,抗感染能力低,對食物的耐受力差,如果受冷、受熱、吃了不潔或不消化食物及發熱感冒等都會發生腹瀉。另一方面,嬰幼兒生長髮育迅速,所需營養物質相對較多,胃腸道的負擔較重,也是引起嬰幼兒腹瀉的重要原因。

  嬰幼兒腹瀉的發病率

  腹瀉病是兒童的常見病,據有關資料,我國5歲以下兒童腹瀉病的年發病率為201%,平均每年每個兒童年發病2.01次,其死亡率為0.51%。因此,對小兒腹瀉病的防治十分重要。

  嬰幼兒腹瀉病的病因

  有多種病因、多種因素所致,分內在因素、感染性及非感染性三類。

  1、內在因素

  (1)消化系統發育不成熟:嬰幼兒時期,胃酸及消化酶分泌不足,消化酶的活性較低,神經系統對胃腸道調節功能較差,不易適應食物的質和量,且生長髮育快,營養物質的需要相對較多,胃腸道負擔較大,消化功能經常處於緊張狀態,易發生消化功能紊亂。

  (2)機體防禦功能較差:嬰幼兒時期免疫功能相對不夠成熟,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和胃腸道slgA均較低,胃腸屏障功能較弱,胃酸分泌量少,胃腸排空較快,對感染因素防禦功能差。另外,新生兒,出生後尚未建立完善的腸道正常菌群,對侵入腸道的病原微生物拮抗能力弱,人工餵養者食物中缺乏母乳含有的大量免疫物質,且食物和食具汙染機會較多,腸道感染的發生率明顯高於母乳餵養兒。

  (3)體液分佈特點:嬰兒細胞間質液較多,且水代謝旺盛,腎功能調節差,易發生體液紊亂。

  2、感染因素

  (1)腸道感染:主要由細菌和病毒引起。

  1)細菌:除法定傳染病外。①大腸桿菌:按其致病機制分類為致病性大腸桿菌、產毒素性大腸桿菌、侵襲性大腸桿菌、出血性大腸桿菌、粘附性大腸桿菌;②空腸彎曲菌;③耶爾森菌;④其他:鼠傷寒沙門菌、變形桿菌、銅綠假單胞菌、克雷伯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難辨梭狀芽胞桿菌等。

  2)病毒:①輪狀病毒,是引起嬰幼兒腹瀉的主要病原;②諾沃克病毒;③腸道腺病毒;④其他:星狀病毒、杯狀病毒、冠狀病毒,等等。

  3)真菌和原蟲:真菌感染主要為白色念珠菌.一些原蟲的感染如藍賈第鞭毛蟲、結腸小袋蟲、隱孢子蟲、阿米巴原蟲等。

  (2)腸道外感染:小兒患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腎盂腎炎、中耳炎、面板感染及其他急性感染性疾病時可伴有腹瀉,這是由於發熱及病原體毒素的影響,使消化功能紊亂,酶分泌減少,腸蠕動增加所致。

  3、非感染因素

  主要為飲食因素、氣候因素和過敏因素。餵養不當是引起腹瀉的主要原因之一。過多過早餵哺大量澱粉類、脂肪類食物,突然改變食物品種和斷奶等均可導致腹瀉。氣候的突然變化,使腸蠕動增加,消化酶和胃酸分泌減少,可誘發腹瀉。一些吸收不良綜合徵如乳糖不耐受症、糖原性腹瀉、先天性氯化物性腹瀉、遺傳性果糖不耐受症、胰腺囊性纖維性變、原發性腸吸收不良等都可引起腹瀉。牛奶蛋白過敏者,吃生乳後48小時發生水樣瀉。

  4、小兒遷延性和慢性腹瀉

  病因複雜,目前認為包括感染、過敏、先天性酶缺陷、免疫缺陷、藥物因素、先天畸形等,其中以感染後腹瀉最為常見。對慢性腹瀉患兒腸粘膜活檢結果表明,小腸粘膜結構和功能持續損害或正常修復機制受損是小兒腹瀉遷延不愈的重要原因。

  (1)急性感染性腹瀉多為一過性的。但如宿主不能產生正常免疫反應,反覆接觸感染病原,或因感染嚴重損傷腸粘膜,則急性腹瀉可轉為慢性腹瀉。多數因粘膜持續損傷致腹瀉遷延不愈,少數為感染原持續作用。十二指腸、空腸粘膜變薄,腸絨毛萎縮,腸細胞胞質溢位、脫落增加,微絨毛變性,上皮細胞更新加速,這可能與腸粘膜表面微生物的粘附有關。由於粘膜再生時間不足,這些新生的上皮細胞類似於隱窩細胞,故功能低下。雙糖酶尤其是乳糖酶活性以及刷狀緣肽酶活性降低,加上有效吸收面積的減少,引起各種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不良。另外,腸粘膜損傷增加了對病原因子和大分子物質的通透性,使粘膜對外來抗原致敏。

  (2)營養不良患兒,腹瀉時小腸上段所有細菌都顯著增多,十二指腸內厭氧菌和酵母菌過度繁殖。由於大量細菌對膽酸的脫結合作用,使遊離膽酸濃度大為增高。高濃度遊離膽酸有損害小腸細胞的作用,還阻礙脂肪微粒的形成。嚴重營養不良患兒細胞免疫功能缺陷,分泌型抗體,吞噬細胞功能和補體水平降低,因而增加了對病原及食物蛋白抗原的易感性。總之,持續腹瀉易發生營養不良,而營養不良又易使腹瀉遷延不愈,兩者互為因果,惡性迴圈。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