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介入放射科 副主任醫師 寧厚法

  疾病概述

  肝血管瘤是肝臟的良性腫瘤。以肝海綿狀血管瘤最常見。海綿狀血管瘤一般是單發的,多發生在肝右葉;約10%左右為多發,可分佈在肝一葉或雙側。血管瘤在肝臟表現為暗紅,藍紫色囊樣隆起。分葉或結節狀,柔軟,可壓縮,多數與鄰近組織分界清楚。

  病人一般無自覺症狀。 血管瘤形成原因未明,有人認為是肝內血管結構發育異常所致,也有人認為與雌激素水平有關。本症中年女性多見,女性的發病率是男性的6倍。因本病無明顯症狀,僅表現為肝內佔位性病變,故臨床上要注意與肝癌相鑑別。

  疾病分類

  (1)海綿狀血管瘤:其切面呈蜂窩狀、充滿血液、鏡檢顯示大小不等囊狀血竇、其內充滿紅細胞,時有血栓形成,血竇之間有纖維組織隔,纖維隔內見有小血管及小膽管,偶見被壓縮之肝細胞索。纖維隔及血竇內的血栓可見鈣化或靜脈石。

  (2)硬化性血管瘤,其血管腔閉合,纖維間隔組織較多呈退行性改變。

  (3)血管內皮細胞瘤,血管內皮細胞增殖活躍,易致惡性變。

  (4)肝毛細血管瘤,血管腔窄,纖維間隔組織多。

  臨床表現

  1、小血管瘤多無症狀,較大血管瘤可有肝區脹痛。

  2、小血管瘤無體徵,較大血管瘤,右上腹可觸及包塊,肝大。

  3、因腫瘤增大後而出現的肝大、包塊及壓迫症狀,早期多無症狀。診斷上主要根據B超、cT、核素掃描以及肝動脈造影檢查確診。較小的血管瘤且無症狀者不必治療,可動態觀察;,有壓迫症狀者可選擇肝部分切除術。

  血管瘤多為單發,直徑多小於4釐米。肝血管瘤常在B超檢查時偶然發現,其大小和形狀及數量均不一定,往往屬先天性。如果靜止不發展,無任何自覺症狀,一般無生命危險。4釐米以上者約40%伴腹部不適,有肝腫大、食慾不娠、消化不良等症狀。肝血管瘤內可有纖維組織、機化血栓,可因反覆血栓形成造成腫瘤腫脹、引起肝包膜牽拉脹痛.

  近年來,根據較多病例的追蹤觀察,發現不少患者的肝血管瘤發展很慢,甚至隨訪多年也沒有明顯發展,且未發現有惡變者。因此,凡體積小的肝內血管瘤,可以在醫療監護下定期作B超檢查半年或1年)。如出現肝區腫痛、腹脹不適,納食不好等症狀可服中藥治療。系血管瘤進行性增大,才可手術治療,以免因血管瘤破裂出血而發生危險。

  診斷依據

  1、肝區脹痛,肝大或觸及包塊。

  2、彩色B超示肝血管瘤樣改變。

  3、CT檢查:肝內有密度均勻的低密度區,增強後腫瘤邊緣區可出現“C”形增強帶。

  4、肝動脈造影:病變部位周邊出現“血管湖”影像,造影劑滯留時間較長。

  5、腹腔鏡檢查:能觀察肝表面腫瘤顏色及形狀。

  6、X線檢查:肝影大,膈肌升高,可發現鈣化影。

  7、ECT顯示肝血管瘤改變。

  治療原則

  1、腫瘤直徑<5cm者,不需手術治療,定期複查,隨診。

  2、腫瘤直徑5-10cm者,可考慮手術治療。

  3、腫瘤直徑>10cm者一般行手術治療。

  4、手術方法為:

  (1)肝血管瘤切除或肝葉切除術;

  (2)肝動脈結紮術;

  (3)術中冷凍治療。

  5、非手術治療:

  (1)放射治療;

  (2)肝動脈造影及腫瘤動脈栓塞。

  用藥原則

  一般不用藥物治療。手術治療時除選用基本藥物中抗生素預防傷口感染。

  療效評價

  1、治癒:CT,彩超示腫物消失,症狀消失切口癒合,無併發症。

  2、好轉:CT,彩超示腫物變小,症狀減輕。

  3、未愈:無變化,或腫塊進一步擴大。

  專家提示

  肝血管瘤為良性病變,目前仍未發現對肝血管瘤有療效藥物,故病者如血管瘤<5cm,不必到處求醫,定期隨診即可。如瘤體>5cm,且有自覺症狀,應到醫院去遵醫屬處理。

  中醫診治

  肝血管瘤(中醫名為:肝症瘕)是一種常見的肝臟良性腫瘤,小者可無症狀,大者則可以引起食慾不振、噯氣、脅脹痛等症狀。西醫學對此病治療方法主張手術切除或放射治療、肝動脈結紮等。許多患者因此懼怕手術,求治於中醫。本病屬於中醫學症瘕範疇。中醫古籍對症瘕頗多認為是七情內傷,導致肝氣鬱滯,氣滯血瘀,瘀積日久,則成症瘕。

  本病的病因以氣滯血瘀者為多件,或因飲食失節,脾虛失運,水溼不化,聚而成痰,痰滯脈絡,與血氣相結聚積而成症瘕。對本病的治療,多采用行氣疏肝、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為主,但在具體治療中應分辨氣滯、血瘀之偏重。如以血瘀為主,就採用以下藥物:羚羊骨、水牛角、牛黃、赤芍清熱涼血止痛;柴胡、黃皮核、素磬針等理氣開鬱;丹蔘紅花活血化瘀;炒山甲、皁角刺、川足軟堅散結、走竄經絡。

  如以氣滯為主,就採用以下藥物:柴胡、鬱金、黃皮核、素磬針等行氣解鬱;配丹蔘、紅花、三稜、莪術、大黃活血化瘀;炒山甲、皁角刺、川足軟堅散結、通絡止痛。再配合口服“熊膽丸”和“丹火透熱療法”,療效更佳。

  症瘕之症,與一般的氣滯血瘀病症不同,其往往淤積日久,非單純行氣活血之法可以奏效,故在選用藥材時,在用行氣、活血藥的同時,配炒山甲、皁角刺、川足,不僅能軟堅散結,而且能通絡止痛,具有獨當一面的功效。

  注1“熊膽丸”方

  熊膽、珍珠、七葉一枝花、田七、牛黃,適量,焙乾,研為細末調勻,每服一克。

  【功能】 通竅止痛,活血化瘀。

  注2“丹火透熱療法”方

  丹藥方:硫磺末30克 硃砂12克 雄黃12克

  【製作法】 將硫磺末置銅杓中微火烊化,加入雄黃、硃砂調勻,倒在鋁平盆中冷卻成片狀。

  丹座方:

  法夏、膽星各30克 木香、兩頭尖各18克

  【製作法】 上藥研末,蜂蜜調成膏狀,捏成栗子大小中心凹陷之丹座。

  【使用方法】 置丹座於需要的穴位上(本病需取章門穴和期門穴)插入瓜子大的丹藥片於凹陷處中,用火點燃,以面板灼熱感為度。熄火,外敷棉墊固定,3小時後除去丹藥。每天1~2次。

  【功能】 溫經通絡,行氣散結。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