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小兒康復科 主治醫師 於冬麗

  如何進行發育障礙(發育性殘疾)的早期康復和早期干預?
  早期康復和早期干預有效的理論基礎
  歲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期,此期內需要完成髓鞘化、膠質細胞增殖、神經元的成熟、突觸連線的增加和神經功能網路的建立和成熟,腦重量由出生時成人腦的25%增加到6歲時成人腦的95%。由於此期腦的可塑性最強,因此,是早期干預和早期康復的最佳階段。
  研究表明,豐富環境刺激是促進發育的最佳手段,只有讓孩子去反覆“經歷和體驗”,接觸和接收外界環境刺激,不斷做出適應性反應,才能改變大腦細胞的連線、促進神經成熟、推動功能發育程序。
  發育障礙的早期康復和早期干預
  發育障礙的康復管理是一個長期連續的過程,需要遵循的管理流程為:
  評估-干預-再評估-再幹預
  首先應通過醫學和發育學評估,明確病因、臨床診斷(伴隨障礙),正確掌握髮育模式與水平,找出存在的關鍵問題。
  其次應圍繞臨床診斷和評估結果,遵循發育的5個能區(見前一章節)和發育規律,設定近期干預目標,制定適於兒童和家庭的個體化干預計劃。
  再次,以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ICF)理論框架為指導,強調活動和參與、個人和環境因素的重要性,對患兒實施干預。一方面治療師要直接提供干預服務,另一方面還應教會家長、指導家長實施家庭干預計劃,監測干預療效。

  國外學者推薦最有效的早期干預手段――以下4個特定性干預規程的結合:1、父母參與進行的干預,包括專業人員對父母的不斷輔導、注重父母對孩子行為的反應性和敏感性、教會家庭成員對孩子進行干預;2、個別化教會每一個孩子的發育技巧;3、注重放寬孩子的學習範圍;4、強化而持續性干預。
  早期康復與早期干預模式的轉變
  隨著現代康復醫學的發展和ICF理論的不斷實踐,發育障礙的早期干預模式應該嘗試轉變:
  從關注兒童(child-focused)轉向關注家庭(family-focused),即不再僅僅為兒童提供個體性的服務,而是關注兒童、家庭成員和家庭環境,發揮家庭康復的角色和重要性。
  從專業性指導轉向平等合作關係的輔導,不再是醫生和治療師的指令性任務下達,而是要在與兒童本人和家庭成員進行溝通、達成共識的基礎上,兼顧兒童功能和生活環境,提供合作性指導建議。
  由此可見,發育障礙(發育性殘疾)兒童的早期康復與早期干預中,需要大家重新審視自己,千萬不能忽視父母的力量和家庭康復的重要性。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