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肛腸科 主治醫師 王善超

  結直腸癌:

  一:發病

  發病率居我國惡性腫瘤發生率的第四、五位,佔8.25%,近十年來,發病率有上升趨勢;發病年齡多在30-70歲,佔80%,30歲以下患者佔10-15%,男:女=1.5~2.0:1;在全部大腸癌中,直腸和直-乙交界處癌佔60~70%,依次為乙狀結腸、盲腸、升結腸、降結腸、橫結腸。直腸癌好發於直腸中、下段,約佔70-80%。多發性癌比較多見,約佔5-8%,可同時或先後在不同部位出現;

  二:病因

  1、飲食因素:高脂肪、低纖維素飲食,使腸道內膽酸和膽固醇代謝產物增加,大便中厭氧菌增多,使致癌因素增加;食物中纖維素缺乏,大便量減少,腸道運動減慢,以致腸道內致癌物濃度增加,致癌物質與大腸粘膜接觸時間延長,大腸癌發生機會增加;

  2、強烈的遺傳傾向:

  A:家族性多發性腺瘤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累及所有大腸乃至整個消化道,如不治療,100%發生惡變;

  在大腸癌形成的病人中,50%有兩處或兩處以上的癌灶。

  Gardner's 綜合徵:家族性多發性腺瘤病伴發多發的面板表皮樣囊腫與軟組織腫瘤、顱骨和下頜骨多發骨瘤者,稱為"Gardner's 綜合徵";

  Turcot's 綜合徵:伴發中樞神經系統惡性腫瘤者;

  B:癌症家族綜合徵(cancer family syndrome):屬於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外顯率90%(即子女中90%可以發病);癌的發病年齡較早,常為多發性大腸癌;此類病人患子宮內膜癌、卵巢癌及其它器官癌的機會也較多;

  C:大腸癌患者的家族成員中死於大腸癌比一般人高4倍;

  D:炎性大腸疾病:潰瘍性結腸炎病人發生大腸癌機會比正常人高5-10倍,病期愈長、病變範圍愈大,癌變的危險性愈高,克隆氏病及血吸蟲腸炎患者發生大腸癌的機會亦大於正常人;

  E:大腸腺瘤:此類病人癌發生的危險性增加,息肉愈大,數目愈多,上皮分化愈差,癌變機率愈高。

  在病理分型上,絨毛狀腺瘤惡變率高達40%,混合性和管狀腺瘤發生癌變的機會分別為20%和5%;

  F:其它有關因素:以前患過大腸癌,盆腔接受過放射治療,長期接觸合成纖維、染料、橡膠的人員,某些微量元素缺乏(如鉬、硒等);

  三:診斷

  全面詢問病史;腫瘤部位不同,症狀不同:

  A:右半結腸:常為傘型或潰瘍型,突出腸腔,常伴有腹部腫塊,貧血,間斷性黑變、虛弱、消瘦等;

  B:左半結腸:癌腫常浸潤性生長,易致環形狹窄,常致腹痛,大便困難,膿血便,易發生腸梗阻;

  C:直腸癌:常表現為大便習慣改變,膿血便,裡急後重,肛門疼痛,如腫瘤侵及骶叢神經,骶尾部常劇烈疼痛。晚期可累及膀胱,可穿透陰道壁,形成直腸-陰道瘻;晚期腹股溝淋巴結可發生轉移;

  常用診斷方法:

  A:直腸檢查:70%的直腸癌可經直腸指診發現;

  B:大便潛血檢查:約50%大便潛血陽性是由大腸癌引起,潛血檢查應反覆3次;

  C:鋇灌腸和乙狀結腸鏡檢查:40歲以上的可疑病人應做為常規檢查,必要時應行纖維結腸鏡檢查,如果直腸癌已經直腸指診和直腸鏡確診,仍需要做全結腸鏡檢查,以除外近端結腸是否同時有癌灶;;

  D:為確定病變範圍、轉移情況,大腸癌患者全面檢查應包括:胸片,肝功能,肝臟超聲,腹部CT,CEA測定,直腸腔內超聲掃描,IVP(對低位癌或有泌尿系症狀者);

  四:病理學和轉移方式

  大腸癌大體分型:隆起型、潰瘍型、浸潤型、校樣型。

  組織學分型:乳頭狀腺癌,管狀腺癌,粘液腺癌。

  分化程度:低度惡性(高分化)、中度惡性(中分化)、高度惡性(低分化);

  Duke's分期:1935年確立,根據癌腫浸潤深度及有無淋巴結轉移,

  A期:癌侷限於腸壁內;

  B期:癌穿透腸壁;

  C期:淋巴結已經有轉移;

  C1期:癌灶鄰近淋巴結轉移;

  C2期:腸繫膜淋巴結或腸繫膜血管根部淋巴結轉移;

  D期:遠處轉移;

  五、我國於1978年提出大腸癌臨床病理分期:

  Ⅰ期:(相當於Dukes分期A期),癌腫侷限於腸壁內,又分三個亞期

  Ⅰ0期:病變限於粘膜層;

  Ⅰ1期:病變侵及粘膜下層;

  Ⅰ2期:病變累及腸壁肌層但是未穿透腸壁者;

  Ⅱ期:病變已穿透腸壁而無淋巴結轉移;

  Ⅲ期:癌已穿透腸壁並有淋巴結轉移;

  Ⅲ1期:淋巴結轉移限於癌灶附近;

  Ⅲ2期:系膜淋巴結,系膜血管根部淋巴結轉移;

  Ⅳ期: 因病灶廣泛浸潤,遠處轉移或種植播散而無法切除或不能完全切除者;五:預後大腸癌5年生存率30~40%,為常見惡性腫瘤中預後最好者,結腸癌優於直腸癌;根治性切除,5年生存率可達55~70%,部分Ⅳ期病例仍可做姑息性切除,生存時間可延長,生活質量可有改善;

  原發灶尚屬早期,有單個或數個肝臟或肺臟轉移者,可行原發灶根治性切除,然後行轉移灶區域性或廣泛切除;影響大腸癌預後因素:病程,腫瘤部位,病期,治療水平,免疫狀態;

  六:結直腸癌轉移途徑直接浸潤:

  種植播散:淋巴道轉移:血行轉移:是大腸癌的重要播散途徑,常侵及靜脈,機會高達20~30%,尤其以直腸癌為甚;

  七:治療手術治療是主要手段:

  根據腫瘤不同部位,選擇不同術式;術前腸道準備:口服腸道不吸收的抗生素,清潔灌腸;

  術式選擇:Ⅰ:盲腸、升結腸癌:右半結腸切除,包括末端迴腸10-15釐米;

  Ⅱ:肝曲、脾曲和橫結腸:切除橫結腸、部分升結腸、部分降結腸;

  Ⅲ:降結腸和乙狀結腸癌:切除自脾曲至乙狀結腸、直腸近端及其系膜和淋巴結;

  Ⅳ:直腸:低於7釐米,Miles

  7-10釐米,Dixon

  高於10釐米,前切除;

  Ⅴ:結腸癌伴有腸梗阻:目前右側結腸――一期切除吻合;

  左側結腸――有爭論;

  直腸中上段――Hartman 手術;

  輔助治療:

  Ⅰ:化學治療:晚期腫瘤、手術後復發和轉移病人,均應化療,常用5-fu, FT207,UFT,絲裂黴素,等。聯合化療較好。大腸癌術後化療至今無肯定結論,但是對有淋巴結轉移者,術後化療可能有益;

  Ⅱ:放射治療:術前放療可使直腸癌縮小,減少區域性複發率;術後放療可減少或延緩區域性復發,放療還可以解除骶前疼痛,但是對結腸癌無明顯止疼效果;

  八:手術後的復發和轉移

  根治性切除術後40-70%的病人發生區域性復發和遠處轉移,大腸癌的生物學行為相對較好,隨著手術、放射、藥物的進展,部分復發轉移的病人仍可獲得長期生存,多數病人生存時間延長;大腸癌復發病例,70%發生於術後2年內,5年以上的復發佔6%。

  發現區域性復發的病人80-90%在3年內死亡;區域性復發即原手術野內的復發,包括:吻合口、盆腔內、會陰部和腹壁切口復發,最多的內臟轉移為肝臟,其次為肺、骨、卵巢、腦;CEA的作用:復發轉移病人的治療:研究表明,直腸癌術後復發病人直至死亡還有20%的病人復發灶限於區域性,如能早期診斷,積極治療,仍可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孤立的肝臟轉移灶切除後40%的病人可生存5年;

  九:直腸癌進展全系膜切除;

  廢除5釐米法則,認同3釐米法則;3000例直腸癌切除標本研究:病灶遠端1~2釐米處有淋巴轉移者僅佔2.3%。雙側側韌帶切斷後直腸可拉長3~5釐米;吻合器的應用;新術式:Parks:直腸經腹切除,經肛管行結腸―肛管吻合;

  Oskar:經腹遊離切斷,遠端經肛門翻出切除,近端拉出吻合;Shafik:經腹遊離,肛門皮皺邊緣環形切口,解剖出內外擴約肌下緣,在內、外括約肌間向上分離直達腹部盆腔分離部位會合,近端結腸拉下切除,與肛周面板縫合;中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50年代佔26%,80年代93%,常見保肛手術併發症:腸壞死、漏、狹窄、梗阻、腸回縮、感染;國內150例吻合器保肛手術:1-4年的生存率分別為94%、84%、76%、63%,與同樣病期的Miles 手術相似;

  十:復發輔助檢查:

  復發65%在2年內,隨診至少兩年;定期測CEA;盆腔X平片,有時可見軟組織影;盆腔B-超;CT檢查:可顯示直徑1釐米的腫物。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