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中醫診療工作中,常常碰到一些對中醫的誤解。現就一般共性的問題略作解釋,希望對想了解中醫的人有所幫助。
1、診脈即同診病。有人以為看中醫無需病家開口,醫生一搭脈什麼便知。因此,他往診室一坐,手置脈枕之上,兩眼直視醫生,只等醫生下診斷了。豈不知中醫的診斷是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缺一不可,以偏概全只會耽誤病情;更有“舍脈求症”時,脈診的假象不能作為診斷的依據。而有些所謂的“名醫”正是以此種手法信口開河,招搖撞騙,也是我們不得不防的!
2、中醫與西醫診斷混淆。有人看中醫喜歡問:醫生你診診脈看我是否患肝炎?大三陽?肺結核?實際中醫和西醫的診斷是截然不同的。中醫診斷重證候輕病名,所以中醫病名多為症狀,如頭痛、胃脘痛等;而中醫治療主要針對證候,因此辨證一定要準確,如寒熱虛實表裡及臟腑定位。西醫的診斷多為定位或病理診斷,與中醫診斷是兩個體系,可以相關,但沒有等同的聯絡。比如西醫的乙肝,可以是中醫的黃疸,也可以是脅痛、臌脹。因此不能要求以中醫的診斷方法來給出西醫的疾病診斷。
3、腎虛等於危重症?有人看中醫目的很明確,就是要診斷是否腎虛?現今醫療廣告中腎虛是一個常見名詞,稍有腰痛或生殖功能障礙就直指腎虛(腎陽虛)。實際上在中醫理論中腎主生殖外,還主藏精、主納氣、主水。雖說腎陰腎陽為一身陰陽之根本,但一般的腎虛並沒有性命之虞,是可補可治的。沒必要把腎虛說得風聲鶴唳、危言聳聽,腎虛不等於危重症,危重症的腎虛也就表明可從腎治療而已。腎虛是中醫治療的一個導向,並非確定病情輕重的標誌。
4、鹿茸補腎陽。每當冬季來臨很多自稱“腎虛“的患者就會要求診脈確定是否能服用鹿茸。鹿茸是峻補腎陽之品,一般腎陽虛重症適用,輕症未必需用。如今之鹿茸多為人工飼養屢割屢長之品,補益作用非常有限,價格也趨平民化,非以往之藥效、價格可比。能正確掌握適應症,對證應用未嘗不可。但對無明顯陽虛者,適當的飲食調整及身體鍛鍊,更能達到陰陽平衡、強身健體的目的。
5、中醫養生。隨著健康意識的提高,中醫養生也逐漸火熱起來。有人說:“中醫就是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我很認同。即使沒有中醫養生之說,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裡也有中醫養生的智慧。如飲食的寒熱之性、體質的寒熱之分、生活起居的調適、虛邪賊風的防護……都是養生經驗的結晶。順應自然、平衡協調就是其中的精華。沒必要一說綠豆解毒就天天喝綠豆湯,一看茄子吸油就吃生茄降脂!其實日常生活的養生智慧比某些理論更有效、更實在、更可行!只是我們未察覺而已。真正的養生無需刻意,自然最好!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