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癌的治療進展
是膽道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佔所有癌總數的1%左右。發病有明顯的地區、年齡、性別差異。在印度膽囊癌的發病率佔2、9%,美國佔4%。女性較男性多2~4倍。多見於50~70歲,50歲以上者佔90%。文獻報道膽囊癌誤診率高達79、5%。臨床上如有下列因素應高度懷疑:
1、50歲以上的女性膽囊結石患者;
2、膽結石病程>5年或直徑>50px;
3、B超提示膽囊壁有侷限性增厚或萎縮;
4、膽囊頸部嵌頓結石;
7、瓷器樣膽囊;
8、合併有膽囊息肉樣病變或異常胰膽管連線;
9、繼往曾行膽囊造瘻術。
疑似膽囊癌的患者術中應常規行快速冷凍病理檢查以協助診斷。
一、膽囊癌症狀
1、右上腹疼痛(84%)
2、消化道症狀絕大多數(90%)
3、黃疸(36、5%)
4、發熱(25、9%)
5、右上腹腫塊(54、5%)
二、膽囊癌體徵
1、黃疸多為阻塞性,一旦黃疸出現,病變多已到了晚期。
2、右上腹包塊。
3、轉移引起的體徵部分病例鎖骨上淋巴結轉移。
三、實驗室檢查
CA19-9和CEA在膽囊癌病例中有一定的陽性率,升高程度與病期相關。
四、器械檢查
1、超聲檢查
早期發現膽囊癌的首選方法
2、CT
敏感性為50%。膽囊癌分三型
1、膽囊壁增厚型
2、結節型
3、腫塊型。
3、MRI
特別適用於膽囊癌對肝十二指腸韌帶和門靜脈的侵犯以及淋巴結轉移的判斷。
4、PTC
應用PTC在膽囊癌引起的肝外膽管梗阻時操作容易,診斷價值高。對早期診斷的價值在於獲取膽汁化驗。
五、治療
Nevin分期
Ⅰ期:癌組織僅限於粘膜內,即原位癌。
Ⅱ期:侵及肌層。
Ⅲ期:癌組織侵及膽囊壁全層。
Ⅳ期:侵及膽囊壁全層合併周圍淋巴結轉移。
Ⅴ期:直接侵及肝臟或轉移至其他臟器或遠處轉移。
1、外科手術
(1)單純膽囊切除術:適用早期膽囊患者,即指NevinⅠ、Ⅱ期或TNM分期0、Ⅰ期。但臨床上早期膽囊癌患者很難在術前診斷,絕大多數是在術中冰凍或術後病理確診
是否需要再次行根治手術呢?
術前確診為膽囊癌者應該做根治性手術
因良性病變行膽囊切除術後病理檢查意外發現膽囊癌者,如為NevinⅠ期不必再次手術,如為NevinⅡ期應當再次手術清掃區域淋巴結並楔形切除部分肝臟。
(2)膽囊癌的根治手術:適用於pT2期患者,指完整的全膽囊切除,適當的切除膽囊床肝組織,以及整塊切除肝十二指腸韌帶膽囊旁淋巴結、肝動脈旁十二指腸後淋巴結。
對於楔形切除肝臟的深度仍有爭議,一些作者提出應距腫瘤50px。
大多數可切除的膽囊癌應清掃肝十二指腸韌帶的淋巴結,必要時還應清掃胰十二指腸上、胰頭後淋巴結。
(3)膽囊癌擴大根治性術適用於T3和T4期患者,即切除膽囊術外,主要包括肝切除、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腹主動脈旁淋巴結清掃術、門靜脈和肝動脈切除加重建術。
膽囊癌極早可發生淋巴結轉移,此術式主要的困難不在於腫瘤區域性侵犯器官的切除難度,而在於受累淋巴結的徹底性清掃,若有遠處淋巴結轉移,並不能稱為根治術。
但擴大根治術後僅一少部分病人能長期生存,而且擴大根治術的併發症和死亡率是高的,應謹慎選擇。
(4)晚期膽囊癌的姑息性手術:晚期膽囊癌較突出的問題是由於癌腫侵犯膽道系統所導致的阻塞性黃膽。手術應儘量考慮作內引流。內引流方法有膽管空腸吻合術等。
對於全身情況極差的病例,也可行置管外引流術。
也可經股動脈穿刺插管肝動脈化療栓塞、經皮B超引導下無水酒精注射等。
2、放化療
膽囊癌對放療有一定敏感性,手術加放療可延長生命,改善生活質量。
1、術中內照射:對於Nevein分期Ⅴ期,姑息手術中行術中內照射治療,BOSSee報道放射治療後能解除疼痛減輕黃疸。
2、術後行體外照射
適用於膽囊癌根治術後或姑息切除術後,以及手術不能切除者。
如黃疸加深,或持續性疼痛,或B超檢查病變較前發展,即認為放射治療無效。
介入化學治療――肝動脈栓塞灌注化療(HAE)主要以表阿黴素、5-FU肝動脈內灌注
全身性化療――以氟尿嘧啶類藥物為主,同時用表阿黴素、絲裂黴素等聯合方案;
腹腔內灌注化療――藥物主要為順鉑
3、中醫治療。
膽囊癌經驗效方採用雲貴巴蜀的名貴野生植物,它具有對癌細胞獨特的殺滅作用。已對膽囊癌的治療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4、免疫治療
免疫治療在膽囊癌的治療中尚屬探索階段,
一般免疫藥物為干擾素、LAK細胞、溶鏈菌素、免疫核糖核酸。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