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主治醫師 林華鵬

  原發性肝癌

  一、組織學起源:肝細胞或肝內膽管上皮細胞

  肝癌具有死亡率高,在我國消化系統惡性腫瘤中死亡率居第三位(胃癌、食道癌)。部份地區的農村中則佔第二位。我國每年死於肝癌約11萬人,佔全世界肝癌死亡人數的45%。江蘇啟東、廣西扶綏發病率最高。國外:非洲撒哈拉以南和亞洲太平洋沿岸地區發病率有上升趨勢。任何年齡,以40~49歲最多,M:F2~5:1

  二、病因

  ①PHC中1/3有慢性肝炎病史。

  ②肝癌高發區人的HBsAg陽性率高於低發區。

  ③肝癌患者血清HBsAg及其它乙肝標誌陽性率可達90%,顯著高於健康人群。

  ④免疫組化方法顯示HBV-DNA可整合到宿主肝細胞的DNA中,HBV的X基因可改變肝細胞的基因表達。

  ⑤丙型病毒性肝炎亦與肝癌發病密切相關。

  三、分型

  我國肝癌病理協作組提出的分類(1982)如下:

  瀰漫型:最少見,癌結節小,米粒到黃豆大小不等,呈瀰漫性全肝分佈,與肝硬化假小葉結節易混淆。肝大不明顯。常因肝衰竭死亡。

  塊狀型:最多見,癌腫直徑>125px,其中>250px為巨塊型,易破裂。

  附:常見的亞型有:

  ①單塊型:單個癌塊邊界清楚或不規則,包膜完整和不完整;

  ②融合塊型:相鄰癌腫融合成塊,直徑多大於125px,周圍肝組織中常有散在的衛星癌結節;

  ③多塊型:由多個單塊或融合癌腫形成。

  結節型:較多見,癌結節大小及數目不等一般小於125px,右葉多見,分界欠清。多合併有肝硬化

  附:常見的亞型有:

  ①單結節:單個癌結節邊界清楚有包膜,周邊常見小的衛星結節;

  ②融合結節:邊界不規則,周圍衛星結節散在;

  ③多結節:分散於肝臟各處,邊界清楚或不規則。

  小癌型:單個癌結節直徑<75px,或相鄰二個癌結節直徑之和<75px者稱為小肝癌。小癌邊界清楚,常有明顯的包膜。<span="">

  細胞分型

  肝細胞型hepatocellularcarcinoma最多見(90%),癌細胞由肝細胞發展而來,呈多角形排列成巢狀或索狀,在巢或索間有豐富的血竇、而無間質成份。癌細胞核大、核仁明顯、胞漿豐富、有向血竇內生長的趨勢。

  膽管細胞型cholangiocarcinoma較少見(1/50),癌細胞由膽管上皮細胞發展而來呈立方或柱狀、排列成腺樣、纖維組織較多、血竇較少。(膽管細胞性肝癌的癌腫大多為單個腫塊,因有較多結締組織間質,色澤灰白,質堅實,且趨向於向四周不規則浸潤。)

  混合型最少見,具有肝細胞和膽管細胞癌兩種結構,或呈過激形態,既不完全像肝細胞癌,又不完全像膽管細胞癌。

  五、臨床表現

  自然病程新概念:起病隱匿,一旦出現症狀,發展很快,過去認為自然病程約為2-6月。現認為其自然病程約24個月。經甲胎蛋白普查,早期發現的病例可無任何臨床症狀和體徵,稱為亞臨床肝癌。

  臨床發展變化(瞭解):

  亞臨床前期:從病變開始至作出亞臨床肝癌診斷之前,患者無症狀與體徵,臨床難以發現,平均約10個月左右。

  亞臨床期:從亞臨床肝癌診斷建立至出現症狀之前,患者仍無症狀與體徵,瘤體約3-5釐米,診斷仍較困難,多屬AFP普查發現,平均4個月左右。

  臨床期:一旦出現肝癌臨床表現,已至中期,不久出現黃疸、腹水、以至廣泛轉移及惡病質的晚期表現,中、晚期約6個月左右。肝癌發展至晚期時,瘤體直徑達10釐米左右,難以治癒。

  中晚期的臨床表現(一)

  肝區疼痛:50%以上,右上腹疼痛最常見,為本病重要症狀,疼痛為持續或間歇性,多呈純痛或脹痛,隨病情發展疼痛加劇。病變位於肝右葉表現為右季肋區疼痛,位於肝左葉表現為劍突下區痛。侵犯膈肌,疼痛可放散至右肩或右背;向右後生長的腫瘤可引起右側腰部疼痛。疼痛原因為腫瘤生長使肝包膜繃緊所致。突然發生的劇烈腹痛和腹膜刺激徵則為肝包膜下癌結節破裂出血、或向腹腔內破潰引起腹腔內出血及腹膜刺激所致。

  肝臟腫大:進行性、質硬、結節感、壓痛

  血管雜音由於肝癌血管豐富而迂曲,動脈驟然變細或因癌塊壓迫肝動脈及腹主動脈,約有半數病人可以在相應部位聽到吹風樣血管雜音。具診斷價值,但對早期診斷意義不大。

  中晚期的臨床表現(二)

  門靜脈高壓徵象

  黃疸常晚期出現,多因癌腫或腫大淋巴結壓迫膽管引起。近來發現肝細胞癌可侵犯膽道而致梗阻性黃疸及膽道出血。黃疸亦可因肝細胞損害而引起。

  惡性腫瘤的全身表現:進行性消瘦、發熱、食慾不振、乏力、營養不良、惡病質。發熱多為持續性低熱、一般在37、5-38℃左右,也可呈不規則或間歇性及持續性高熱。表現可似肝膿腫,但發熱前不伴有寒戰,應用抗生素治療無效。發熱與腫瘤壞死物的吸收、癌腫壓迫或侵犯膽管而致膽管炎,因抵抗力減低併發其它感染有關。

  伴癌綜合症是癌腫本身代謝異常或癌組織與機體發生各種影響引起的內分泌或代謝方面的症候群。

  ①自發性低血糖症,見於10~30%患者;可能與肝癌細胞異位分泌胰島素樣物質,腫瘤貯存糖原過多、抑制胰島素酶生成、或分泌胰島β細胞刺激因子有關。

  ②紅細胞增多症,見於2~10%患者;可能為紅細胞生成刺激素增多所致。

  ③高鈣血癥,可能與肝癌組織分泌異位甲狀旁腺激素有關,肝癌伴發高鈣血癥與腫瘤骨轉移時的高血鈣不同,後者伴有高血磷且臨床上常有骨轉移徵象可助鑑別。肝癌伴發高血鈣症時,可出現高血鈣危象,如嗜睡、精神異常、昏迷等,常易誤診為肝性腦病或腦轉移④其它:肝卟啉症;異常纖維蛋白原血癥;血小板增多症;高脂血症等。

  轉移灶症狀、

  六、分期

  Ⅰa單個腫瘤最大直徑≤75px,無癌栓、腹腔淋巴結及遠處轉移;肝功能分級ChildA。

  Ⅰb單個或兩個腫瘤最大直徑之和≤125px,在半肝,無癌栓、腹腔淋巴結及遠處轉移;肝功能分級ChildA。

  Ⅱa單個或兩個腫瘤最大直徑之和≤250px,在半肝或兩個腫瘤最大直徑之和≤125px,在左、右兩半肝,無癌栓、腹腔淋巴結及遠處轉移;肝功能分級ChildA。

  Ⅱb單個或兩個腫瘤最大直徑之和>250px,在半肝或兩個腫瘤最大直徑之和>125px,在左、右兩半肝,或多個腫瘤無癌栓、腹腔淋巴結及遠處轉移;肝功能分級ChildA。腫瘤情況不論,有門靜脈分支、肝靜脈或膽管癌栓和(或)肝功能分級ChildB。

  Ⅲa腫瘤情況不論,有門靜脈主幹或下腔靜脈癌栓、腹腔淋巴結或遠處轉移之一;肝功能分級ChildA或B。

  Ⅲb腫瘤情況不論,癌栓、轉移情況不論;肝功能分級ChildC。

  七、併發症

  肝性腦病約佔死亡原因的三分之一。

  上消化道出血約佔死亡原因的15%。

  癌結節破裂約佔死亡原因的10%左右,為肝癌最緊急而嚴重的併發症。少量出血表現為血性腹水,大量出血則可導致休克甚至迅速死亡。

  繼發感染長期消耗及臥床,抵抗力減弱,尤其在化療或放療之後白細胞降低時易併發各種感染、如肺炎、敗血症、腸道感染、黴菌感染等。

  八、輔助檢查

  1、AFP

  2、影像學:超聲為首選。

  CT補充超聲估計病變範圍的首選非侵入診斷方法。CT平掃加增強列為常規,可疑病灶或微小肝癌選用CTA和CTAP為確診的最有效方法。平掃:侷限性低密度區,可顯示50px,陽性率90%以上。增強:可顯示25px以下腫瘤。

  MRI優於CT。

  X線肝血管造影DSA>25px

  放射性核素肝顯像定性定位,50px以內的病變尚難顯示。

  九、診斷

  肝癌診斷上強調三要素:即慢性肝病史;甲胎蛋白;肝佔位性病變,是診斷原發性肝細胞肝癌的主要依據。

  高危人群:肝炎史5年以上、乙或丙肝病毒標誌物陽性、35歲以上。

  早期診斷是原發性肝癌獲得早期治療的前提,一旦肝癌出現典型症狀與體徵,診斷並不困難,但往往已非早期。

  肝癌的診斷方法包括定性診斷和定位診斷。

  2001年9月廣州第八屆全國肝癌學術會議診斷標準

  1、AFP≥400μg/L,能排除妊娠、生殖系胚胎源性腫瘤、活動性肝病及轉移性肝癌,並能觸及腫大、堅硬及有大結節狀腫塊的肝臟或影像學檢查有肝癌特徵的佔位性病變者。

  2、AFP<400μg/L能排除妊娠、生殖系胚胎源性腫瘤、活動性肝病及轉移性肝癌,並有兩種影像學檢查有肝癌特徵的佔位性病變或有兩種肝癌標誌物(DCP、GGTⅡ、AFU及CA19-9等)陽性及一種影像學檢查有肝癌特徵的佔位性病變者。

  3、有肝癌的臨床表現並有肯定的肝外轉移病灶(包括肉眼可見的血性腹水或在其中發現癌細胞)並能排除轉移性肝癌者。

  十、治療

  外科手術早期切除是提高生存率的關鍵,腫瘤越小,五年生存率越高。姑息性外科治療適於較大腫瘤或散在分佈或靠近大血管區,或合併肝硬化限制而無法切除者,方法有肝動脈結紮和(或)肝動脈插管化療、冷凍、鐳射治療、微波治療,術中肝動脈栓塞治療或無水酒精瘤內注射等,有時可使腫瘤縮小,血清AFP下降,為二步切除提供機會。PICTURES

  介入治療肝動脈栓塞、肝動脈栓塞化療(TAE)、無水酒精注射(PEI)等。ml=R3/2PICTURE

  放療適於腫瘤仍侷限的不能切除肝癌

  化療以順鉑(CDDP)為首選,常用的還有5Fu、阿黴素(ADM)及其衍生物、絲裂黴素、VP16和氨甲喋呤等

  其它生物、免疫及中醫藥,配合手術、化療、放療以減輕對免疫的抑制、消滅殘餘腫瘤細胞。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