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ICU 主任醫師 韓承河

  針刀療法是現在疼痛治療的常用方法之一,它是在中醫鍼灸理論和現代醫學理論的基礎上,根據生物力學的觀點,用於治療因慢性軟組織損傷等原因所引起疼痛性疾病的一種方法,即針與刀相結合形成的一種閉合性微創傷性手術療法。具有見效快、方法簡單、經濟實用等特點。不僅具有現代醫學微創技術的特點,同時也是與中醫治療技術即中醫針刺療法的完美結合。針刀主要通過手術效應、針刺效應以及綜合效應等來發揮其功效。

  第一節 針刀治療原理

  一、針刀的器具及消毒維護

  針刀主要有13Cr和14Cr等金屬材料構成,有針體和針柄兩部分組成,其中在針體的遠端有刀刃,刀刃和針柄處於同一平面。由於材料的特殊性,使針刀負有彈性、韌性、耐磨損的特點。根據臨床用途不同,可分為Ⅰ型、Ⅱ型、Ⅲ型三種型號。Ⅰ型比較細,常在疼痛科使用。由於針體長度的不同,又可分為ⅠD1型、ⅠD2型、ⅠD3型、ⅠD4型4種型號,ⅠD1型最長約15cm,ⅠD4型最短約5cm。Ⅰ型的刀口寬度為0.8mm,刀柄長20mm,主要用於淺表的軟組織病變。Ⅱ型、Ⅲ型針體較粗,常在骨科使用。

  針刀有生鏽或裂紋應丟棄。在使用前應清洗乾淨,檢查彈性及韌性,用紗布包裹進行高壓消毒,置於乾燥處儲存。放置時間超過一週時,應重新消毒。沒有高壓消毒條件時,可用器械消毒液進行浸泡30分鐘,生理鹽水沖洗後擦乾,方可使用。使用後應及時清洗,擦乾血跡等。

  二、 治療原理

  (一)靜態平衡與失調:人體在靜止狀態時,其所有組織器官都有相對穩定的位置關係,以維持人體各部位的正常的力學狀態,謂靜態平衡。如果組織器官相對穩定的位置狀態在某一部分遭到破壞,不能維持這一部分的力學狀態,謂之靜態年平衡失調。

  (二)動態平橫與失調:人體在活動狀態下,其所有組織器官在體內有不同的活動方向、範圍,以維持各種活動狀態下各組織器官的正常力學狀態,謂之動態平衡。如果某一組織器官的正常活動方向、範圍遭到破壞或限制,人體在活動狀態下不能維持某一組織器官在體內的正常力學狀態,謂之動態平衡失調。

  (三)病理變化:根據針刀醫學的研究,慢性軟組織損傷性疾病的主要病理變化是粘連、攣縮、結疤、堵塞,可使肌肉、韌帶、筋膜、腱鞘、滑囊的靜態位置和運動時的方向以及範圍發生變化,區域性靜態與動態平衡被破壞,卡壓、牽拉血管、神經產生疼痛。對病灶行鍼刀切割鬆解,可解除壓迫、鬆解緊張攣縮的肌肉、恢復力學的動靜態平衡、改善區域性血液迴圈、消除無菌性炎症;對骨纖維管狹窄壓迫管內容物的病例,應用針刀鬆解可解除對管內容物的壓迫,明顯緩解相應的症狀和體徵;脊柱四肢關節微小移位可導致關節周圍軟組織尤其是關節囊的損傷變性,用針刀切割鬆解變性軟組織,有利於手法復位,並能防止再移位;針刀療法是頸椎病綜合治療中的關鍵步驟,通過切碎頸項部軟組織痛性硬結,(如項韌帶鈣化),切割肥厚的黃韌帶,擴大椎管,切開小關節囊,實施關節腔減壓並擴大椎間孔,甚至直接經前路椎間孔進針刀鬆解粘連的神經根。

  第二節 針刀的適應證和禁忌證

  一、針刀的適應證

  滑囊炎、腱鞘炎、部分骨刺、部分神經卡壓綜合症、各種由軟組織炎症引起的粘連、攣縮、疤痕、結節、外傷性肌痙攣和肌緊張、骨幹骨折畸形癒合、減壓等。

  (一)各種因慢性軟組織損傷而引起四肢軀幹各處的一些頑固性疼痛點

  (二)滑囊炎 滑液囊受到急、慢性損傷之後,就會引起滑液囊閉鎖,而使囊內的滑液排洩障礙,造成滑囊膨脹,而出現酸、脹、疼痛、運動障礙等症狀。或由於過度膨脹而擠壓周圍的神經、血管,出現麻木,肌肉萎縮等症狀。此種病變用常規的治療方法,難以奏效,應用針刀閉合性將滑囊從深面十字切開,針刀術後用手指迅速將滑液囊壓扁,往往可速見成效。

  (三)骨化性肌炎初期(包括肌肉韌帶鈣化)對於骨化性肌炎,針刀治療適應在骨化還沒有完全僵硬之前,就是說肌肉還有彈性的情況下,才適應針刀治療,不過療程比較長,一般要60天左右。骨化性肌炎的病因和骨質增生一樣,是肌肉和韌帶拉應力過高引起,限制了人體的正常功能。

  (四)各種腱鞘炎或韌帶攣縮引起的疼痛 針刀治療各種腱鞘炎,有時療效極快,尤其對狹窄性腱鞘炎、跖管綜合徵、腕管綜合徵之類,有特殊的療效,但有時也必須配合一些藥物。

  (五)肌肉和韌帶積累性損傷 針刀治療肌肉和韌帶積累性損傷,對病損較久的療效顯著,對病損時間較短的療效較差。

  (六)外傷性肌痙攣和肌緊張(非腦源性的)外傷性肌痙攣和肌緊張在臨床上表現極為複雜。有的單獨構成一種疾病,有的夾雜在其他疾病當中表現為一種症狀,有的表現比較隱蔽。而由於肌痙攣和肌緊張繼發出一種突出的臨床症狀。但只要搞清原因,是肌肉痙攣和肌緊張者,應用針刀治療,都能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

  (七)手術損傷後遺症做切開手術如在四肢施行,特別是在關節附近容易造成腱鞘狹窄,筋膜、肌肉韌帶、關節囊攣縮,結疤粘連,導致功能障礙。針刀對此施行閉合性鬆解術,有很理想的療效。

  (八)骨幹骨折畸形癒合骨幹骨折畸形癒合影響功能或有腫脹不消,肌肉萎縮麻木疼痛無法解除者,必須在癒合處折斷,再行復位,重新固定,糾正畸形。通常要做切開手術,創傷大,軟組織損傷重,容易造成肢體無力等後遺症。傳統中醫治法用三角木墊於畸形癒合處,手法將其強行折斷,再復位治療。此法亦易損傷軟組織,更易將健骨折斷,不易在需要折斷的部位截斷而造成新的骨折創傷,應用針刀閉合性折骨,可完全避免上述兩種方法的不足,準確無誤地在需要折斷的地方折斷,又不損傷周圍的軟組織,保證這些軟組織形態的完整性,有利於功能的恢復。關節附近骨折及關節內骨折畸形癒合不列為適應證。

  二、針刀的禁忌症

  (一) 病變部位或全身有感染、發熱。

  (二) 病變部位有重要的血管、神經或臟器等難以避開。

  (三) 出血、凝血功能異常。

  (四) 重要臟器疾病的發作期,如心肌梗死。

  (五) 診斷不明確以及不能合作者。

  (六) 醫生未掌握區域性解剖和針刀技術要領者。

  (七) 體質虛弱、高血壓、冠心病、晚期腫瘤病人等。

  (八) 定性、定位診斷不明確者

  此外,對於老年病人、極度恐懼的病人以及對治療效果懷有疑慮的病人均應該慎用針刀治療。糖尿病等易感染病人,術後可預防性的給予抗生素治療。

  第三節 針刀實施方法

  一、常規操作步驟

  (一)常規物品準備:硬膜外包、針刀

  (二)藥品準備:布比卡因、利多卡因、生理鹽水、得寶鬆、VitB12等。

  (三)操作:根據施術部位,選擇合適的體位,如頸部、背部取俯臥位,上肢取坐位或臥位,足跟取俯臥位;常規消毒、鋪巾,可先做局麻或注射消炎鎮痛複合液,同時探測進針深度,並在針刀上作深度標記,左手定點、定向,加壓分離(或捏起),右手持針刀刺入,刺入時應迅捷、快速、準確,刺入一定深度或抵骨質達靶目標後,行疏通剝離(縱行、橫向)等手法。治療結束後出針時,應注意按壓針孔、消毒、貼無菌貼,並平臥位觀察時許。

  二、針刀的進針和方法

  (一)針刀的進針步驟

  1、定點:首先找準進針點 ,弄清病變層次及區域性組織解剖關係。適宜的進針點有敏感的壓痛點 ;牽拉該處肌肉而引起的明顯痛點;使該處肌肉完成某一特定動作而引發的痛點。定點後標記並消毒。

  2、定向:使針刀的刃線與大血管、神經及肌纖維走向相平行 ,若肌纖維走向與神經、血管方向不一致 ,則應與神經、血管方向平行進針刀。

  3、加壓分離: 右手拇、食指捏住針柄 ,其餘三指托住針體 ,稍加壓力而不刺破面板 ,使進針點處形成一個長形凹陷,將刀口下的血管、神經分離到刀口兩側。

  4、刺入: 繼續垂直加壓 ,有堅韌感時表明已接近骨質 ,再稍加壓即可刺破面板至所需深度 ,施行各種操作措施。

  (二)針刀針的執行:針刀針的執行實際上是以中醫鍼灸理論為基礎,以鍼灸協調陰陽、扶正祛邪、疏通經絡、調理氣血等的作用,通過各種手法的運用,來達到止痛的目的。由於針刀相對於鍼灸針來說較粗,同樣的手法作用,針刀的刺激強度也就大很多;因此針刀在發揮鍼灸針的功效作用時,效能也同樣大很多。

  1、提插法:針刀在穴位由面板進入體內後,達到靶目標時由深層組織提到淺層,再由淺層插向深層,這樣來回重複操作的手法被稱作提插法。提插法所產生刺激強度的大小取決於提插的頻率、幅度和力度;對於體質較好的實證病人,提插的頻率、幅度和力度均應大一點,對於體質較差的虛症病人,提插的頻率、幅度和力度均應小一點。

  2、縱運法:在 針刀進行提插的同時,按經絡走行的方向平行運行鍼刀數次,這樣可增強針感及刺激強度。

  3、橫運法:在 針刀進行提插的同時,按經絡走行的方向垂直運行鍼刀數次,常用於留針前和出針前,以增強刺激效果。

  4、留針:在進行不同針法的執行後,將針刀留置於相應的穴位內,持續一段時間後再將針刀拔出,以加強治療的效果。

  (三) 針刀的手術方法 針刀的手術方法實際上是以解剖學、外科學等現代醫學為理論基礎,根據病變性質、部位的不同而選用不同的操作方法,主要包括:

  1、縱行疏通法:進針時使刀刃的方向與肌纖維等方向平行,刀口達到靶目標時沿著肌纖維的方向疏剝。若病變組織較寬,可分幾次進行疏剝。不可橫行疏剝,以免使肌腱附著點以及周圍正常組織、解剖結構等受損。主要適用於組織粘連,肌腱周圍軟組織的疤痕攣縮。

  2、橫行剝離法:進針時使刀刃的方向與肌纖維等方向平行,刀口達到靶目標時與肌纖維的方向垂直鏟剝,將粘連在骨面上的軟組織剷起,刀下感到鬆動即可。主要適用於肌肉與韌帶和骨面等周圍組織發生的粘連。

  3、切開剝離法:進針時使刀刃的方向與肌纖維等方向平行,刀口達到靶目標時將相互間粘連的組織或疤痕切開。主要適用於不同軟組織間的粘連,疤痕攣縮;小的結節切開或切碎後便於組織吸收。

  4、削磨剷平法:將刀刃線和骨刺的軸線垂直刺入,刀刃接觸骨刺後,將骨刺尖部或銳邊削磨剷平。主要適用於骨刺長於關節邊緣,骨幹並且較大,影響周圍軟組織的運動。

  5、疤痕刮除法:疤痕位於肌腱、肌腹或肌肉的附著點處時,可採用針刀將疤痕刮除。操作時先沿著肌纖維等的縱軸切開數條切口,然後在每個切口處反覆疏剝二、三次,刀下柔韌無明顯阻力時,說明已達到目的。

  6、肌纖維切割法:如引起頑固性疼痛、功能障礙的原因是由於部分肌肉纖維緊張或痙攣而造成的,可將針刀的刀刃垂直刺入肌纖維,切斷少量緊張或痙攣的肌纖維,這樣可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此法適用於四肢及腰背部的疼痛治療。

  7、骨痂鑿開法:骨幹骨折後,因畸形癒合而影響功能者,可用針刀在患處即骨痂處穿鑿數孔,將其手法折斷再行復位。骨痂處穿鑿的空數可根據骨痂的大小來決定。這樣可保證在需要的位置讓其折斷,而達到重新癒合的目標。此法主要用於骨科病人。

  8、通透剝離法:範圍較大的軟組織粘連板結,因無法行逐點疏剝鬆解,在患處可取多點進針,進針點一般都選在肌肉與肌肉、肌肉與其他軟組織的間隙處,當針刀抵達骨面時,除軟組織與骨骼的附著點外,其他與骨骼粘連的軟組織均應被剷除剝離,並儘可能將軟組織之間的粘連疏剝開,同時將疤痕、結節切開。

  針刀在使用過程中一般不使用區域性麻醉。一方面針刀在治療軟組織損傷時,大都數病人均能忍受酸、脹等不適感覺;另一方面針刀治療是一種閉合性手術,為了確保安全,進針除靠特殊的方法以外,還要依靠針感來幫助判斷。針刀刀口所碰到的組織若在組織間隙,病人可沒有任何異樣感覺,但若碰到血管或正常肌肉組織時,病人可述疼痛,若碰到神經時,病人可述麻木或觸電感,此時應迅速調整針刀的刀口位置,直至到達靶目標為止。到達病變部位後,病人會有酸、脹、酥麻等針感,這是正常反應,但若出現劇痛、麻木甚至觸電感均為異常情況,一定要給予高度重視,且不能進針,更不能進行剝離、鬆解等手術操作。

  (四)針刀的手術入路

  針刀在使用中常規按照定位、定向、加壓、刺入四個步驟進行。這樣做一方面可使針刀運行於組織間隙,分散病人的注意力,減少病人的痛苦;另一方面可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減少對正常組織的損傷,避免引起由神經、血管等損傷而導致的併發症。

  1、淺表組織的手術入路:如治療腱鞘炎、滑囊炎等,按常規四個步驟進針,刺入面板,刺穿腱鞘的外側壁,穿過肌腱到達腱鞘內側壁,然後進行手術,行縱行疏剝粘連,切碎硬結,切開攣縮的疤痕組織。

  2、深層組織的手術入路:在明確診斷後,首先應該掌握病變部位及其周圍組織的解剖結構;然後根據體表投影進針。按常規四個步驟進針到達病變部位後,刀刃平行於神經血管和肌肉纖維的走向,以針刀的各種執行方法進行手術治療。

  3、根據骨性標誌的手術入路:人體體表有很多可以精確觸及的骨性突起,如椎骨的棘突、橫突,肩胛骨的喙突,肱骨外上髁,橈骨莖突等。依據這些骨性突起,除了給病變組織定位外,還可作為手術入路的重要參考。骨性突起一般都是肌肉和韌帶的起止點,同時也是軟組織損傷的好發部位。在做治療的同時,減少對正常組織的損傷並同時降低併發症的發生。

  4、閉合性截骨的手術入路:治療陳舊性骨折畸形癒合的手術,一方面要使用針體較粗Ⅱ型、Ⅲ型的針刀,另一方面手術入路也有其特殊性。按常規四個步驟進針到達骨面後,採用一點多孔的手術入路方法,即可達到截骨的目的。此法可避免軟組織結構的損傷,最大限度的維護組織結構的完整性,有利於骨質的癒合及功能的恢復。

  5、特殊的手術入路:特殊手術入路是治療特殊個別種類疾病手術入路的方法,它不適用於多數疾病。如治療腕管綜合症的手術入路,由於腕管有九條肌腱以及神經和血管通過,掌面有腕橫韌帶覆蓋,且腕橫韌帶厚而堅韌。要想達到治療目的,不減弱腕橫韌帶的強度及對屈肌腱的支援功能,就必須採用特殊的手術入路方法。使病人用力握拳屈腕,腕部有三條肌腱隆起,橈側的一條就是橈側屈腕肌腱,尺側的一條就是尺側屈腕肌腱,這兩條肌腱的內側緣和遠側腕橫紋的兩個交點,正是腕橫韌帶近側邊緣的兩端。沿著橈側和尺側屈腕肌腱內側緣和遠側腕橫紋的兩個交點向遠端移2.5釐米左右,正是腕橫韌帶遠側邊緣兩端的內側,這四點即為腕橫韌帶上的手術位置,同時深面又沒有神經、血管等重要組織。這樣既可達到治療目的,又可避免損傷血管神經等組織。這些手術入路的方法只是

  概括性的敘述,在對待不同疾病或同一疾病的不同病人時,均應該因人而異;此外在使用針刀治療某些特殊部位疾病時,施術者也應根據自身情況量力而行。

  三、 常見病的針刀治療

  (一)屈指肌腱腱鞘炎

  因手指屈伸頻繁,肌腱和腱鞘摩擦勞損而發病,特別常見。以拇指和食指腱鞘炎最為常見。針刀治療時病人的患側手掌掌心向上平放於治療臺上,在患指掌側指橫紋觸到索狀、塊狀結節或壓痛點處即為針刀進針點。可行區域性麻醉經嚴格消毒後,在進針點處針體和掌面成900角,刀口線與屈指肌腱平行刺入,深度達骨面。先行切開剝離,再作縱或橫行剝離。若有硬結或條索可將其切開。術後將手指過度掌屈背屈二三次。一般1-2次即可治癒。注意事項:進針點大多位於掌指關節的掌面橫紋處,刀刃可移動到指骨兩邊緣,但不可刺入手指兩邊的軟組織中,因手指的血管、神經均位於指骨兩側。術後為預防感染可適當輔以口服抗生素。

  (二)肱骨外上髁炎

  肱骨外上髁炎俗稱網球肘,是長期從事需用力作手和腕部活動職業者的常見病和多發病,發生部位在伸肌總腱附著處。主要診斷依據為肱骨外上髁處及其前下方可有侷限性壓痛,壓痛可向前臂或肩部放射。酸脹不適,旋臂屈腕試驗(Mill徵)和腕背伸抗阻試驗(Cozen徵)多為陽性。不能作握拳、旋轉前臂等動作,如端水、擰毛巾等,嚴重者握在手中的物品會自行滑落。在行鍼刀治療時,病人取坐位,將肘關節屈曲90度,平放於治療桌面上,前臂置於中立位,便於肱骨外上髁的顯露。常規消毒後鋪巾,可先行阻滯,阻滯時進針要快速準確,達肱骨外上髁或其前下方,病人有酸脹感,並可放射到前臂外側甚至手指,注入鎮痛液。針刀刀刃線平行於肌纖維刺入,先行縱行疏通剝離,再用切開剝離法數次,刀下粘連組織有疏鬆感即可出針。出針後壓迫針孔數分鐘,待不出血為止。一週後未愈可再做一次治療,一般一次可治癒,最多不超過3次。此外,還可使用痛點阻滯、非甾體類藥物口服、外用紅花油、理療等方法協助治療治療。病情嚴重者亦可採用手術治療。注意事項:肱骨外上髁炎在治療的同時,一定強調要注意休息,避免患臂的伸屈動作,必要時可採用小夾板固定。避免受涼受潮等。術後為預防感染可適當輔以口服抗生素。

  (三)項韌帶勞損

  項韌帶勞損大多數為長期由於頸項部不良姿勢工作、生活的人積累性勞損所引起,有長期低頭工作、高枕睡眠等不良姿勢引起的勞損史等。項韌帶分佈區或附著點處有壓痛點,過度前屈、後伸均可引起頸項部疼痛加劇。病變部位處項韌帶緊張,可有條索感,有鈣化者可觸及硬塊,拇指觸診常有彈響聲,也有項韌帶上雖有鈣化點但無症狀者;項韌帶損傷嚴重者也可引起部分頸椎的骨質增生。X線片可顯示為正常頸椎平片,有鈣化者可見鈣化影。針刀治療時使病人採用坐位,頸部前屈,頭部固定,尋找敏感的壓痛點並作好標記,常規消毒後可注射局麻藥或消炎鎮痛液,針刀的刀刃與棘突的連線平行,垂直頸部面板快速刺入,達到靶目標即項韌帶時,縱行剝離數刀,然後再橫行鏟剝數刀。有項韌帶鈣化應將鈣化灶切碎。如病變部位在枕骨隆凸下緣時,針刀進針時一定要使針體與枕骨下緣骨平面垂直,以免刺入枕骨大孔。注意事項:在用針刀治療項韌帶疾病時,由於頸部解剖複雜且危險,切記要具有熟練的解剖知識及一定的針刀使用經驗。注意剃除手術部位的毛髮,以免引起感染。

  (四)肩關節周圍炎

  肩關節周圍炎簡稱肩周炎,多發生於50歲左右的中年人,故又稱“五十肩”。病因主要是由於肩部軟組織退行性變,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的慢性炎症、粘連,引起以肩關節周圍疼痛、活動受限為主要症狀的症候群。疼痛夜間加重,影響睡眠。肩關節活動受限,周圍的壓痛點較為固定,大小結節、結節間溝、喙突等處壓痛最為明顯,其次為肩峰下、三角肌止點、肩胛上神經投影處、四邊孔投影處等。疼痛可向前臂或頸項部放射。疼痛亦可累及肱橈滑囊。壓痛明顯處可觸及結節或條索。肩周炎採用針刀治療時,病人採用坐位,暴露患側肩部,上肢自然下垂,另外一側上肢可支撐住身體,定位痛點,分別行常規消毒、鋪巾,可先行痛點阻滯,行鍼刀治療,疏剝粘連,切碎結節或條索等。在行大小結節、結節間溝處針刀治療時,針刀刃一定要平行於肌腱;岡上肌治療時注意勿損傷肩胛上神經及臂叢神經;四邊孔治療時注意勿損傷腋神經和臂叢神經;進針較深時更應避免損傷胸膜等。

  注意事項:肩周炎在行鍼刀治療時,結節、攣縮的肌纖維不可一次切斷太多,以免造成術後疼痛加劇,病人難以忍受甚至恐慌。因此,在術前應向病人作必要的解釋,並輔以適當的鎮痛藥物。此外,肩周炎病人在針刀治療的同時,也應該加強體育鍛煉和保暖。

  (五)第3腰椎橫突綜合徵

  第3腰椎橫突綜合症是比較常見的腰痛病。解剖上由於第3腰椎橫突過長,活動幅度大引起。疾病開始時腰部感到酸脹、疼痛,不能彎腰工作,站立不能持久,休息可緩解;痛重者,腰部疼痛可擴散至臀部、大腿內側甚至小腿。疼痛程度也受溫度、溼度甚至氣候等因素影響。在發作期和緩解期均可用針刀治療。採用針刀治療時病人取俯臥位,腹下墊薄枕,常規消毒後鋪巾,左手拇指定位在第3腰椎橫突尖部(即壓痛點處),右手握持針刀。以刀刃線和人體縱軸線平行刺入,當針刀刀刃達骨面時,用橫行剝離法,感覺肌肉和骨尖之間有鬆動感就出針,以棉球壓迫針孔片刻。為減輕疼痛增強治療效果,有些病人在使用針刀前可給予局麻或消炎鎮痛液。此外,還可給予物理治療、非甾體類藥物及肌鬆藥等。

  注意事項:治療時應注意針刀刀刃不能離開骨面,以免誤入腹腔,損傷周圍神經、血管甚至臟器等。症狀輕者也可不使用消炎鎮痛液,療效一般可靠。術後告訴病人適當活動,注意保暖等。

  (六)股骨頭無菌壞死

  股骨頭無菌壞死又稱股骨頭骨軟骨炎,病因研究表明主要由創傷、感染、酗酒、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先天缺陷、遺傳和自身免疫等引起。股骨頭無菌壞死採用針刀治療有兩種方法:①髖關節腔減壓:病人取仰臥位,取腹股溝韌帶中點下、外各2cm(股神經外側)處,常規消毒後鋪巾,左手定位,右手持針刀,刀刃平行於神經血管,垂直刺入達髖關節腔,將關節腔的後壁切2-3刀,一般每週1次。②
骨髓腔減壓:骨內壓的增高是股骨頭無菌壞死的病理過程,也是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降低髓內壓,改善血運,重建微迴圈,可促進骨質的再生。病人取仰臥位,常規消毒鋪巾,取大轉子下1cm處垂直進針達骨面,稍退後向股骨頭方向刺入,使針刀穿透骨皮質達骨髓腔,根據病情改換位置後可刺入骨髓腔2-3針。此外,在行髖關節腔減壓和骨髓腔減壓時,應該根據骨質情況減壓,避免引起骨折。術後避免下肢負重,對合並有小腿疼痛者可給予痛點阻滯和理療等。

  注意事項:術後應注意病因治療,如停止酗酒、停用糖皮質激素、避免負重並注意休息,此外應該經靜脈或口服中、西藥物,活血化瘀,改善全身迴圈狀況,增加區域性血運和氧供,如口服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藥、靜脈注射丹蔘,同時給予營養支援並補充鈣劑等,並應該堅持2-3個療程等。

  (七)骨性膝關節炎的針刀治療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中老年人易患的一種慢性關節疾病,臨床以關節疼痛和關節活動障礙為主要表現。由於退行性病變、創傷及過度負重等因素,導致膝關節周圍組織慢性損傷,形成區域性疤痕、粘連、肌肉痙攣,使得肌腱、韌帶、脂肪墊、筋膜等之間的力平衡失調。由於膝關節生物力學的改變,正常負重力線發生微細變化,關節軟骨面有效負重面積減少,單位面積內的骨小樑內壓力增高,引起微小骨折,漸而形成骨質塌陷,與此同時,也出現軟骨下骨的硬化現象。破壞軟骨區下的血管增生,軟骨下微小骨折癒合,及骨內靜脈瘀血,骨壓力增高,出現軟骨破壞區的周圍骨贅增生。

  採用針刀治療時病人取仰臥位,膝下墊薄枕(膝後區治療時則採用俯臥位),常規消毒後鋪巾,根據不同的病變選取,如膝前區取側副韌帶其止點附著部、內外膝眼、髕上滑囊、脂肪墊,內外關節間隙等,膝後區取股二頭肌止點即腓骨頭、半膜肌止點即脛骨內側髁下緣、腓腸肌內外側頭止點即股骨內外側髁等。平行與肌腱韌帶走行方向快速進針刀,到達病變部位或切開滑囊,或分離鬆解粘連的肌腱、韌帶。滑膜炎關節腔積液時,可用針刀刺激血海穴,並留置針刀,再行其他痛點治療後出針刀。為減輕疼痛增強治療效果,有些病人在使用針刀前可給予局麻或消炎鎮痛液。注意事項:經N窩鬆解關節囊時,要一手指捫清N動脈並用指尖拉開N動脈和脛神經,針刀平行血管、神經走行沿指尖進針刀,以免誤傷血管和神經。另外膝關節治療後可進行關節屈伸被動活動,也可配合理療並注意避免負重過勞。

  (八)跟骨刺

  足跟骨骨刺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病,又是治療上的疑難病。主要診斷依據為足跟痛,休息可緩解,但再次行走時疼痛加重,行走一段時間後疼痛可減輕。勞累、受涼後可加重疼痛。X線示跟骨結節處或跟骨結節前方有鳥嘴樣骨刺形成。使用針刀治療時,讓病人取俯臥位,踝關節前緣墊一枕頭,足跟向上,墊穩。在壓痛最明顯處亦即骨刺的尖部可先行區域性阻滯,進針刀時刀口線與足縱軸垂直,針體和足跟底的平面大約呈60度角,進針刀深度達骨刺尖部,作橫行切開剝離,三、四次即可出針。出針後再用手法使足部過度背伸數次以達到增強治療效果的目的。注意事項:切開剝離的位置一定要在骨刺尖部,並儘可能將骨刺尖部的頂部磨平,但不可將骨刺剷掉,以免損傷韌帶、血管、神經等。同時也應該預防感染。

  (九)腰神經根粘連的針刀治療

  1、椎間管內口鬆解術 患者取俯臥位 ,下腹部墊一薄枕 ,根據腰椎 X線及
CT片標定病變間隙、側別及相應的腰椎小關節內側緣體表投影處。常規消毒後於小關節內側緣體表投影處稍內側 1-2mm垂直面板而平行身體縱軸快速進針刀。穿透面板後
,稍向外傾斜 5-10°繼續緩慢進入針刀 ,遇到骨質即為關節突 ,再稍抬針柄 ,使針刀緊貼上關節突前內緣滑進約2mm ,緊貼骨面 ,提插切割 1-2下
,手下有鬆動感時 ,退出。

  2、椎間管外口鬆解術 患者取俯臥位 ,下腹部墊一薄枕 ,根據腰椎
X線及CT片標定病變間隙、側別及相應的下位腰椎橫突上緣頂點的體表投影處。常規消毒後於標定處垂直面板而平行身體縱軸快速進入針刀 ,穿透面板後 ,稍向內側及足端傾斜
5-10°繼續緩慢進入 ,遇到骨質即為橫突 ,稍退針後壓低針尾沿橫突上緣向內進針 ,遇骨質即為上關節突 ,刀刃平行於上關節突前緣緊貼骨面切割鬆解 1-2下
,針刀原位旋轉 9 0°平行椎上切跡緊貼骨面切割鬆解 1-2下。手下有鬆動感後退出。

  3、腰神經後支鬆解術 患者取俯臥位,下腹部墊一薄枕,根據腰椎X線及CT片標定病變間隙、側別及相應的下位腰椎上關節突外緣與橫突基底部上緣的交點體表投影處。常規消毒後於標定處垂直面板而平行身體縱軸快速進針刀,穿透面板後,緩慢進針,遇到骨質即為橫突基底部,稍退針刀,向頭段稍傾斜,進針刀有自骨面滑下的感覺者為橫突上緣,再稍退針刀 ,壓低針尾斜向內側進針刀 ,遇到骨質即為上關節突外緣。將針刀自橫突上緣沿上關節外緣上、下方向切割剝離 2-3下 ,手下有鬆動感時退出。

  第四節 針刀治療的併發症及注意事項

  一、針刀治療的併發症

  (一) 暈針

  1、發生原因:

  (1)體質因素:有些病人,特別是女性病人,屬於過敏性體質,血管、神經功能不穩定,易於發生暈針現象。另外在飢餓、過度疲勞、過度緊張和恐懼、大汗、洩瀉、大出血後接受針刀治療也容易發生暈針現象。

  (2)體位因素:坐位狀態下接受針刀治療暈針發生率高,臥位治療時暈針發生率低。

  (3)刺激部位:在肩背部、四肢末端部位治療時,針刀剝離刺激量大,針感強,容易 發生暈針。

  2、臨床表現 針刀治療過程中或治療後半小時左右,病人出現的頭暈、心慌、面色蒼白、出冷汗、心跳加快、欲吐、血壓下降等臨床症狀

  3、處理

  (1)暈針一旦發生,醫生立即停止治療,讓患者平臥在治療床上,頭低足高位,口服溫開水一杯或50%葡萄糖20ml靜注,患者一般在2-3分鐘即可恢復;

  (2)經上述處理無效時,患者出現昏迷虛脫,醫生立即掐人中、內關、外關或針刺合谷、湧泉穴,使患者儘快恢復。脫時給予低分子右旋糖苷500ml快速滴入,同時給予腎上腺素等心肺復甦和抗休克急救。

  qL3HQ:重慶二手電腦網,重慶二手電腦論壇,重慶二手筆記本,重慶二手本本,重慶二手市場,重慶二手交易

  (3)經上述處理無效,應立即給予吸氧、心電監護,請內科醫生協助處理,謹防暈針併發症,警惕心臟和腦部疾病的發生。

  (二)斷針

  1、發生原因

  (1)刀具治療較差

  (2)針刀反覆使用,在應力集中處易發生疲勞性斷裂。

  (3)病人精神過於緊張,肌肉強烈收縮,或針刀鬆解過程中針感過於強烈,病人不能耐受而突然大幅度改變體位。

  (4)發生滯針:針刀刺入骨間隙,刺入較硬較大的變性軟組織中,治療部位肌肉緊張痙攣時仍強行大幅度擺動針體或猛拔強抽。

  2、臨床表現 針體折斷,殘斷留在患者體內。

  3、處理方法

  囑患者不要緊張,保持原有體位,若有殘斷外露,則可用手或鑷子將其拔除,否則應行手術切開探查取出。手術宜就地進行,不宜搬動移位。必要時可藉助X線定位。

  (三)神經損傷

  1、發生原因

  (1)解剖知識不全面,立體概念差,沒有充分考慮人體的生理變異。

  (2)手術中採用局麻,特別是在肌肉豐厚處,如在腰臀部治療時針刀刺中神經幹,患者沒有避讓反應或避讓反應不明顯而被忽視。

  (3)盲目追求快、強刺激,手法過於粗暴。

  2、臨床表現

  (1)受損神經支配區域劇痛,感覺與運動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減退甚至暫時性喪失,臂叢神經傷臨床表現較為複雜,主要表現為三角肌麻痺、肩不能外展、眼瞼下垂、Horner徵等;橈神經損傷主要表現為腕下垂;正中神經損傷出現“猿掌”;坐骨神經損傷表現為小腿運動障礙、足下垂、跛行。

  (2)臂叢神經損傷 臂叢主要位於鎖骨深面的上、下方,各神經根、幹、股、束及分支集中。肩周炎手法復位常作臂叢麻醉,如將藥物直接注入神經幹,則可造成臂叢神經損傷。頸肩部組織鬆解時,尤其胸廓出口綜合症針刀鬆解治療時,對周圍組織解剖結構不清楚或鬆解範圍廣、進針深度大時,亦可造成臂叢神經的損傷。

  (3)正中神經損傷 正中神經位居肘窩正中,位置表淺。肘正中靜脈常斜跨其淺層。作網球肘針刀鬆解或旋前圓肌鬆解時,若針刺神經可致正中神經損傷。

  (4)橈神經損傷 三角肌中、下1/3區的後部肌層較薄,橈神經在該區的深面由內上向外下走行,在此區作深部組織鬆解時,極易造成神經損傷。

  (5)坐骨神經損傷 坐骨神經自梨狀肌下孔進入臀部,經股骨大轉子與坐骨結節之間至股後部。在臀部作梨狀肌鬆解或進行神經組織注射時,可造成坐骨神經損傷

  3、處理

  (1)及時診斷 凡治療中或治療後12
h內出現不能解釋的肢體劇痛、放射性疼痛、麻木、運動障礙等症狀,應高度懷疑針刀治療後神經傷的發生,應立即停止在該部位繼續治療。

  (2)藥物治療 全身應用神經營養藥物如激素、多種B族維生素、細胞色素C、能量合劑、神經生長因子等治療。

  (3)物理治療 區域性可給予紅外線、電磁波按摩、活血化淤、舒筋活絡藥液離子匯入等治療。

  (4)治療重點 疼痛劇烈者可給予鎮痛藥;預防腕下垂、足下垂、足內翻等畸形,應使用石膏託、木鞋等進行肢體功能位固定;為防止關節攣縮和肌肉廢用性萎縮,對肢體應給予定時按摩、被動活動,鼓勵患者多作主動活動。注意觀察受損神經恢復情況,若神經損傷逐漸加重,應進行早期手術鬆解或晚期病損段神經切除、自體神經移植或神經移位。

  (四)感染

  1、發生原因:

  (1) 器械消毒不完全。

  (2) 醫務人員忽視無菌操作或違反操作治療原則

  (3) 術後針孔未得到很好的保護,如過早接觸汙物、汙水等。

  (4) 病人免疫力低下。

  2、臨床表現:

  (1)區域性症狀
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是化膿性感染的五個典型症狀。但這些症狀不一定全部出現,而隨病程遲早,病變範圍和位置深淺而異。病變範圍小或位置較深的,區域性症狀可不明顯。

  (2)全身症狀 輕重不一。感染輕微的可無全身症狀。感染較重的常有發熱、頭痛、全身不適、乏力、食慾減退等,一般均有白細胞計數增加。

  3、處理

  (1) 患部制動、休息 可減輕疼痛,而且有利於得炎症侷限化和消腫。

  (2) 合理應用抗生素

  (3) 必要時手術治療,包括膿腫的切開引流和發炎臟器的切除。

  (五)出血

  1、發生原因

  (1) 解剖知識不全面,對實施部位血管分佈情況不瞭解,沒有充分考慮人體的生理變異。

  (2) 血管本身病變,如動脈硬化使血管壁彈性下降,管壁變脆,受到意外突然的刺激容易破裂。

  (3) 出凝血機制障礙

  2、臨床表現

  (1) 淺表血管:針孔處出血,有時血液不流出針孔而淤積在皮下形成青色瘀斑,或區域性腫脹。

  (2)
肢體血管:肢體主要血管斷裂或破裂均有較大量出血。開放性動脈傷出血呈鮮紅色,多為噴射性或搏動性出血;如損傷的血管位置較深,可見大量鮮紅色血液從創口湧出。閉合性主要血管損傷時,損傷部位肢體常因內出血而顯著腫脹,時間稍長者有廣泛皮下瘀血,有時形成張力性搏動性大血腫

  (3) 胸腹部血管:如刺破胸腹部血管,血液可以流入胸腹腔,引起胸悶、咳嗽、腹痛等症狀。失血過多可以引起休克。

  (4)
椎管內出血:針刀行椎管內操作,可導致椎管內動脈破裂,易在椎管內形成血腫壓迫脊髓。因壓迫部位不同而表現不同的脊髓階段壓迫的症狀。嚴重者可致截癱,甚至危及生命。

  3、處理方法

  (1)
表淺血管出血:用消毒紗布壓迫止血。手足、頭面、後枕部等小血管豐富處,針刀鬆解後,無論出血與否,都應常規按壓針孔。少量出血導致皮下青紫瘀斑,一般都可自行消退。

  (2)
較深部血腫:四肢血管傷大多可用加壓包紮止血。對股動脈、N動脈和肱動脈引起的大出血,不能用加壓包紮止血時,應立即使用止血帶。區域性腫脹疼痛明顯者,或仍繼續加重,可先做區域性冷敷止血或肌注止血藥物。24小時後,區域性熱敷、理療等加速淤血的消退和吸收。

  (3) 有重要臟器的部位出血,需立即進行外科手術。如有休克,則先行抗休克治療。

  二、針刀使用的注意事項

  (一) 嚴格掌握適應症、禁忌症。

  (二) 嚴防損傷神經、血管、內臟等重要組織和臟器。

  (三) 預防暈針,儘可能採用臥位,術後應觀察。

  (四) 避免空腹,治療前可給予相關說明及心理暗示治療。

  (五) 嚴格無菌操作,預防感染。

  (六) 注意針刀的消毒和保養,並及時更換。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