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疼痛診療中心 主任醫師 劉佔平

  三叉神經痛是指面部三叉神經支配區內反覆發作的短暫而劇烈的疼痛,是神經痛中最常見,疼痛最劇烈而又不易治癒的疾病。屬於中醫學之頭痛、偏頭痛範疇。分原發和繼發兩種,多發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女性。現代醫學多采用苯妥英鈉、卡馬西平等藥物或三叉神經阻滯療法以減輕疼痛、或減少發作次數。許多病人已產生依賴性。

  藥物治療無效者採用手術療法切斷三叉神經分支。筆者自1993年至今採用朱漢章教授發明的針刀醫學療法治療本病76例,取得了法簡、效速、價廉、安全可靠且無毒副作用的神奇療效。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76例中,男24例,女52例;年齡最小35歲,年齡最大78歲,平均年齡52歲,病程3―10年;原發者62例,繼發者14例;眼支9例,上頜支28例,下頜支36例,三叉神經節部72例。

  2、臨床表現及體徵

  2.1 疼痛部位:僅限於三叉神經支配區內,多為一側,以第2、3支最為常見,而第一支很少受累。故以面頰、上下頜等部位的太陽、上關、下關、頰車等穴處痛點較為明顯、疼痛最為劇烈。根據解剖部位本病診斷並不困難。

  2.2 疼痛性質及特點: 起病急驟,呈典型的陣發性劇痛、刺痛或刀割樣、燒灼樣疼痛,每次發作持續數秒或1-10分鐘。

  2.3 扳機區或觸發區:三叉神經支配區內某個區域特別敏感,稍加觸動即可引發,這些區域稱為扳機點。更有甚者冷風吹拂、聲光刺激或身體移動帶動頭部即可引發,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即使在間歇期,病人也不感吃飯或大聲說話、洗臉,唯恐引發。

  2.4本病一般病程較長,多有不發作的緩解期,通常於數週或數月後發生。一旦發病,多次連續的發作相當頻繁,而其發作間期也逐漸縮短,重者甚至一日之內可有數次或數十次發作。

  2.5 神經系統檢查常無異常表現

  2.6 排除其它引起顏面部劇痛的疾病,如牙痛、副鼻竇炎、偏頭痛、血管緊張性頭痛,舌咽神經痛、下頜關節炎及三叉神經半月神經瘤等。

  3、治療方法

  檢查痛點即為針刀治療點,紫藥水定點,區域性常規消毒鋪無菌巾,戴消毒手套,左手拇指固定痛點,右手持針刀,刀口線一般與區域性肌肉和神經走向一致,然後突然用力進針刀,待區域性出現酸沉酸脹感時即可行切開鬆解3―5刀或縱行疏通剝離幾次即可出針,術畢壓迫針孔片刻,創可貼固定。對臨床症狀較重或發作較頻繁者術畢可用2%利多卡因2ml、vitB12500ug、地塞米松5mg區域性封閉治療。

  4、治療結果

  本組病例1次治療後區域性刺痛跳痛症狀當即明顯減輕或僅有區域性木麻酸沉感,但並非神經損傷之麻木觸電感。56例一次治癒,18例24小時後再度發作,但並非原疼痛治療點而又行本法治療而告痊癒。1例經3次治療後,三叉神經節部及下頜支頰部跳痛症狀消失後,僅有右下第2磨牙處鈍痛,屬於繼發性,勸其拔掉右下第2磨牙後,用中西藥物調理而愈。

  1例治療後疼痛症狀雖有緩解,但不能停止而且疼痛再度發作,未愈。餘75例均治癒,隨訪至今均未再復發。

  5 、典型病例

  例1李××,女,78歲,西平縣人和鄉農民,患三叉神經痛5年餘,吃飯講話等即可誘發,每日發作達10餘次,曾多次治療效不佳,靠口服卡馬西平等藥物以防止發作緩解疼痛,病人十分痛苦,經人介紹來我科診治;

  診為三叉神經節部痛及下頜支痛而行小針刀治療,治療後僅感區域性木麻酸沉,48小時後複診自述每日發作次數明顯減少至3次,每次發作疼痛程度較前明顯減輕,要求再治療一次,術後區域性封閉,囑其停服卡馬西平等藥物,三次治療後,三叉神經痛症狀消失,僅剩右下第2磨牙處留有餘痛,勸其拔之,後用中西藥物調理而愈,隨訪三年,未再復發。

  例2王××,女,65歲,三門峽市民,患三叉神經痛10年餘,曾多方治療效不佳。經網上查詢於2003年5月來診,診為三叉神經痛,隨即用小針刀治療5個痛點,患者立刻感到頭面部疼痛消失,頭腦清醒,第2天高興返程回家,10天后電話告曰:“還留有餘痛,但比以前大有好轉。”囑其複診再治,但因路遠而未複診,後用其他方法治療未果,拖延至2004年3月複診,將餘痛點用小針刀治療而愈,隨訪至今未再復發,亦無其他不適。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