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消化內科 主任醫師 劉謙民

  許多患者由於腹痛、腹脹、早飽、噯氣等症狀來醫院就診,胃鏡的報告是慢性胃炎,但是按照慢性胃炎治療好長時間,症狀不見好轉並且反覆發作,有的患者精神壓力很大,甚至出現焦慮,抑鬱等問題,最後經過有經驗醫生診斷是功能性消化不良,通過綜合治療才緩解病情。由於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狀與慢性胃炎很相似,在臨床上很容易混淆,尤其是近些年消化胃鏡廣泛開展以後,大部分就診的患者在經胃鏡及經病理組織學檢查後,幾乎所有的受檢者胃粘膜都有炎症性改變,這樣就使得診斷和治療非常的困難。那麼慢性胃炎與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什麼樣的關係?兩者有什麼不同呢?
  慢性胃炎與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關係
  慢性胃炎與功能性消化不良都是消化系統常見病和多發病,多數慢性胃炎患者沒有症狀,到醫院就診的患者大多數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由於各國對慢性胃炎內鏡診斷標準不一,我國一組9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內鏡檢查100%有慢性胃炎,真所謂胃鏡所到之處無一不是炎症,內鏡活檢病理結果更是“有檢必炎”。而歐洲一組3667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經內鏡檢查診斷炎症僅20.9%,日本學者對胃粘膜輕度充血水腫認為是正常胃粘膜。慢性胃炎是內鏡或病理學診斷,並不能反映臨床症狀,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狀的輕重並不與慢性胃炎的炎症相平行。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功能性胃腸病,胃粘膜也可有慢性炎症性改變,因為正常情況下,胃由於研磨食物,容易造成胃粘膜的損傷,因此胃粘膜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是正常的。但是慢性胃炎的炎症是由於感染引起的,胃粘膜以中性粒細胞浸潤為主,而中性粒細胞才是慢性活動性炎症的主要標誌。

  兩者主要是功能性疾病和器質性疾病的區別
  器質性疾病是指多種原因引起的機體某一器官或某一組織系統發生的疾病,造成了該器官或組織系統永久性損害。其特點為:肉眼或顯微鏡下看到器官、組織結構發生了病理性改變,受累器官功能減退或喪失。慢性胃炎由於胃鏡檢查可看到胃內結構發生病變,所以是器質性疾病。
  而功能性疾病,一般是由支配器官的功能失調所引起,組織結構不發生改變,病情輕微,一般不會導致嚴重後果。如功能性消化不良雖然病人可有腹痛、腹脹、噁心、嘔吐等症狀但通過胃鏡檢查無明顯異常改變或者僅有粘膜輕度充血水腫,這就是典型的功能性疾病。這些疾病多與精神及心理因素有關,雖然症狀明顯,病史較長,但一般不影響病人的全身情況,預後良好。
  當然,器質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的區別並不是絕對不變的,兩者的病情也可以相互轉化。
  病因的區別
  慢性胃炎最常見的原因是物理因素和化學因素,如過冷或過熱食物、粗糙食物,濃茶、濃咖啡、烈酒,辛辣刺激食物對胃粘膜的長期刺激,長期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可破壞胃粘膜屏障,可導致胃粘膜反覆損傷,還有生物因素和免疫因素,如幽門螺桿菌感染和自身免疫反應等等均可引起慢性胃炎。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主要有:胃腸動力障礙、內臟敏感性、精神心理因素。胃腸動力障礙主要表現在胃排空延遲,內臟敏感性是指胃對機械或化學刺激的敏感性增高,即胃的感覺遲鈍,對疼痛或者飽脹的閡值升高。精神心理因素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作用主要與腦一腸軸的調節障礙有關。比如一個人的情緒比較敏感,平時在生活中容易動怒,胃腸也很容易受到情緒的影響,有一些人的內臟比較敏感,吃了一些辛辣刺激的食物身體就會感覺到不舒服,還有一些患者出現一些功能性消化不良現象的時候,害怕自己得了大的疾病,也會在精神上出現焦慮,生活工作懶散,頭痛甚至抑鬱的現象,生活習慣不再規律等等,隨著患者心情和飲食的改變,這種症狀如果持續得不到改善,會影響患者正常的生活和精神狀態。

  臨床表現的區別
  大多數慢性胃炎的患者常常沒有症狀,或者僅有一些消化不良的症狀,比如上腹部隱隱作痛、餐後飽脹、反酸、食慾減退等等,但是這些症狀的輕重並不反映胃粘膜的病變程度。如果是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患者,可能貧血、消瘦、腹瀉、舌頭髮炎,胃粘膜糜爛的病人上腹部的疼痛比較明顯,還會在嘔吐、排便中帶血。這些症狀常常反覆發作,比如腹痛,沒有明顯的規律性。
  而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主要有上腹痛、上腹脹、早飽、噯氣、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可單獨或以一組症狀出現。其特點是:1.早飽是指進食後不久即有飽感,以致攝入食物明顯減少;2.上腹脹多發生於餐後,或呈持續性進餐後加重;3.早飽和上腹脹常伴有噯氣。噁心、嘔吐並不常見,往往發生在胃排空明顯延遲的患者,嘔吐多為當餐胃內容物。4.不少患者同時伴有失眠、焦慮、抑鬱、頭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狀。這些症狀在部分患者中與“恐癌”心理有關;5.在病程中症狀也可發生變化,起病多緩慢,經年累月,持續性或反覆發作,不少患者有飲食,精神等誘發因素。
  診斷方面的區別
  胃鏡是診斷慢性胃炎和功能性消化不良常用的方法,但是胃鏡檢查時,常因胃粘膜存在充血、水腫,絕大多數不取病理活檢而診斷為“慢性胃炎”,即使病理活檢也多診斷為“粘膜慢性炎症”,這樣就使得在臨床上診斷功能性消化不良更為困難。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基於症狀的診斷,前提是必須排除胃粘膜的器質性病變。而我們說的慢性胃炎,是以活動性炎症和腺上皮病變為特徵,內鏡表現為胃粘膜的糜爛或萎縮,病理活檢表現為胃粘膜出現中性粒細胞浸潤或腺體的萎縮或破壞,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粘膜則主要以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為主。因此病理活檢是鑑別慢性胃炎與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可靠標準。
  由於將疾病分為功能性疾病和器質性疾病思維方式的結果,使人們為排除器質性疾病,或為器質性疾病的初步診斷搜尋客觀證據,將生物學和物理學檢查置於臨床診斷中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現代醫學非常重視儀器和化驗檢查結果的陽性發現,不太重視甚至忽視檢查沒有陽性發現病例。這種情況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尤為常見,常常導致病人病情遷延,反覆就診,反覆檢查,造成病人痛苦不堪和巨大的醫療資源浪費。
  治療方面的區別
  慢性胃炎的治療原則是緩解症狀和改善胃粘膜病理學變化。由於大部分慢性胃炎的患者都有幽門螺桿菌的感染,原則上都應該進行抗幽門螺桿菌治療,根除幽門螺桿菌可改善部分患者的消化道症狀,並可以阻止長期幽門螺桿菌感染所致的胃粘膜萎縮和腸化生。根據患者症狀選擇相應的抑酸、促動力、消化酶、保護胃粘膜等藥物。上腹飽脹、噁心嘔吐者可選擇促動力藥,伴膽汁反流可加結合膽酸的胃粘膜保護藥,若有胃粘膜的糜爛、出血者可用抑酸藥,促進粘膜的修復。
  而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是以改善症狀為主的對症治療,我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診治指南提出檢查後再治療,或根據症狀與進食的關係先進行經驗治療這2個步驟。胃腸動力障礙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病理基礎,因此促胃腸動力藥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最常用的的藥。若餐前上腹痛,考慮是空腹胃粘膜受胃酸或膽汁的刺激引起,那麼飲食上需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儘量避免胃空腹,或輔助抑酸藥,減少胃酸的分泌,以減輕胃酸對胃粘膜的刺激。功能性消化不良與慢性胃炎最重要的區別在於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調節障礙,表現為抑鬱和(或)焦慮狀態,病理生理表現為中樞神經系統的高敏感性、腦-腸軸調控功能的異常和某些神經介質及神經肽類物質分泌的異常。對於這類患者,常需要認知和行為治療,調整患者的精神、心理障礙,必要時與抗焦慮抑鬱藥治療。
  小結:慢性胃炎與功能性消化不良都是消化系統常見病和多發病,兩者主要的區別是慢性胃炎是器質性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功能性疾病。現代醫學非常重視儀器和化驗檢查結果的陽性發現,不太重視甚至忽視檢查沒有陽性發現病例。這種情況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尤為常見,常常把功能性消化不良混淆為慢性胃炎,導致病人病情遷延,反覆就診,反覆檢查,造成病人痛苦不堪和巨大的醫療資源浪費。因此必須加強人們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認識,才能提高治療效果。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