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關節科 主任醫師 馬衛華

  人工關節是矯形外科領域在二十世紀取得的最重要的進展之一,它使過去只能依賴柺杖行走,甚至只能截肢的患者,能夠象正常人一樣行走,大大改善了生活質量。使一些晚期關節嚴重破壞的類風溼關節炎及骨性關節炎患者有了希望,部分長期臥床病人,通過手術,重新獲得了站立和行走功能,部分或完全恢復了生活自理能力。它作為一種成熟的治療方法現已在國內外廣泛應用,目前,人工關節置換術已成為治療關節嚴重病變的主要手段之一,被譽為20世紀骨科發展史中重要里程碑之一。

  據中國初步調查,類風溼關節炎發生率為0.3%,骨關節炎為3%。按12億人口估算,上述兩類關節炎病人分別有360萬和3600萬。按比例推算,中國可有100萬至150萬骨關節炎病人需要做人工關節手術。人工關節置換術在歐美十分提倡,1997年在僅2.6億人口的美國實施全髖全膝置換術就達55萬例,而中國12億人口1999年僅做1.6萬例。這一巨大的數字反差顯示出人工關節置換術在中國巨大的病員潛力。隨著人的壽命的延長、社會的老齡化,骨性關節炎的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患者的治療要依賴於人工關節置換。

  骨性關節炎是人工關節置換術最常見的原因。當關節炎較嚴重時,關節面軟骨會嚴重磨損破壞,甚至出現變形,往往會導致疼痛,功能受限及行走不便,此時人工關節是最隹的治療選擇。其它如類風溼性關節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等疾病在較嚴重時也常考慮行人工關節置換。老年人股骨頸頭下型骨折為避免以後產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和/或骨折不癒合等併發症,也是行人工關節置換的適應症。

  另外,切除關節周圍的腫瘤(良性和惡性)後,為了重建肢體,達到保肢的目的,可以進行長柄的特製人工關節假體置換。

  髖關節置換效果很好,類風溼關節炎病人的髖關節置換遠期療效似與骨性關節炎相差不多,一般10年優良率可達90%左右,15-20年的優良率仍達85%以上。膝關節置換的效果和髖關節置換相似。

  踝關節置換術開展得不廣泛,假體鬆動發展較快,儘管術後病人一般對疼痛緩解和功能改善表示滿意,但此術的應用仍應慎重。

  掌指及跖趾關節置換目前仍以矽酮假體應用較多,療效也較為確切,但是併發症(如假體鬆動、斷裂、畸形復發等)仍較常見。近年出現的表面型假體的效果也不甚樂觀,主要是因為這類小關節周圍缺乏強有力的軟組織維持關節的穩定。

  肘、腕及肩關節為非負重關節,大多數病人通過滑膜切除術或其他矯形手術,以及其他各關節之間的運動代償,不一定必須採用關節置換術。近年來,隨著關節表面置換術及新假體的出現,肘關節置換手術數量及術後療效已明顯提高。對肩關節嚴重的粉碎性骨折,肩關節置換也可能是一種唯一的選擇。

  德國人Gluck於1891年發明了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他首先使用象牙做成的股骨頭置換髖關節。Smith Peterson於本世紀40年代開始採用金屬材料(鈷合金)做髖關節的單杯置換術。真正的現代人工關節置換術的應用,開始於本世紀70年代JohnCharnley的工作。金屬鈦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彈性模量,但其抗磨效能較差。因此國內首先研製成功了鈷鉻鉬金屬假體,使國產假體的強度、耐磨效能有了很大提高。自八十年代初開始,我國同步開展了無骨水泥固定人工關節假體的研製。為研究無骨水泥骨定價體與骨介面的固定情況,於1983年國內率先成功完成金屬原位不脫鈣骨切片,當時在世界上只有美國、日本和瑞典三個國家能完成此技術操作。經過反覆的嚴格實驗,1984年國內首先研製成功了珍珠面無骨水泥人工關節,並在國內得到廣泛應用。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