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疾病概況
GIST是一種獨特的、相對罕見的腫瘤,目前定義為發生於胃腸道的c-kit陽性的間葉性(間質性或結締組織)腫瘤,並且有特異性的組織學特點。組織學方面,GIST分為良性和惡性,大多數診斷為良性,但是,目前臨床醫師和病理學家認為所有的GIST多少都含有惡性潛能。
二、流行病學
GIST的發病年齡多為50-70歲(中位年齡為55-65歲),40歲以前發病少見。目前估計的發病率大約為10-20/10萬,並無性別、種族和地域的差異。然而,最近對這種疾病研究的新進展表明,GIST的發病率可能比目前估計的要高得多。源於胃腸道間葉組織的大多數為GIST,大約佔胃腸道腫瘤的1%。多數GIST(60-70%)發生於胃,20-30%發生於小腸,5%發生於結腸和直腸,<5%發生於食道,少數GIST也可以發生於其他部位,比如網膜和腸繫膜,大約有20-30%發現的時候為惡性。GIST的具體發病原因還不清楚。
三、組織病理
胃腸道間葉組織來源的腫瘤表現為典型的紡錘細胞形態,通常被歸納為平滑肌細胞腫瘤(比如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或者起源於神經組織的腫瘤(比如許旺氏細胞瘤,神經纖維瘤)。儘管GIST表型有很大的不同,但在形態學上,大約80%是紡錘形而20%是上皮樣的,極少數是惡性的。
四、臨床表現
根據腫瘤部位,生長型別及腫瘤大小不同,GIST的表現不同,GIST可以從幾毫米到超過40釐米。
①50-70%的患者有可能觸及的腹部包塊,是最常見的症狀,可伴有腹部隱痛和不適。
②胃腸道出血,大約1/3患者發生。
③較少見的非特異性的症狀和體徵包括厭食,體重下降,噁心,胃腸道梗阻或梗阻性黃疸。
④許多小腫瘤可無症狀,常在手術或其他檢查中無意發現。
⑤GISTs可發生於胃腸道的任何部位。胃和小腸是最常見的原發部位,分別佔60-70%及20-30%,其他GIST可發生在食道、網膜、腸繫膜、結腸和直腸。GIST的轉移最初發生於腹腔,常播散至肝臟,較少累及淋巴結。
五、治療
2001年以前,手術是GIST的唯一有效的治療方法,只有完全切除腫瘤才可能獲得治癒。但是,即使對腫瘤完全切除,鏡下未見腫瘤的患者,腹腔內區域性復發的發生率也是相當高的。由於轉移性GIST化療療效差,而且缺乏有規模的術後全身化療的研究,所以除試驗研究外,一般不推薦術後輔助化療。
放療較少用於GIST,因為腫瘤對放射線高度抵抗,而其周圍器官對放射線較敏感。即使化療的有效率很低,由於沒有其他更有效的治療方法,大部分的轉移性和/或不能切除的GIST患者還是接受多程化療,不同的化療方案包括多藥聯合化療,比如阿黴素,α-干擾素和西太胺哌啶酮等用來治療殘存腫瘤,但是療效甚微。但是c-kit受體酪胺酸激酶的特異性抑制劑―格列衛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惡性GIST患者的預後。
臨床推薦用格列衛的劑量為400mg/日,如果未獲得滿意的效果,並且無不良反應,劑量可增加到600mg/日,療程為6-12個月。
六、預後:通常很難預測GIST的臨床行為,而且由於多數病理學家人為GISTs沒有真正的良性表現,與“惡性”相對的“良性”一詞已被與“高危險度”相對的“低危險度”和“非確定性惡性潛能”所替代。
七、格列衛簡介
1、作用機理:格列衛(酪氨酸激酶抑制劑)是一種2-苯胺嘧啶的衍生物。選擇性地抑制少數相關的酪氨酸激酶,包括C―KIT,bcr-abl和血小板來源的生長因子受體。格列衛結合於C-KIT的胞{內酪氨酸激酶功能區的ATP結合位點,阻斷磷酸基團由ATP向蛋白質底物酪氨酸殘基的轉移。這種對存在於惡性GIST的C-KIT的選擇性,可以導致細胞增殖的抑制和凋亡的恢復。因此格列衛的作用機理強調了確定CD177是否存在的必要性,也是為患者選擇最佳治療方案的重要部分。
2、主要適應症:
(1)治療慢粒急變期,加速期或α-干擾素治療失敗的慢性期患者。
(2)用於治療不能切除和/或發生轉移的GIST成人患者。
3、不良反應:
(1)最常見:噁心,嘔吐,腹瀉,乏力,肌痛,肌痙攣,紅斑,結膜炎。
(2)浮腫和水瀦留。大多為眶周和下肢浮腫,也有報告為胸腹水和體重迅速增加。
(3)全血細胞減少,貧血。
(4)出血較少見(約12-20%)
4、注意事項
(1)由於發生嚴重水瀦留,建議定期監測體重,如果體重迅速增加,應對症處理。
(2)心衰病人要慎用,以免加重病情
(3)臨床試驗中,5.4%的病人出現胃腸道出血,2.7%的病人出現腫瘤內出血,故用藥階段應監測病人的胃腸道症狀。
(4)肝腎功能不全的病人慎用。
(5)應用格列衛治療第一個月宜每週一次全血象,第二個月宜每二週查一次。以後視需要而定(如每2-3月查一次),用藥前要監測肝腎功能,隨後每月監測一次,必要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