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燒傷整形外科 主治醫師 張大鵬

  惡性黑色素瘤是一種少見的面板惡性腫瘤,又稱痣癌或黑素癌,多由黑痣或色素性母斑受到長期或反覆不良刺激引起,惡性程度極高,佔面板腫瘤死亡病例的極大部分。多發生於面板或接近面板的黏膜,也見於軟腦膜和脈絡膜。其發病率隨人種、地域、種族的不同而存有所差異,白種人的發病率遠較黑種人高。我國雖屬黑色素瘤的低發區,但近年來發病率卻呈不斷上升趨勢。近幾年,隨著電視劇《非誠勿擾Ⅱ》及相關電視類健康節目的宣傳,使得該病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

  惡性黑色素瘤最常見於面板,也可見於指或趾的甲下,或在口腔、陰道或肛門內部的黏膜上。原發的惡性黑色素瘤還可見於腦膜、虹膜、睫狀體等部位。

  發病原因

  據報道:84%惡性黑色素瘤來自良性痣。正常黑色素細胞惡變的真正原因尚不清楚,應與大氣汙染、過度刺激、經常摩擦、不適當的損傷、免疫缺陷、種族等有關。

  在懷孕期間,痣的形狀和大小常有變化,尚沒有證據證明妊娠會增加色素痣惡變為黑素瘤的可能性。

  惡變徵兆

  色素痣如出現以下表現應及早就診:生長加快或原痣周圍出現多個小的色素痣即衛星灶;顏色加深或變色,特別是色素沉著區向周圍正常面板擴散;表面特徵及質地形狀的改變,尤其是痣周圍面板出現炎症反應;發生潰瘍、瘙癢或疼痛;洗臉或輕微觸碰即破潰出血等。

  惡性黑色素瘤的表現

  中老年人較多,男多於女。多見於下肢足部,其次是軀幹、頭頸部和上肢。常表現為快速增大的黑色素結節。早期正常面板可發生色素沉著,或者色素痣發生色素增多,黑色加深,後病變不斷擴大,有的伴有癢痛感覺。病變的可隆起、斑塊及結節狀,有的呈菜花狀。向皮下組織生長時則呈皮下結節或腫塊型。常發生淋巴結轉移,晚期轉移至肺、肝、骨、腦等器官。

  黑色素瘤的確診

  一旦發現有惡變徵兆或疑有惡變可能,應儘快到行活體組織檢查即可確診。

  鑑別診斷

  主要包括基底細胞癌,脂溢性角化症,發育不良痣,藍痣,面板纖維瘤,各種色素痣等。面板活檢是最準確的確診方法。徹底的根治性手術必須在有明確的病理學診斷後方可實施。

  黑色素瘤的治療

  治療黑素瘤的方法是手術切除。儘管對腫瘤邊緣切除的範圍還存在著爭論,但大多數專家認為對薄病變,厚度為≤1mm,僅切除腫瘤外正常面板1cm,對病灶厚度超過1mm者應距腫瘤邊緣3cm~5cm處作廣泛切除術。位於肢端的惡性黑色素瘤,常需行截指(趾)術。較深的病損則需要根治性的外科手術和前哨淋巴結的活檢。對病灶範圍大而伴有遠處轉移等不適於根治性手術者,為了解除潰瘍出血或疼痛,只要條件許可,可考慮行姑息性切除。

  惡性雀斑痣黑素瘤和惡性雀斑痣通常通過區域性廣泛切除來治療。大劑量X射線治療的效果遠較外科手術差。應在皮損增大前,儘早切除惡性雀斑痣。

  播散性或結節性黑素瘤需要廣泛切除包括深筋膜在內的組織。如果有淋巴結累積,應治療性切除淋巴結並進行組織學檢查。

  侵犯較深的惡性黑素瘤和區域性或遠處發生轉移的惡性黑素瘤可以進行化療(達卡巴嗪,亞硝基脲,卡莫司丁,羅莫司丁),但預後較差。

  超大範圍根治手術可能無助於提高生存率,反而對生活質量產生不良影響。

  放射治療

  除了某些極早期的雀斑型惡性黑色素瘤對放射治療有效外,對其他的原發灶一般療效不佳。因此,對原發灶一般不採用放射治療,而對轉移性病灶用放射治療。

  化學治療

  1、單一用藥:

  (1)亞硝脲類藥物。

  (2)氮烯咪胺。

  2、聯合用藥:惡性黑色素瘤對化療不甚敏感,但聯合用藥可提高有效率,減低毒性反應。

  免疫治療

  常見的有卡介苗、干擾素、白細胞介素- 2(ILA-2)和淋巴因子啟用殺傷細胞(LAK細胞)等生物反應調節劑。

  用黑素瘤抗原作為疫苗可能也會成為一種治療方法。

  預防措施

  1、要儘量避免過度日晒。

  2、對易摩擦部位的色素痣,如腰部色素痣、足底色素痣、頸後部色素痣、粘膜色素痣等應儘早手術切除或行面板活檢。

  3、不宜用不適當方法,如針刺、手掐或撕、香薰、石灰等除痣,避免抓撓或反覆、長期刺激色素痣。

  4、對出現惡變徵兆或疑有惡變可能或顏色較深不宜非手術治療的色素痣因儘早手術,術後常規性病理檢查。

  患者預後

  惡性黑色素瘤惡性程度高、死亡率高。原因雖多,但大多與與腫瘤浸潤深度、手術切除範圍與深度、有無淋巴結轉移、病灶發生部位、甚至年齡與性別等因素有關。病變≥4mm者、有淋巴結轉移、病變位於軀幹及粘膜、手術切除不徹底等都會明顯降低生存率。

  早預防、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唯一正確方法。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