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放療科 副主任醫師 陳照亮

  走在腫瘤微創診療的最前沿

  多年來腫瘤的治療療效不斷地提高,主要得益於以下三個方面:診斷手段的改進後發現了更多的早期患者;治療手段的進一步完善提高了療效;支援治療改善了患者的一般情況。在治療方面新的技術手段突破了常規方法(手術、化療、放療、中醫中藥)的瓶頸,為腫瘤患者的治療開闢的新的天地,是許多複雜的治療問題變得簡潔、安全、進而療效顯著提高。

  腫瘤治療新進展之一 ,常規手術的延伸

  惡性腫瘤非血管性介入治療:(微創手術)

  經皮非經血管介入診療是在醫學影象裝置如X射線、CT、B超、MRI的導引下,利用各種器械,通過血管以外的途徑,如經人體生理腔道的自然開口或直接穿臟器,對許多疾病進行診斷和治療的技術。近年來隨著裝置和器械的進步,臨床應用範圍愈來愈廣泛,技術也日益完善。經皮非經血管介入技術對腫瘤的診斷和治療具有安全、有效、併發症少等優點。目前,國內許多大、中型醫院都相繼開展了此項技術,並在某些方面已接近國際水平。腫瘤非血管介入診療技術主要包括經皮穿刺活檢技術和經皮穿刺造影技術,前者已應用到全身各部位腫瘤性疾病的診斷和鑑別診斷,後者主要應用與膽道系統和泌尿系統梗阻的診斷。

  非血管介入治療技術的應用則涉及全身各個系統。如消化系統的食管、胃十二指腸、結腸、膽道惡性狹窄球囊導管擴張並支架置入術,胃造瘻術,肝癌B超、CT導引下藥物直接注射療法;呼吸系統肺癌直接穿刺注藥或直流電療法,氣管支氣管惡性狹窄的金屬內支架治療,惡性胸腔積液的腔內灌注療法;泌尿系統經皮腎造瘻和支架引流術治療輸尿管惡性梗阻,膀胱癌腔內灌注療法;中樞神經系統顱咽管瘤抽吸、交感神經阻斷術;MRI導引下經皮鐳射切除深部惡性腫瘤等。

  正確選擇引導裝置和技術是介入治療的關鍵,無論經皮活檢術,還是經皮內外引流和支架置放術,均需方便和準確無誤的引導才能保證手術的成功。經皮非經血管技術的導引方法有透視、B超、CT、MRI。導引方法的選擇原則取決於病變的部位、治療目的和採用的介入技術,術前可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冷迴圈微波消融針是冷迴圈微波刀的另外一種稱呼。它是微波技術應用到醫療領域的結晶。冷迴圈微波刀並不是刀,它是一根很細的輻射天線。具體做法是:在B超或CT引導下,把微波針直接穿刺到腫瘤部位,組織內的極性分子在微波場的作用下高速運動,互相摩擦產生熱量,在腫瘤內快速升溫,當溫度升到60度左右時,癌細胞蛋白質變性凝固,導致不可逆的壞死。同時對其他組織的影響非常小,提高患者機體的免疫力,抑制腫瘤細胞的擴散。

  因具有升溫快、組織穿透性強、多點消融可同時進行、消融範圍大、可實時監控溫度、療效確切等優點,而廣泛用於肝癌、肺癌、子宮肌瘤、骨癌、腎癌、胰腺癌、甲狀腺腫瘤、脾亢等的治療。

  1、肝癌:

  ①不能手術的原發作性肝癌:由於病人的年齡、體質、其他疾病以及肝癌的位置等因素不能實施手術者。

  ②患者不願意做手術者。

  ③術中探查不能實施手術的肝癌。

  ④手術後復發的肝癌。

  ⑤多個結節的肝癌;轉移性肝癌。

  2、周圍性肺癌:

  ①由於病人的年齡、體質、其他疾病等因素不能實施手術者。

  ②患者不願意做手術者。

  ③轉移性肺癌。

  3、其它:腎癌、乳腺癌、前列腺癌、骨癌、胰腺癌、甲狀腺癌、膀胱癌、子宮肌瘤等

  冷迴圈微波消融針治療腫瘤併發症與副作用發生率很低。升溫快,不容易控制,會損傷周圍器官,偶爾出現的反應有術中輕微灼痛感、術後低熱等,在給予對症處理後。一般2-3天后症狀消失,所以這是目前最安全高效的腫瘤微創治療方法。

  隨著高新技術的迅速發展,腫瘤靶向治療(微創介入治療)已成為近年來發展最為迅速的腫瘤治療手段之一。它集現代醫學影像技術、藥物治療、生物、基因技術等一體,代表著21世紀腫瘤治療的最新發展方向。

  1、微創,病人損傷小,恢復快;

  2、安全、無放化療毒副作用、不損傷免疫系統;

  3、效果確切、對腫瘤細胞直接消融摧毀;

  4、冷迴圈微波刀既可單獨施行,也可與化療、放療、介入或手術療法結合;

  5、尤其適合中晚期、不能開刀、術後復發或轉移性腫瘤;

  6、對原發性小肝癌的治療效果不亞於開刀;

  7、因損傷輕微,病人可多次接受該手段治療。

  腫瘤治療新進展之二 ――目標放療

  放射性粒子植入術簡介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技術是我科開展的新技術全稱為“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技術”,是一種將放射源植入腫瘤內部,讓其持續釋放出射線以摧毀腫瘤的治療手段。粒子植入治療技術涉及放射源,其核心是放射粒子。現在臨床運用的是一種被稱為I125的物質。每個I125粒子就像一個小太陽,其中心附近的射線最強,可最大限度降低對正常組織的損傷。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技術主要依靠立體定向系統將放射性粒子準確植入瘤體內,通過微型放射源發出持續、短距離的放射線,使腫瘤組織遭受最大限度殺傷,而正常組織不損傷或只有微小損傷。由於I125粒子直接植入人體內,而且是放射源,所以要嚴格把握適應症。

  粒子植入治療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初。早在 1909年,法國巴黎鐳放射生物實驗室就利用導管,將帶有包殼的鐳置入前列腺,完成了第一例近距離治療前列腺癌。但早期技術由於劑量掌握不當,會造成患者直腸嚴重損傷,所以運用並不廣泛。直到1931年,瑞典研究人員提出了近距離治療的概念,併發明瞭劑量表格計算方法,才減低了併發症風險。上世紀70年代,美國紐約紀念醫院開創了經恥骨後組織間碘粒子種植治療前列腺癌的先河,形成了今天前列腺癌近距離治療的基礎。目前,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早期前列腺癌在美國等國家已成為標準治療手段,在國內其治療理念也漸漸得到認可。

  手術切除是治療腫瘤的首選方法,但手術中不能切除或切除後仍然有殘留容易造成復發。而外放射治療由於照射範圍大,射線能量高,穿透力強,對腫瘤周圍臟器和正常組織常造成放射性損傷而引起併發症。在體內植入放射性粒子(體內伽瑪刀)治療腫瘤的方法,將放射性粒子在B超或CT引導下,準確植入腫瘤內或受腫瘤侵犯的組織中,通過微型放射源發出的持續低能射線,對腫瘤細胞持續不間斷地進行殺滅,使腫瘤細胞完全失去繁殖能力,同時又能使正常組織不受損傷或僅有微小損傷,從而達到徹底的治療效果。 腫瘤科在B超、CT引導下體內植入放射性粒子治療肝癌、卵巢癌、腎癌等腹腔的原發和轉移的惡性腫瘤有20多例,均取得了明顯的療效。許多病人的臨床症狀明顯好轉,生存質量明顯改善,生存期明顯延長。

  腫瘤治療新進展之三 ――區別於常規化療的定向化療

  惡性腫瘤的血管性介入治療:(精確化療或定向化療)

  惡性腫瘤的血管性介入治療包括腫瘤動脈栓塞術和化療栓塞術。選擇性動脈灌注化療雖是治療實質性惡性腫瘤的重要方法,但是仍存在著灌注藥物從給藥器官快速代謝、排洩及不能顯著降低全身正常組織細胞毒副作用等特點。70年代開始採用選擇性動脈栓塞術栓塞腫瘤供血動脈,即採用血管栓塞劑,如明膠海綿、不鏽鋼圈、自體血凝塊等暫時或永久地阻斷腫瘤供血動脈,使瘤體體積縮小,利於手術切除和減少術中出血。對不能手術的晚期惡性腫瘤患者並用動脈灌注療法,可起到較好的姑息治療效果,緩解病人的疼痛和出血症狀,延長生存時間。但是,這些栓塞方法一般栓塞在較大的動脈及分支,短時間內易形成側支迴圈使腫瘤組織恢復供血,治療效果仍欠滿意。近10幾年來,許多學者在新的藥物劑型,即藥物載體方面進行了研究,將抗癌藥物和栓塞劑有機結合在一起注入靶動脈,既栓塞腫瘤組織末梢分支,阻斷血供,又可緩慢釋放化療藥物起到區域性化療作用,並且可顯著降低體迴圈的藥物濃度,減少全身化療毒性,稱之為化療栓塞術,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化療栓塞術的理論基礎是將栓塞所致的腫瘤缺血作用和化療藥物的抗腫瘤作用相結合,達到殺死腫瘤組織的目的。其協同作用的主要優越性是提高區域性藥物濃度和延長區域性藥物作用時間,同時降低全身藥物濃度,減少毒副作用。

  惡性腫瘤化療栓塞術存在一定的副反應和併發症,惡性腫瘤化療栓塞術的副反應和併發症有二大方面:一是一般介入技術所致併發症和化療藥物的副反應;二是栓塞術所致併發症。因此需要專業的醫師完成以保證最佳療效和最低的副作用。

  腫瘤治療新進展之四――生物治療

  腫瘤生物治療

  中文名稱:腫瘤生物治療

  英文名稱:Cancer Biotherapy

  腫瘤生物治療是一種新興的、具有顯著療效的腫瘤治療模式,是一種自身免疫抗癌的新型治療方法。它是運用生物技術和生物製劑對從病人體內採集的免疫細胞進行體外培養和擴增後回輸到病人體內的方法,來激發,增強機體自身免疫功能,從而達到治療腫瘤的目的。

  治療原理

  免疫系統是人體的防禦體系,一方面發揮著清除細菌、病毒、外來異物的功能,另一方面消除體內衰老細胞以及發生突變的細胞(有的突變細胞會變成癌細胞)。機體免疫系統和癌細胞相互作用的結果決定了癌症的最終演變。對於健康的人來說,其免疫系統的強大足以及時清除突變的癌細胞。但對於癌細胞病人來說,免疫系統功能低下,不能有效地識別、殺滅癌症細胞;另一方面,癌症細胞大量增殖,會進一步抑患者的免疫功能,而且,癌症細胞有多種機制來逃脫免疫細胞的識別與殺傷,腫瘤的免疫治療就是藉助分子生物學技術和細胞工程技術,提高腫瘤的免疫原性,給機體補充足夠數量的功能正常的免疫細胞和相關分子,激發和增強機體抗瘤免疫應答,提高腫瘤細胞對機體抗癌症免疫效應的敏感性,達到最終清除癌症的目的。

  腫瘤的生物治療,其作用不是殺死全部癌症細胞,而是由於當癌症細胞負荷明顯降低時,機體的免疫功能恢復後,通過清除微小的殘留病灶或明顯抑制了殘留癌症細胞增殖的方式來達到治療癌症的目的。癌症免疫治療正是通過人為的干預,來調動機體自身的免疫系統對癌細胞進行殺滅和抑制其增殖。

  實驗及臨床均提示機體的免疫系統具有清除腫瘤的作用,在原發性癌症手術切除或經氬氟刀等微創手術消融掉區域性腫瘤後,用免疫療法能殺滅剩餘的癌症細胞,消除復發、轉移的因素,增大治癒的可能性,延長生存時間,提高生活質量。

  需要指出的是,腫瘤的生物治療針對於散在的腫瘤細胞作用更好,對於腫瘤細胞聚集形成的腫瘤佔位性腫塊的作用差一些,因此,腫瘤生物治療最為單一的治療手段並不可取。其突出作用表現在腫瘤

  的以上三種治療手段的聯合應用。

  治療優勢

  生物細胞免疫療法治療腫瘤,具有以下優勢:

  1、效果確切,有效率高。

  2、病人不痛苦,耐受性好,殺瘤特異性強。

  3、能夠激發全身性的抗癌效應,對多發病灶或轉移的惡性腫瘤同樣有效。

  4、可以幫助機體快速恢復免疫系統,提高遠期抗癌能力。

  5、對癌症術後防復發效果顯著,遠期抗癌效果良好。

  DC+CIK細胞免疫療法

  DC+CIK細胞免疫療法就是在體外培養幹細胞,誘導其分化為樹突狀細胞,再用經抗原刺激的樹突狀細胞誘導CIK細胞產生特異性腫瘤殺傷作用。

  DC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功能最為強大的抗原提呈細胞(即把腫瘤的相關資訊提供給人體內正常存在的具有殺傷腫瘤活性的細胞),在人體的免疫系統裡扮演近似“雷達”的角色;CIK是外周血單個核細胞,在體外經多種細胞因子共同誘導培養後,產生的一類以CD3+ CD56+ T細胞為主要效應細胞的異質細胞群,因此CIK同時具有T細胞和NK細胞這兩種人體內主要具有抗腫瘤活性細胞的效應,其在體外抗腫瘤活性較以往生物治療中培養的LAK、CTL、TIL活性強100~1000倍。醫學家們對其更形象地描述是:如果T細胞在人體的免疫系統充當“炮彈”的角色,那麼CIK則相當於威力更為強大的“導彈”。

  CIK細胞殺傷腫瘤細胞主要通過以下四種途徑:

  一、CIK細胞能以不同的機制識別腫瘤細胞,通過直接的細胞質顆粒穿透封閉的腫瘤細胞膜,實現對腫瘤細胞的裂解;

  二、通過誘導腫瘤細胞凋亡殺傷腫瘤細胞;

  三、CIK細胞分泌IL-2、IL-6、IFN-γ等多種抗腫瘤的細胞因子;

  四、CIK細胞回輸後可啟用機體免疫系統,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

  DC+CIK細胞療法聯合應用將取得“1+1>2”的療效,可以顯著地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增殖,明顯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腫瘤患者的生存期,是繼腫瘤手術、放療、化療後又一種更加有效的新手段。

  該療法既可單獨使用,也可以作為手術、化療和放療後的有力輔助手段,效果顯著。結合手術切除、介入、射頻、氬氦刀等治療,可清除不能用手術切除的極微小瘤灶或是體內散存的瘤細胞,在延緩或阻止腫瘤的轉移或復發方面有重要作用;對於部分暫時不適宜做手術、介入或其它治療的腫瘤患者,也可以先進行DC+CIK 細胞治療,提高身體機能狀況,改善生活質量,爭取其它治療機會。

  腫瘤生物治療是通過生物技術在高標準的實驗室內培養出可殺傷腫瘤的自體免疫細胞,回輸體內,直接殺傷癌細胞的治療方法。與傳統的治療方法不同,腫瘤生物治療在不損傷和機體免疫系統和功能的前提下,直接識別、消滅存在於人體內血液、淋巴中的癌細胞,恢復和增強機體自然抗癌免疫系統和功能。腫瘤生物治療能提高患者自身的免疫與生活質量。

  生物治療流程

  第一步、細胞採集:從患者體內抽取外周血,並分離出所需單核細胞;

  第二步、實驗室細胞修飾、啟用、擴增通過實驗室技術將採集的患者單核細胞負載腫瘤抗原,擴增抗癌細胞;

  第三步、細胞質檢將培養好的細胞逐一篩檢,剔除發育不良,不合格的細胞;

  第四步、細胞回輸將培養好的細胞按療程會輸到患者體內;

  第五步、療效評估在每一個療程後醫生將按照療效指標,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評估,以確定最好的治療方案。

  適用病症

  手術後的腫瘤患者,可防止腫瘤復發轉移;

  無法進行手術、放療、化療的中晚期腫瘤患者;

  放療、化療失敗的腫瘤患者;

  腫瘤患者放化療後的綜合治療,可減輕放化療的副作用;

  骨髓移植後或化療緩解後的白血病患者;

  癌性胸、腹腔積液患者;

  部分暫不適宜做手術、介入或其他治療的患者。

  適用人群

  1、適用於早期腫瘤患者的治療;

  2、少數晚期腫瘤病人通過免疫細胞治療後也能達到部分或完全緩解;

  3、也是那些年齡較大,機體免疫差,不能耐受放化療毒副作用患者的最好選擇;

  4、同時對放化療不敏感者或無法耐受的腫瘤患者;

  5、部分不適宜做手術、介入治療和其他治療的晚期腫瘤病人,進行細胞免疫治療可以提高病人的免疫功能,改善生命質量,延長帶瘤生存期;部分病人通過免疫細胞治療可明顯減少腫瘤的體積,爭取手術或其他治療機會。

  發展歷史

  (1) 19世紀末, Coley 利用化膿性鏈球菌和靈桿菌濾液治療癌症,稱為Coley療法。

  (2) 1953 年,Feley和Preho發現動物腫瘤特異性移植抗原,建立了現代腫瘤免疫概念,隨後多種非特異性生物製劑(卡介苗、短小棒狀桿菌、免疫核糖核酸、轉移因子等)的大量臨床應用和動物實驗為人類的腫瘤免疫治療奠定了科學基礎。

  (3) 80年代中葉,Bosenberg和oldham等提出生物反應調節概念(BRM),建立了現代腫瘤生物治療的理論和技術基礎。

  (4)20世紀80年代末至今:應用細胞因子、腫瘤疫苗、單克隆抗體、幹細胞、免疫淋巴細胞和基因治療方法獲得可喜成果。

  發展方向

  腫瘤生物治療是繼手術、放療、化療之後很好的治療方法。由於傳統的手術、放化療的發展已進入平臺期,人們把越來越多的目光投到腫瘤的生物治療上。20世紀80年代以來,腫瘤的生物治療得到長足的發展,在改善患者生存質量,降低複發率方面的重要作用已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和重視。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