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壓固定融合是脊柱外科治療的金標準,那麼它是腰椎間盤突出症手術治療的金標準嗎?因為神經受壓是椎間盤突出症手術治療的原因,所以減壓成為外科治療的必要手段,融合是脊柱不穩手術治療的金標準,而椎間盤突出症多數無不穩表現,這已經大量詢證醫學證實,因此固定融合不是椎間盤突出症手術治療的必要措施。
特別是年輕患者,因工作時間長,腰部負荷大,固定融合後活動受限,鄰近節段退變椎間盤突出不可避免,5年後在手術可能性很大。因此年輕患者更不應該固定融合。老年患者為了避免大手術風險,更應簡化手術,儘可能選擇椎間孔鏡微創技術,安全、可靠、效果好、術後即可下床活動。
然而目前對於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管狹窄症手術治療普遍採用的方式是減壓和固定,以保證融合的成功,雖然腿疼緩解了,但脊柱活動受到了限制,表現為腰部僵硬、酸困甚至嚴重的壓榨感,非常痛苦,緩解困難,與腰背肌的廣泛剝離和脊柱固定等因素有關,目前已經帶來諸多問題,值得眾多學者研究與探討。
椎間孔鏡技術的問世,為該病的治療開闢一條安全、有效、更符合人體生理活動和生理功能要求的微創治療途徑,創傷小、恢復快、費用低、負擔輕,次日即可下床活動,可早期恢復工作崗位,手術無需腰背肌的廣泛剝離、無需脊椎結構的切除和脊柱固定,無開放手術相關併發症等,受到患者的青睞,值得推廣應用。
各種脊柱融合手術的應用已經接近1個世紀了,“脊柱融合術”成為脊柱外科疾病治療廣為接受的“金標準”。在許多脊柱手術中,融合成功與否成為判斷手術是否成功的重要標準之一。
內固定可以起到即可穩定,消除臨床不穩症狀,維持脊柱序列,明顯提高了脊柱融合的成功率,臨床療效可靠,因此是臨床廣泛使用的術式。隨著人們要求的提高及內固定的即刻穩定作用可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動,固定融合手術也被廣泛應用到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治療當中,但脊椎固定融合後,脊柱運動節段丟失,相鄰節段退變加速,必將形成新的椎間盤突出和椎管狹窄等,嚴重困擾著患者,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管狹窄症是否需要固定和融合?
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管狹窄症只有部分病例才有腰椎的不穩,或減壓後穩定性受到破壞才需要固定和融合。過去對於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管狹窄症的治療,採用單純減壓即可取得滿意效果是非常好的臨床依據,術後腰部活動無明顯不適,但臥床時間長、個別患者因腰椎不穩出現相應症狀需要再次治療。
因此,在我國90年代後期逐漸在減壓的同時進行固定和融合,減少臥床時間、提高融合率,以便提高治療效果。但後路減壓固定融合因椎板切除、椎板後方肌肉的廣泛剝離粘連、肌肉纖維化及失神經支配等出現了腰部酸困不適等痛苦的表現。
即使融合成功,後期也有許多問題值得考慮:
1、相鄰節段退變,新的椎間盤突出。
2、繼發性不穩。
3、生理活動功能的丟失。
二、融合手術不是一個簡單的手術,增加了併發症發生的概率
1、椎弓根釘內固定失誤和/或失敗
2、椎間融合器鬆動
3、急性或者慢性感染
4、神經根和/或神經節損傷
為避免上述諸多不良問題所帶來的痛苦,眾多學者經過近百年的探索和研究,應用微創的方法治療脊椎相關疾病,已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椎間孔鏡靶向微創技術的發明使腰椎間盤突出症和椎管狹窄症的治療進入了真正的微創時代,可以治療大部分患者。
手術簡單,可以摘除突出的椎間盤和椎間孔的擴大減壓而又不影響脊柱穩定性,既可達到減壓目的又不破壞脊柱穩定性,術後即可下床活動,該技術已很成熟並受到眾多醫生和患者的青睞。因此如果診斷了椎間盤突出,決定手術前,首先考慮椎間孔鏡靶向微創技術的方法,而不是大開刀和內固定融合術。
只有存在馬尾神經壓迫症狀、椎管嚴重骨性狹窄、脊椎不穩和嚴重肌無力的少部分患者才考慮固定融合手術。堅持能小不大和階梯治療的原則。絕不可多間隙、長節段固定融合,既增加手術難度和手術時間,又限制脊柱的活動度,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因此,對於單純的腰椎間盤突出症不要追求大開刀和內固定術就能一勞永逸,因為退變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手術簡單能夠緩解臨床症狀即可,這就是疾病治療的智慧。再者,臨床上需要治療的是腰椎間盤突出症和腰椎管狹窄症,而不是影像學診斷的腰椎間盤突出和腰椎管狹窄。
當然微創治療也不是萬能的,但大部分椎間盤突出是可以經椎間孔鏡技術微創治療的。隨著醫學的發展、醫療器械的改進和醫療技術及手術技巧的提高,微創技術必將會解決大部分疾病問題,不只是椎間盤突出症。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