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血管及甲狀腺外科 副主任醫師 李南

  血管外科是臨床外科中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說它古老,是指血管外科的歷史久遠。早在公元前6~8世紀,就已經有關於血管外科醫師及血管外科操作的記載。那時,傑出的古印度醫師Sushruta,開始用麻繩結紮血管、行靜脈切開,並編寫了也許是世界上第一部外科學教材《Sushruta Samhita》,書中詳細記錄了許多外科的操作,甚至包括多達4種的止血方法。說它年輕,是指當前的血管外科診治技術和手段,已經遠遠超越了Sushruta所在年代以及近百年來的血管外科領域所能達到的水平,已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導絲、導管、支架等為代表的腔內治療材料和技術的不斷髮展更新,血管外科疾病的治療模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最主要的一點就是以“微創”為特徵的腔內血管技術的興起。

  腔內血管技術中,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就是腔內血管器械――包括導絲、導管、球囊、支架等。血管外科醫師就是通過操控這些器械來完成腔內血管治療的,這些器械就是血管外科醫師手中的“手術刀”。如何理解“腔內血管治療”這一概念呢?人體的血管系統,就好比一個城市複雜的地鐵網路。血管,就是地鐵隧道。隧道出了問題(也就是血管發生了病變),該如何維修呢?無外乎兩種方式,一種是通過隧道外的途徑進行維修,另一種則是通過隧道內的途徑。前者,需要掘地三尺、大興土木,這就是傳統的血管外科開放手術的模式;後者,則無需動土,從隧道內部悄悄解決,這就是現代的腔內血管治療模式。

  維修工人和維修器材通過地鐵運達隧道的問題部位。軌道就是腔內血管器械中的導絲,車廂就是導管,隧道內壁加固的金屬支撐物就是支架。球囊就更容易理解了,好比自行車胎沒氣了、癟了,往內胎裡打氣,內胎就相當於一個球囊,內胎鼓起來,撐起外胎,狹窄解除,自行車也好騎了。以上就是對腔內血管治療的一個簡單比喻。由此,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什麼腔內血管治療“微創化”?因為我們可以不必開胸、開腹去找病變部位,我們可以遠距離打個小洞“坐地鐵”(經導絲導管)去;患者可以不必接受全身麻醉、不必意識不清、不必心臟停搏,我們只需在穿刺部位(打洞處)來點局麻,手術中患者還可以聽聽音樂(意識清楚)。

  “微創”的腔內血管治療,減少了手術創傷、降低了麻醉的相關風險,從而將患者圍術期的生理、心理、功能的受影響程度降至最低。它最大的優勢恐怕還體現在接受微創治療的患者相對於接受開放手術患者在直觀體驗上的明顯改善。畢竟,對沒有太多醫學專業知識的病人來說,接受2cm長切口的手術與接受20cm長切口的手術相比,差得實在太多,無異於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今天,傳統的血管外科開放手術,已逐步為血管腔內手術所替代。例如,在下肢動脈閉塞性疾病的治療中,以球囊擴張和支架置入成形術為主要內容的腔內血管治療已經代替了約95%的傳統的血管重建手術(開放手術);利用血管腔內移植物進行的腔內隔絕術使腔內血管技術的應用進一步拓展到各類大動脈擴張性病變的治療,使微創治療領域逐步擴大,極大地減輕了病人痛苦,降低了病人的風險。在我國,血管外科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歷史比較短。20世紀80年代,血管外科才開始以獨立科室或專業組的形式,出現在學術會議或刊物上。1987年,中華醫學會召開了第一次全國周圍血管疾病學術會。1994年,我國成為亞洲血管外科協會創始成員國之一。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