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心血管外科 副主任醫師 趙永波

  眾所周知,約有90%以上的周圍動脈病變是由動脈粥樣硬化引起。對普通人群來說,50歲以上者有近20%可發生周圍動脈疾病,而糖尿病患者發病率則更高。國外的研究發現,糖尿病病史超過15年者,70%以上合併有外周動脈疾病。

       糖尿病引發的外周動脈疾病有其自身的特點。

   一是發病更早:糖尿病可加快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序,糖尿病患者比非糖尿病人群早8~10年出現下肢動脈病變,即發病年齡更年輕。
  二是病情更嚴重:糖尿病患者出現外周動脈病變的發病率和病情的嚴重程度都比普通人群要高。
  從臨床症狀來看,早期可出現肢體發冷、麻木,行走時下肢輕度無力,有些病人夜間會感覺腿腳有類似受風的不適感覺。病情繼續進展,病人會出現行走時小腿肌肉痠痛或痙攣性疼痛,也就是所謂的腿抽筋,原地休息3~5分鐘後即可恢復,再走一段路仍會重複出現上述症狀,這就是所謂的間歇性跛行。一旦病情發展到這個階段,就必須積極進行治療了。病情再進一步發展,下肢可出現靜息痛,尤其是夜間,疼痛可加劇,有些病人只能徹夜抱膝而坐,腿要垂到床邊才會稍感舒服,整晚無法入睡。進展到此階段,病情已十分危重,病人的腳非常容易受傷,一點點輕微的外傷即可導致潰瘍、最終發展為足趾或足甚至肢體的壞疽。

  導致下肢血管病變的高危因素包括糖尿病、吸菸、血脂紊亂、高血壓、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以及高齡、肥胖、心腦血管疾病等。存在這些危險因素的人群,都應進行外周血管疾病的篩查。
  從糖尿病患者自身的角度來說,要想預防下肢血管病變,必須積極地控制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同時要戒菸、減肥,注意合理膳食,加強運動。這裡特別要提倡運動鍛鍊。適當的運動可使區域性缺血的肌肉對缺氧的耐受力增強,還可促進側枝血管形成。運動的形式主要以步行為主,這種運動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而不要盲目地進行大運動量的體育活動。另外,一旦發現血管疾病,應儘早諮詢醫生,尋求下一步治療的策略。
  糖尿病患者也可自行做一些簡單的自查。
  最簡單的檢查方法,是觸控淺表動脈的搏動,如下肢的股動脈、足背動脈、脛後動脈,上肢的橈動脈等,如果這些動脈的搏動減弱,則提示存在動脈粥樣硬化。如果經常出現肢體發冷,或已存在間歇性跛行、靜息痛的表現,就要儘早到醫院作檢查。
  前些年,由於健康方面的科普宣傳力度不夠,人們往往缺乏防病、治病的認識,因此很少有病人能主動到醫院作相應的外周血管病變早期篩查。由於錯過了治療時機,導致許多糖尿病足患者到醫院治療時,肢體已經出現了嚴重的潰瘍、壞疽,有些病人甚至到了醫院就不得不被截肢。但近幾年上述情況有所改觀,有些病人在出現間歇性跛行時,就能主動到醫院接受診斷和治療。這也表明,目前有些病友已經開始逐漸地意識到早診斷、早治療的重要性。

  建議出現上述症狀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已經出現足破潰或壞疽、靜息痛的患者,均應到血管外科門診排查糖尿病下肢缺血的存在。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