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科 副主任醫師 孫士永

  腰椎管狹窄症是由於腰椎管的異常狹窄導致馬尾神經和(或)神經根受壓,並引起相應臨床症狀的一組綜合徵,它的“症”指的是間歇性跛行。

  依解剖分型,腰椎管狹窄症可分為中央管狹窄和神經根管狹窄,狹窄通常發生於椎間盤水平,常見的狹窄原因是椎間盤突出或膨出、骨贅形成、關節突增生和黃韌帶肥厚等。

  關於腰椎管狹窄導致臨床症狀的原因尚有爭議,目前有下列幾種學說:

  機械壓迫學說,靜脈淤滯學說,炎症學說和腰椎不穩定學說。

  臨床表現是做出腰椎管狹窄症診斷的基礎,影像學上椎管狹窄不等於臨床上的椎管狹窄症,輔助檢查顯示的陽性徵象必須同臨床症狀與體徵一致才有診斷意義。但影像學檢查是重要的輔助手段,藉以確定椎管狹窄的部位、範圍和節段,是中央管狹窄還是神經根管狹窄,是骨性狹窄還是軟組織狹窄,或兼而有之。

  對於頑固性疼痛、進行性神經功能受損、經保守治療無效的患者,可以採取手術治療。由於腰痛難以通過手術治療獲得有效緩解,因此孤立的腰痛不是重要的手術指徵。

  手術的目的是解除疼痛、提高生活質量。手術成功的關鍵是對所有被涉及的神經組織的完全減壓,減壓的範圍取決於對病理解剖的精確分析。保證手術遠期效果的關鍵是維持脊柱的穩定性。

  手術方式的選擇取決於以下因素:腰椎管狹窄的水平,累及節段的數量,狹窄的部位,有無相關畸形,有無腰椎不穩徵象。

  一般來說,穩定的脊柱僅需要減壓手術,應依據產生臨床症狀和體徵的節段為處理目標,也即”責任節段”。神經根管狹窄應以開窗減壓為主,兩側根性症狀以雙側開窗為主;中央管狹窄以全椎板切除減壓為主;中央管和神經根管均有狹窄則需廣泛減壓。影像學顯示的長節段椎管狹窄無臨床症狀和體徵者無需預防性減壓。

  融合的指徵包括:

  術前有節段性不穩,退變性滑脫,退變性側彎,相同節段行再次減壓術,過度減壓導致結構缺損較多而出現醫源性不穩者(雙側關節突切除>50%,單側全關節切除)。

  融合方式有後外側橫突間融合和椎體間融合。椎體間融合可有效恢復椎間隙高度及腰椎前凸,能有效傳導載荷,融合率高,因此是最可靠的融合方式。但後外側橫突間融合仍是有效的植骨融合方式,關鍵是要處理好植骨床,推薦儘量選用自體髂骨並保證植骨量豐富。融合方法的選擇需要遵循個性化原則,要根據患者的一般情況、神經受壓原因、滑脫程度、椎間隙高度、預期減壓方案等綜合考慮,恰當選擇。

  植骨融合的同時是否應行內固定目前仍有爭議。內固定的應用有助於重建脊柱穩定性及提高脊柱融合率,但本身並不能提高療效,且可能增加手術時間、出血量和神經損傷的發生率。

  內固定的使用應在融合術基礎上進行,沒有良好的融合,內固定終究會失敗。原則上內固定的範圍應儘量取短節段固定。

  近年來有學者將動力性穩定系統應用於腰椎管狹窄症的治療中。動力性穩定系統也稱為軟固定或靈活固定,它只對腰椎固定而不融合,系統在警張的狀態下置於脊柱的後方,可以增加區域性的脊柱前凸,限制不穩定節段的運動範圍,從而使運動節段的應力傳導模式恢復正常或接近正常,進而解除疼痛。

  由於允許固定節段有一定的活動,所以對相鄰節段的運動不會有很大影響,可能減少或避免鄰近節段退變的發生。但它的長期療效尚有待於進一步的隨訪觀察。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