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呼吸內科 副主任醫師 邸慶國

       眾所周知,細菌和病毒感染都能夠導致肺炎,而支原體肺炎是由肺炎支原體引起的肺炎。其實,肺炎支原體是引起肺炎較常見的病原體,約10-20%的肺炎都是由支原體感染所導致的。人類對支原體肺炎的認識時間並不長。60多年前,國外學者描述了一種不明病原體的肺炎,其不同於典型的由肺炎鏈球菌所致的肺炎,對青黴素治療沒有反應,故稱為“非典型肺炎”。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才認識到,引起這種肺炎的病原體就是肺炎支原體。

  肺炎支原體不同於普通的細菌和病毒,它是能獨立生活的最小微生物,大小為200μm。它由口、鼻分泌物經空氣傳播,引起呼吸道感染,秋冬季較多,主要見於兒童和青少年,在成人中亦不少見。肺炎支原體感染呼吸道可導致肺炎,即支原體肺炎,也可表現為咽炎、氣管-支氣管炎。

  肺炎支原體感染人體後,經過2~3周的潛伏期,繼而出現臨床表現,約1/3病例也可無症狀。它起病緩慢,發病初期有咽痛、頭痛、發熱、乏力、肌肉痠痛、食慾減退、噁心、嘔吐等。發熱一般為中等度發熱,也可出現高熱或無發熱。2~3天后出現明顯的呼吸道症狀,突出表現為陣發性刺激性咳嗽,以夜間為重,咳少量粘痰或粘液膿性痰,有時痰中帶血。也可有呼吸困難、胸痛。發熱可持續2~3周,體溫正常後仍可遺有咳嗽。

  患者雖然自感症狀較重,但胸部體檢一般無明顯異常體徵。約半數可聞乾性或溼性羅音。鼻部輕度鼻塞、流涕,咽中度充血。耳鼓膜常有充血,約15%有鼓膜炎。頸淋巴結可腫大。約10%~15%病例發生少量胸腔積液。除呼吸系統的表現外,支原體肺炎可伴發多系統、多器官損害。面板損害可表現為斑丘疹、結節性紅斑、水皰疹等。偶見非特異性肌痛及遊走性關節痛。胃腸道系統可見嘔吐、腹瀉和肝功損害。血液系統損害較常見溶血性貧血。中樞神經系統損害可見多發性神經根炎、腦膜腦炎及小腦損傷等。心血管系統病變偶有心肌炎及心包炎。

  胸部X線檢查變化很大,病變可很輕微,也可很廣泛。有時僅為肺門陰影增重或雲霧狀肺浸潤,少數為大葉性實變影,可見肺不張。有時雙側均見瀰漫網狀、結節樣浸潤陰影或間質性肺炎表現。體徵輕微而胸片陰影顯著,是本病特徵之一。血常規檢查白細胞高低不一,大多正常,有時偏高。血沉顯示中等度增快。

  支原體肺炎的臨床表現和胸部X線檢查並不具特徵性,單憑臨床表現和胸部X線檢查無法做出診斷。若要明確診斷,需要行病原體的檢測。用患者的痰液或咽拭子洗液進行支原體培養陽性可以確診。由於支原體培養的條件要求較高,且需2-3周的時間,故國內很少有單位開展這項檢測工作。目前,支原體肺炎的診斷主要依靠血清學檢測。血清特異性抗體測定有診斷價值,臨床常採用者有補體結合試驗,間接血凝試驗,間接免疫熒光法及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此外又可用酶聯吸附試驗檢測抗原。近年國內外應用分子生物學的方法,如DNA探針及PCR檢測肺炎支原體DNA,診斷有快速、特異性高的優點,但未能廣泛應用於臨床。

  支原體肺炎主要是應用抗菌藥物治療,療程多為2周左右。肺炎支原體無細胞壁,故常用的青黴素、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無效,而有效的藥物主要有大環內酯類抗菌藥物(如紅黴素、阿奇黴素)及氟喹諾酮類藥物(如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大環內酯類抗菌藥物,尤其是阿奇黴素,治療效果優於紅黴素,而且對血管刺激小,消化道反應如腹瀉、腹痛、稀便、噁心、嘔吐少,被認為是肺炎支原體肺炎的首選藥。

  支原體感染可以造成小流行,故應注意呼吸道隔離,保持室內空氣新鮮。由於咳嗽是支原體肺炎最突出的臨床表現,頻繁而劇烈的咳嗽可能影響患者的睡眠和休息,可適當給予小劑量鎮咳劑,如可待因。祛痰治療能促使痰液變稀薄,易於排出,減少合併細菌感染機會。病情嚴重有缺氧表現者應及時給氧。除對喘憋嚴重者,可選用支氣管擴張劑如氨茶鹼口服。對急性期病情發展迅速嚴重的支原體肺炎或肺部病變遷延而出現肺不張、肺間質纖維化、支氣管擴張或有肺外併發症者,可適當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飲食以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食物為宜並注意補充足夠的液體。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