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直腸癌是最常見的消化道腫瘤之一,發病率在男性中居第4位,在女性中居第3位,其發病率和病死率仍呈上升趨勢,治療是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目前尚無其他方法達到或超過手術的療效,近年來,腫瘤外科手術多遵循不降低療效的前提下儘量減小手術範圍、減少創傷並最大程度保留功能的原則。微創外科和移植外科是21世紀發展的主流,微創傷手術是目前腫瘤外科治療的熱點之一。
1992年Kockerling首次成功運用腹腔鏡完成第一例直腸癌根治術,我國1993年由鄭民華等完成了國內首例腹腔鏡乙狀結腸癌根治術,當時對使用腹腔鏡治療結直腸癌存在一定的爭議,如腹腔鏡的安全性、氣腹造成腫瘤細胞種植轉移等。
經過20餘年的發展,腹腔鏡結直腸惡性腫瘤手術治療的可行性、安全性、腫瘤根治性及近、遠期療效正得到越來越多的臨床研究結果證實,手術技術在實踐和推廣中也不斷得到完善和發展。2005年美國直腸癌治療臨床指南明確指出,運用腔鏡技術作直腸切除已經確立並且是可行的。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腹腔鏡與內鏡外科學組和中國抗癌協會大腸癌專業委員會腹腔鏡外科學組於2006年聯合制定了《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手術操作指南》,並於2008年修訂。
衛生部也於《結直腸癌診療規範(2010年版)》中肯定了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手術的地位。通過二十餘年的應用研究,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
一、手術的根治性及遠期療效
一般認為病灶的切除與淋巴結清掃是結直腸癌手術是否根治的主要因素。腹腔鏡結腸手術時的放大作用使系膜根部高位血管結紮更加精確,直腸手術時則完全在直視下行較深的骶前間隙解剖,嚴格按照全直腸繫膜切除的手術原則操作,完全可以達到和開腹手術同樣的效果。Lacy等的前瞻性隨機臨床研究發現,在Ⅰ、Ⅱ期結腸直腸癌患者中,腹腔鏡手術組與傳統開腹手術組間的近、遠期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Ⅲ期患者中,腹腔鏡手術組的術後5年生存率或無瘤生存率則顯著高於傳統開腹手術組。2007年末,英國CLASICC研究組關於腹腔鏡與開腹結直腸癌手術遠期療效多中心RCT結果發表:其所包括的直腸癌亞組,由253例腹腔鏡組和128例開腹組患者組成。
兩組陽性切緣率和淋巴結數目相似;接受腹腔鏡低位前切除術的患者環周切緣陽性率略高,但其差異尚未達到統計學意義;兩組的手術死亡率、併發症發生率和生命質量評分亦相似。該試驗後續3年的更新資料顯示,腹腔鏡組和開腹組的腫瘤學及遠期生命質量結果相當。El-Gazzaz等報告729例(腹腔鏡組243例,開腹組486例)隨機對照試驗結果,發現腹腔鏡手術比開腹手術獲得淋巴結數目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以上研究結果表明,腹腔鏡結腸癌手術可以取得和常規開腹手術類似的遠期療效,甚至有些資料提示腹腔鏡結腸癌的遠期療效更好。
二、什麼是TME
全直腸繫膜切除術(totalmesorectalexcision,TME)也叫直腸周圍系膜切除術。以前的觀點認為直腸是沒有系膜的,隨後的研究發現直腸繫膜是存在的。直腸繫膜是指直腸側後壁由髒層筋膜包裹的內含動脈、靜脈、淋巴組織及結締組織的結構,後方與直腸骶骨筋膜(Waldeyer筋膜)相鄰,間隙有明顯疏鬆的分界。Heald在1980年首次提出全直腸繫膜切除術,當時未被人們重視。隨著較多臨床實踐的開展,TME術被證實是安全可行的,漸漸被人們接受。
TME術實際就是切除了第一站的淋巴結,使得直腸癌保肛手術腫瘤的複發率大大降低。TME術可以被認為是直腸癌治療的一個里程碑。與開腹手術相比,由於腹腔鏡可抵達狹窄的小骨盆並放大區域性視野,清晰顯露骶前的解剖層面,因此對盆筋膜髒壁二層之間疏鬆組織間隙的判斷和入路的選擇更為準確;而應用超聲刀沿盆筋膜間隙進行銳性解剖能更完整地切除含髒層盆筋膜的直腸繫膜,即最大程度地確保直腸繫膜的完整性。上述優勢往往是傳統開腹低位直腸手術所不足的。在這些優勢的輔助下,手術者能夠更好地實施TME,遵守直腸癌手術的腫瘤根治原則。
三、保肛問題
在確保腫瘤根治的前提下提高低位直腸癌患者術後生活質量是每個外科醫生應盡的義務。低位直腸癌的治療已從以往的單一以切除腫瘤、提高遠期生存率為標準,發展到目前的在確保腫瘤根治的基礎上保留完整的肛門功能。
排尿功能及性功能,提高術後生活質量,腫瘤的浸潤與轉移方式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低位直腸癌患者能否接受保肛手術。研究證實,直腸癌沿腸管縱行轉移很少超過2cm,對於DukeA期到DukeC期的超低位直腸癌患者,下切緣的腸管長度2cm已足夠,並不影響腫瘤的複發率及患者的生存率。日本的Hideki等甚至提出分化好的腫瘤遠端腸管切除1cm就足夠。傳統手術,由於骨盆狹小,術者很難分離至骨盆低位,對於超低位直腸癌(腫瘤下界距肛緣4~6cm)的患者能往往實施麥式手術(肛門切除,腹壁造瘻),腹腔鏡的區域性放大作用及精細的器械很容易分離至骨盆低位,使傳統手術不能保肛的患者看到了希望。
四、對應激反應和機體免疫的影響
手術打擊會影響機體術後的免疫功能,而且手術創傷的大小似乎與免疫功能受影響的程度密切相關。腹腔鏡手術不僅微創,而且降低了對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李永雙等通過比較分析腹腔鏡和開腹結腸癌手術前後患者外周血內皮素(ET)、一氧化氮(NO)、血清白細胞介素-6(IL-6)和C反應蛋白(cRP)發現腹腔鏡手術組應激反應明顯低於開腹手術組。免疫力的最小損傷使得自身抗腫瘤能力得以最大程度的保護,同時患者得以快速康復,為儘早開展化療等綜合治療提供了可能。這一點對於腫瘤患者具有重要意義。
五、微創性
腹腔鏡結直腸癌手術微創性主要體現在切口小、出血少、對組織騷擾小等方面。利用超聲刀銳性分離時確切的止血效果,能量準確聚焦的特性,以及無遮擋深入盆腔有限空間的操作特點,既保證了乾淨的術野,同時也避免了盲目的解剖以及周圍組織的熱損傷,將手術對泌尿生殖功能的影響程度降到最低。夏傑等的研究顯示腹腔鏡組在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術後住院時間、肛門排氣時間方面優於開腹。術後胃腸功能的快速恢復是腹腔鏡手術的主要優勢之一。腹腔鏡直腸癌手術後患者一般3~5天胃腸功能恢復,術後3~6天逐漸恢復正常飲食,住院時間和恢復進食時間腹腔鏡手術明顯優於開腹手術。
Park等報道的210例腹腔鏡和開腹直腸癌經括約肌間切除的患者中,術後平均排氣時間分別為2.6天和3.2天,新輔助治療後腹腔鏡和開腹的術後中位排氣時間38.5h和60h,恢復到正常飲食的中位時間分別為85h和93h,腹腔鏡組均優於開腹組。
總結,目前,結直腸癌手術已屬於微創時代,腹腔鏡結直腸癌手術是當前微創手術的主流,微創手術已進入以機器人手術、單孔腹腔鏡、自然腔道內鏡外科手術等新技術時代。當前,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3-D技術、各種成像系統、微型裝置及數字資訊化等飛速發展,使腹腔鏡裝置和技術日益提高,腹腔鏡手術的安全性、便捷性、微創性和美觀性將會進一步提高。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