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科 主任醫師 陳嶸

  脊柱腫瘤的診斷與外科分期探討

  脊柱腫瘤的診斷與治療過程中,引入腫瘤學的原則與方法,是 20 多年來的顯著進步。以 積極的態度應對脊柱的惡性腫瘤,特別是脊柱轉移瘤,是一個重要的診治理念。在腫瘤學原 則下的脊柱外科分期,是脊柱腫瘤外科治療的重要指導方針。脊柱腫瘤的基本診斷原則是臨 床、影像學、病理學三結合。在診斷中最重要的步驟是區分:

  ( 1 )腫瘤與非腫瘤性疾患;

  ( 2 )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

  ( 3 )原發與轉移性腫瘤。

  發病率:

  一般認為骨腫瘤發病率佔全身腫瘤的 1 ~ 2/10 萬,脊柱腫瘤佔全身骨腫瘤的 6.6% ~ 8.8% ,各種型別的骨腫瘤幾乎都可在脊柱見到,其中脊柱轉移瘤佔半數以上。腫瘤統計表明,良 、惡之比為 1 : 4 ~ 5 ,男女發病大致相同。

  Dahlin 報告一組 6221 例骨腫瘤,其中位於脊柱者 548 例,佔全身原發性骨腫瘤的 8.8% , 其中良性 105 例,佔 19.2% ,以骨鉅細胞瘤為最多;惡性 443 例,佔 80.8% ,以骨髓瘤最多。

  國內黃承達等 38359 例骨腫瘤分析表明: 21691 例良性骨腫瘤中,脊柱良性腫瘤 584 例, 共 17 種,發病前三位依次為骨鉅細胞瘤、骨軟骨瘤、骨血管瘤; 10791 例惡性骨腫瘤中,惡 性脊柱腫瘤 1243 例,共 24 種,發病前三位依次是脊柱轉移瘤、骨髓瘤、脊索瘤;瘤樣病損 43 69 例,其中發生在脊柱者 109 例,主要為嗜酸性肉芽腫、動脈瘤樣骨囊腫、骨纖維結構不良 。

  基本臨床特徵:

  脊柱腫瘤發病率不高,但是病種繁多,且脊柱解剖關係複雜,帶來診斷與治療方面的諸 多困難。脊柱腫瘤的臨床表現中,除了頸、胸、腰背疼痛外,主要是脊髓和/或神經根受壓 迫或侵犯引起的症狀與體徵。

  (一)良性脊柱腫瘤:

  據 Dahlin 報告,原發良性骨腫瘤中近 8 %位於脊柱或骶骨,其發病年齡多見於青少年; 6 0 %的脊柱腫瘤發生在 20 ~ 30 歲。

  脊柱良性腫瘤和瘤樣病變 (tumor-like lesion) 症狀多輕微,病史長,可以長期無症狀 ,有些是輕微外傷後拍片發現的,例如骨軟骨瘤、骨血管瘤等可長期沒有症狀。

  最常見主訴是疼痛,侷限性或放射性痛。骨樣骨瘤和骨母細胞瘤( osteoblastoma )常 有夜間痛,可用水楊酸類止痛,這是其特徵之一。兒童背痛少見,應重視此主訴,一般認為 ,輕微外傷後疼痛,應注意良性腫瘤的可能。兒童、青少年的椎間盤突出症也少見,如果有 根性痛,也應排除腫瘤引起的可能。據觀察, 37 %的頸椎良性腫瘤有根性痛。

  脊柱良性腫瘤的體徵中,區域性壓痛並不特異,需要注意有無脊柱側凸,有以下特徵:脊 柱側凸發展快伴疼痛;脊柱活動僵硬;在病變彎曲的上、下方多無代償平衡曲度;在 X 線片 一般無椎體旋轉與楔變。這些都與特發性脊柱側凸不同。發生在頸椎的腫瘤,約 1 / 3 出現斜 頸。

  當腫瘤壓迫或發生病理骨折,影響到神經結構則產生神經系統體徵,如根性痛及相應神 經功能受損的體徵,以及脊髓功能受損的脊髓病表現,如感覺、運動、反射的改變,錐體束 徵等,尤其是頸椎、胸椎部位的腫瘤,易於引起脊髓功能的損害。

  脊柱的腫塊,最易於在頸椎和骶尾部發現,要比胸椎、腰椎部位的腫塊容易觸及。需仔 細觸診,並作口咽部檢查,也應作肛診。

  (二)惡性原發脊柱腫瘤

  惡性原發脊柱腫瘤少見,是常見脊柱轉移性腫瘤的 1 / 40 。但是,成人的脊柱腫瘤中 80 %是惡性腫瘤。

  主要臨床表現是疼痛,夜間痛是常見主訴。疼痛有時與活動有關,但是,當腫瘤引起病 理骨折時,則疼痛與活動無關,休息亦不緩解。當影響到神經根時,則出現持續背痛和根性 痛。頸椎和腰椎的腫瘤, 1 / 5 有單側根性痛,胸椎腫瘤則易使脊髓受壓和/或雙側根性痛。

  主要體徵是由腫瘤壓迫脊髓或神經根引起。主要表現為肢體無力、痙攣、相應的感覺缺 失,甚至大、小便控制功能喪失。按照脊柱病變部位的不同,其神經系統有不同的表現,如 果脊髓受壓,則有上運動神經元損害的相應體徵,如果病損在馬尾以下,則有下運動神經元 損害的體徵。這些體徵雖無特異性,但是對判斷神經損害的部位有意義。

  惡性原發脊柱腫瘤也會出現全身症狀,如骨髓瘤、淋巴瘤、尤文氏肉瘤等,可有體重減 輕、低燒、全身乏力等,晚期可出現惡病質。

  區域性腫塊也可見到,如頸椎脊索瘤可發現咽部腫塊,骶尾部脊索瘤可由肛診發現腫塊。

  (三)脊柱轉移瘤

  最常見的癌症轉移部位依次是肺、肝、骨骼,其中脊柱是最常見的骨轉移部位。 Shaw 等 估計每年診斷的 100 萬新的惡性腫瘤中, 2 / 3 已發生轉移。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腎癌 是最常轉移到骨骼系統的腫瘤。

  大部分轉移瘤病人的年齡在 50 ~ 60 歲,性別無差異。

  脊柱轉移瘤患者就診時幾乎都有疼痛,但是在早期也有部分患者無明顯不適。疼痛逐漸 發生,常夜間加重,隨病變進展疼痛加重,出現燒灼痛。當脊柱穩定性受影響時,則活動時 疼痛,發生單側或雙側根性痛。 5 %的脊柱轉移瘤病人疼痛伴神經功能障礙。頸椎、腰椎部 位的轉移,神經功能障礙出現的晚,而胸椎轉移者在疼痛後不久就出現神經功能障礙。依神 經功能障礙的平面,可出現脊髓、圓錐、馬尾的症狀,常見體徵是運動功能障礙,圓錐水平 的轉移可出現下運動神經元麻痺,通常在運動功能障礙以後出現感覺障礙。括約肌功能障礙 往往在後期發生,多因病理性骨折引起,很少單獨發生。

  診斷手段

  (一)良性脊柱腫瘤

  1 、 X 線:

  ( 1 ) 某些腫瘤有好發於椎骨某一部分的傾向:例如,腫瘤主要侵犯椎骨後方結構的有 骨母細胞瘤、骨樣骨瘤、動脈瘤樣骨囊腫以及骨軟骨瘤;腫瘤主要侵犯椎體的有骨鉅細胞瘤 、骨血管瘤以及嗜酸性肉芽腫。

  ( 2 ) 一些特徵性 X 線表現:骨樣骨瘤和骨母細胞瘤在椎弓根處有圓形或橢圓形病灶, 其周邊有硬化改變環繞;血管瘤顯示骨小樑增粗,呈柵欄樣改變;嗜酸性肉芽腫呈扁平椎; 動脈瘤樣骨囊腫和骨鉅細胞瘤為膨脹性溶骨性改變。

  2 、骨掃描:骨掃描敏感性高,可對全身骨骼進行觀察,但是特異性不強,僅適於確定 病變部位,對青少年疼痛性脊柱側彎,在 X 線檢查無異常的情況下可選擇骨掃描。骨掃描對 成骨性病變,例如骨樣骨瘤和骨母細胞瘤的診斷有幫助。應當注意,骨血管瘤在骨掃描時病 椎可無核素濃聚現象;大多數脊柱骨轉移時骨掃描顯示核素濃聚;骨掃描陽性的病變提示腫 瘤在生物學行為上很活躍或具有侵襲性;骨軟骨瘤的骨掃描陽性且臨床上有疼痛時,應注意 有無惡變之可能。

  3 、 CT 與 MRI : CT 對骨結構分辨能力強, MRI 對軟組織有良好的分辨能力,在 X 線或骨掃描 確定部位後, CT 應作為判斷病變範圍的首選方法,除了 CT 的軸位斷面觀察骨結構外,其矢狀 位和冠狀位重建更利於確定病變的解剖位置與範圍。此外,可用 MRI 觀察腫瘤有無穿破骨皮 質以及侵犯軟組織的範圍,對神經結構有無影響。由於 MRI 也屬較敏感的檢查手段,常發現 骨樣骨瘤、骨母細胞瘤、嗜酸性肉芽腫等,在 MRI 影象上顯示的病變範圍比 CT 顯示的要大, 呈現 T2 相高訊號,可能是因為病灶周圍的軟組織有炎症反應。我們觀察過 2 例,需時 1 ~ 2 年 ,這種高訊號反應才逐漸消失。

  4 、椎體病變活檢:除了少數典型病變外,多數脊柱腫瘤僅靠影像學、骨掃描仍不能明 確診斷,為了制定治療方案,術前能達到定性診斷是必要的,其最直接的方法是 CT 引導下活 檢。

  5 、化驗檢查:作為治療常規有必要進行常規化驗,但是,所有的化驗檢查對診斷脊柱 腫瘤,尤其是脊柱良性腫瘤無直接幫助。

  (二)惡性脊柱腫瘤:

  1 、 X 線:

  ( 1 ) 需清晰的 X 線片。位於椎體前方的病變更多見惡性腫瘤,生長在椎體上的良性腫 瘤常見的有血管瘤、嗜酸性肉芽腫、動脈瘤樣骨囊腫;生長在椎體上的惡性腫瘤有脊索瘤、 淋巴瘤、骨肉瘤等。位於椎體後方結構的腫瘤有骨軟骨瘤、骨樣骨瘤、骨母細胞瘤以及軟骨 肉瘤等。

  ( 2 ) 需觀察椎體內的溶骨、成骨、鈣化,椎間盤有無受累,此為重要的鑑別診斷線索 。浸潤性破壞是多數惡性腫瘤的生長方式,破壞的椎體內病灶無硬化邊緣。在病變早期和生 長較緩慢的腫瘤可使椎體骨質呈扇形或膨脹性改變,如果病灶周圍無硬化或硬化邊緣很薄、 不完整,也提示腫瘤的侵襲性。

  2 、骨掃描:凡是骨形成部位就有核素濃聚,成骨性腫瘤、骨癒合過程以及骨感染均有 核素濃聚現象,所以骨掃描不能區別腫瘤與非腫瘤,不能區別腫瘤的良、惡性質。當出現多 處核素濃聚時,應考慮脊柱轉移瘤。脊柱的骨髓瘤,一般認為病變中無成骨過程,故骨掃描 時病灶顯示為冷區,脊索瘤也偶有此現象。因為骨掃描很敏感,在 X 線出現異常之前就可檢 出病灶,且可全身骨掃描,故可作為一種診斷的重要手段。

  3 、 CT 與 MRI : CT 對了解骨破壞範圍、邊界、病理骨折、腫瘤內的成骨與鈣化等可提供信 息,在瞭解骨結構的病理變化方面優於 MRI 。 MRI 對顯示腫瘤內的軟性成分及周圍軟組織的受 累更為優越,可清楚顯示脊髓和神經根以及腫瘤的侵犯範圍。 MRI 還有助於區別腫瘤、感染 和骨折:脊柱骨髓炎時椎體 T2 加權像為高訊號,可顯示椎體軟骨終板、椎間盤、相鄰椎體的 受累, T1 加權像椎體、椎間盤低訊號;骨肉瘤時椎體 T2 像增強, T1 像弱強,椎間盤低訊號; 骨質疏鬆時的壓縮骨折時仍保持骨的訊號強度,如果新鮮的骨折造成出血、血腫,則從 MRI 檢查也難以與腫瘤鑑別。 MRI 與 CT 聯合起來,對確定腫瘤範圍,指導治療方案、確定手術入 路等很有價值。

  4 、活檢:(同“良性脊柱腫瘤”)

  5 、化驗檢查:為完善檢查,瞭解患者全身情況,常規的檢查是必要的。對診斷有較直 接指導意義的有鹼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尿本-周氏蛋白等,在必要情況下還應骨髓穿刺 檢查等。

  (三)脊柱轉移瘤:

  1 、 X 線:脊柱轉移瘤常見 X 線徵象是脊柱正位片上椎弓根消失,稱為貓頭鷹眨眼徵( Owl wink )。一般認為,椎體破壞超過 30 %~ 50 %才能在 X 線片上發現骨破壞。多個椎體溶骨性 改變時,需考慮骨轉移瘤。脊柱轉移瘤中 71 %為溶骨性改變, 8 %為成骨性改變, 21 %為混 合性。椎體塌陷有可能是轉移所致,據研究在已確診惡性腫瘤患者中,發現 22 %的椎體塌陷 不是腫瘤引起,故需仔細鑑別。

  2 、骨掃描:因為骨掃描反映的是成骨細胞的活性,而不是腫瘤細胞的增殖,所以,只 有腫瘤導致的骨破壞有類似骨折的修復反應時,才有核素的聚集。在侵襲性強的轉移性腫瘤 ,如腎癌、肺癌、多發性骨髓瘤、白血病、淋巴瘤、尤文氏肉瘤等,宿主的抵抗反應不及腫 瘤的侵襲能力,不能產生反應性新骨,則骨掃描也可為陰性。由於骨掃描可檢查全身骨骼, 敏感性強,並在 X 線發現病灶前 2 ~ 18 個月就可檢出,故對轉移性腫瘤的診斷是很有價值的。

  3 、CT 與 MRI 的應用價值同前述。 CT 因為不能顯示整段脊柱,因此,對無症狀患者用 CT 檢 查,有可能漏診,據研究漏診者佔 20 %~ 24 %,這應引起重視。 MRI 為脊柱轉移瘤的診斷提 供較完整資訊,當椎體轉移時, T1 加權像低訊號, T2 加權像訊號增強。 MRI 能發現> 3mm 的病 灶。如果用釓強化 MRI 檢查可更好地顯示轉移病灶,另外,這種強化 MRI 還可用來評價脊柱轉 移瘤地放療、化療效果,治療有效者 70 %未示強化現象,據此可知強化 MRI 所見與治療的效 果較為一致。 MRI 與脊髓造影相比,其優越之處是可更全面地顯示軟組織界限及椎旁腫塊, 可區別脊髓受壓的部位,而脊髓造影在脊髓完全梗阻或兩處以上病變時則顯示不清。

  4 、脊柱活檢:當脊柱病變在影像學上表現不典型,且臨床病史及體檢也不能提供更多 可資鑑別的資訊時,有必要進行脊柱活檢。用 X 線或 CT 引導下脊柱活檢,國內、外已有成功 經驗,診斷轉移性腫瘤的成功率約 95 %,活檢術中或術後出血等併發症為 0.7% , Murphy 等復 習文獻中 9500 次骨活檢,併發症為 0.2% , 2 例死亡, 4 例有神經功能障礙。

  5 、實驗室檢查:除了常規化驗檢查評價患者營養狀態、免疫狀態等全身狀況外,比較 有意義的是注意惡性腫瘤骨轉移時的高鈣血癥;成骨性骨轉移時的鹼性磷酸酶升高,骨髓瘤 時鹼性磷酸酶很少升高;前列腺癌時血清酸性磷酸酶可作為一個指標,但更敏感的是前列腺 特異抗原。其他一些腫瘤標誌物如癌胚抗原等,雖不特異,但也有一定幫助。

  良、惡性脊柱腫瘤的鑑別診斷

  (一)鑑別診斷的要求是區分以下三個方面:

  1 、是否為脊柱腫瘤。即將腫瘤與脊柱的炎症性疾患如結核、骨的非特異性炎症、脊柱 的寄生蟲病、累及脊柱的代謝性骨病等區別開來。

  2 、是良性腫瘤,還是惡性腫瘤?

  3 、如果是惡性腫瘤,則應區分是原發的,還是轉移的。

  (二)良、惡性脊柱腫瘤鑑別診斷要點如下:

  脊柱腫瘤的外科分期

  脊柱腫瘤的外科治療要求很高,例如,需要充分顯露,廣泛切除與減壓,重建脊柱的穩 定等,每一步均有具體問題要研究。在脊柱腫瘤外科治療方面,近年來有很大進步,簡言之 ,就是在 Enneking 肌肉骨骼腫瘤分期指導下,用 WBB 脊柱腫瘤分期指導外科治療。

  Enneking 提出的外科分期系統,對骨與軟組織腫瘤的治療很有指導價值,這個系統有 3 個基本要求:分級( G )、部位( T )和轉移( M )。它主要按組織學標準,加上臨床和 X 線表 現。低度惡性為 G1 ,高度惡性為 G2 ;手術部位( T )分為間室內( A )和間室外( B )。若腫 瘤有天然屏障,如骨、筋膜、滑膜、骨外膜或軟骨,則為間室內。間室外腫瘤可以是原發性 (起於間室外)或繼發性(原為間室內腫瘤,通過天然屏障而延伸,或因手術、活檢而穿過 另一間室)。若區域淋巴結或遠處轉移,則屬Ⅲ期。總之, Enneking 系統認為病損可能屬於 Ⅰ期或Ⅱ期,取決於其級別, A 與 B 則取決於其部位,Ⅲ期屬轉移。後來對良性腫瘤也進行分 期,認為有一定臨床意義。良性病損的分期系統:

  1 期為良性遲發性( S1 );

  2 期為活躍性( S2 );

  3 期為侵襲性,並有潛在惡性( S3 )。 Enneking 的骨與軟組織腫瘤外科分期,對指導 肢體腫瘤的治療決策,評價治療效果,判斷預後等很有意義,並且已被臨床實踐證實。

  由於脊柱的解剖關係很複雜,脊柱腫瘤外科治療中,實施 Enneking 外科分期原則有一定 困難。例如,在 Enneking 分期中有邊緣切除、廣泛切除、根治切除的概念,這些概念用於肢 體腫瘤則易於理解易於實現,而用在脊柱腫瘤外科治療中則不易把握,況且既往的臨床實踐 中經常遇到對某些脊柱腫瘤實施了刮除,甚至認為刮除手術是不可避免的,這就完全背離了 Enneking 的分期原則。

  1991 年, Weinstein 首先提出了一種原發性脊柱腫瘤的分期方法,隨後又不斷完善,目 前以 Weinstein-Boriani-Biagini 3 位作者命名的 WBB 脊柱原發腫瘤分期系統已經常在文獻中 出現,為敘述方便,本文稱其為 WBB 分期,簡述如下。

  1 、WBB 分期的指導思想

  WBB 是建立在腫瘤診斷基本明確,以及腫瘤的 Enneking 分期已確立的基礎上。

  WBB 分期方法:按照 X 線片、 CT 、 MRI 影像,把椎體水平斷面分為 12 個放射狀的區域( Sec tor ),依椎管中心為圓點,由左後側起始,依次分為 1 至 12 區;同時在水平斷面上由外層向 內層分為 A , B , C , D , E 5 層, A 層為骨外軟組織, B 層為骨淺層, C 層為骨深層, D 層為硬膜 外層, E 層為硬膜內層;另外,在脊柱縱軸上計數被累及椎體的數目。據此,確定腫瘤的空 間位置和範圍,以及受累節段的毗鄰關係,根據腫瘤的空間位置和範圍,制定手術方案。

  2 、術語的解釋

  ( 1 ) 刮除( Curettage ):指腫瘤被逐片刮除,為病損內手術( intralesional )。

  ( 2 ) 整塊切除( en bloc ):指腫瘤與其周圍連帶的健康組織整塊地被切除。整塊切 除並不一定是將腫瘤完全切除,所以,應根據大體標本和病理學檢查作如下界定:

  1 )如果 在瘤內完成的手術,則仍視作病損內手術;

  2 )如果沿假囊( pseudocapsule ,指腫瘤周圍組 織的反應層)切除,稱為邊界切除( marginal );

  3 )如果腫瘤連同周圍薄層健康組織一併 切除則為廣泛切除( wide )。

  ( 3 ) 徹底切除( radical resection ):指整塊切除腫瘤與腫瘤發生所在間室( compa rtment )。這對肢體腫瘤易於實施,如截肢等。但是,脊柱腫瘤則不易實現,因為椎管內的 脊髓是不能切除的,所以真正意義上的徹底切除在脊柱腫瘤的治療中是不易實現的。

  ( 4 ) 減輕症狀( palliation )的手術:是指椎管減壓,病理骨折穩定等操作,實施這 種手術時,腫瘤切除與否不是主要目的,旨在減輕痛苦。

  ( 5 ) 全椎切除( vertebrectomy , spondylectomy ,指切除一個椎體的所有部分)和椎 體切除( corporectomy, somectomy ,指切除椎體),屬於切除技術的解剖學概念,是切除 的量的描述。至於是否將腫瘤切除乾淨,則應注意給予明確解釋和限定。使用這些術語時, 應按大體標本和病理觀察作界定,如病損內、邊界切除、廣泛切除等。否則,也難以判定其 脊柱腫瘤外科治療學意義。

  3 、脊柱原發腫瘤外科治療的手術選擇

  椎體切除這一外科技術在 1968 年就由 Lievre 報道,直到 1989 年 Stener 報道了整塊切除技 術切除脊柱腫瘤。以後 Roy-Camille 等也報道了整塊切除技術,經後路途徑切除位於胸椎體 的腫瘤,以及前後聯合入路切除腰椎腫瘤。 Tomita 等報道用特殊的鋸切除胸、腰椎腫瘤的經 驗。 WBB 外科分期方法則使脊椎腫瘤的治療上了一個新臺階,指導臨床醫師根據腫瘤膨脹或 侵犯的邊界來施行整塊切除,並且提出了 3 種 en bloc 切除的方法:

  ( 1 ) 椎體整塊切除( En bloc excision of the vertebral bocly ):當腫瘤位於椎 體的 4 ~ 8 區或 5 ~ 9 區,且有合適的邊緣( margins ),至少一側椎根無腫瘤侵犯,則可用前 路途徑去顯露椎體腫瘤並切除,並可留下椎體周圍的一薄層正常組織。為了達到整塊切除, 必要時可採用兩個手術入路( double approach )。

  ( 2 ) 椎體矢狀切除( sagittal resection ):當腫瘤位於 3 ~ 5 區或 8 ~ 10 區,即腫瘤 侵犯了椎根、橫突、部分肋骨、部分椎體、部分後弓時,則用兩個入路作整塊切除。手術分 兩步完成,第一步可依照椎體切除經前路顯露,切除椎體病變,第二步用合適切口切除椎根 、橫突等處的病變。

  ( 3 ) 後弓切除( resection of the posterior arch ):當腫瘤位於 10 ~ 3 區時,可用 脊柱後方途徑( posterior approach ),作廣泛的椎板切除,兩側暴露必須達到椎根,並在 病變所在部位向頭側和尾側顯露硬膜。

  據 WBB 分期倡議者的報道,用本方法治療脊柱腫瘤 29 例,其中 21 例的外科切除達到了合 理的腫瘤邊緣,術後隨訪 6 ~ 134 個月,未復發。該作者認為, WBB 分期基本能反映腫瘤分級 、外科技術以及腫瘤治療結果之間的關係。應當說 WBB 分期方法是迄今為止較為完善的一種 指導脊柱腫瘤外科治療的分類方法。

  總之,脊柱腫瘤的合理外科治療,必須考慮三方面的問題,即診斷、腫瘤邊緣的確定與 分期、嚴密的手術方案。解決這三方面的問題,至少需要兩個系統,第一個系統就是對腫瘤 的病理生物學行為和臨床過程的侵襲性作出分期(以 Enneking 分期作指導);第二個系統就 是對腫瘤的邊緣作出界定,確立腫瘤的空間範圍與毗鄰關係,按 WBB 分期作腫瘤的外科切除 。當然,腫瘤治療還包括化療、放療等,此不贅述。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