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康復中心 主管技師 張廷峰
目前西方的主要治療方法

自從20世紀30年代以來,歐美日等大批學者對腦癱的康復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各自創立了獨特的康復治療體系。這些方法各具特色,且有各自的適用範圍,所以可相互協調、補充,根據病情選擇應用。Vojta治療法在德國、日本等地推廣應用,對治療早期腦癱患兒收效較大。60年代後,Peto創立的引導療法在不少國家應用,療效顯著。本節簡要介紹以下各類學派的理論基礎和基本康復技巧。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康復中心張廷峰
一、坦樸菲(Temple―Fay)治療法
Temple―Fay是美國神經外科博士。他將人類的運動發育過程比喻為4個不同的階段:最初為爬蟲佯蠕動;兩棲類動物樣的甸甸爬行運動;哺乳類動物樣的四肢爬行運動;最後為站立和行走的高階運動。當大腦皮層受損傷,失去皮層控制,表現為由低階中樞控制和釋放的嬰兒原始反射運動。
TemPle―Fay利用這種原始反射運動模式,設計了一套治療法,使被動運動逐漸轉為主動運動,解除小兒痙攣狀態,並逐漸由第l、2階段向第3、4階段發展。
二、鮑巴斯(Bobath)治療法
Bobath夫婦分別是英國的神經病學博士和著名的物理治療師。他們從50年代起對腦癱患兒進行了長期、仔細的研究,提出腦癱患兒的運動障礙主要是腦受損後原始反射持續存在和肌張力改變,造成異常姿勢和原始運動模式主導其整體運動,妨礙了正常的隨意運動。同時.異常運動模式所產生的感覺又強化了異常活動。此外,正常的姿勢反射發育延遲或不完善,致使運動發育遲滯。恰當的刺激,可抑制異常姿勢反射和運動模式,利用正常的自發性姿勢反射、平衡反應等調節肌張力,使患兒體驗正常的姿勢和運動感覺,從而改善對異常運動的控制能力,誘發正確的動作。Bobath技術是最早用於腦癱和其他神經癱瘓康復的技術。他提出按嬰幼兒運動發育規律進行訓練,使患兒逐步學會抬頭―翻身―坐―爬―***―站―走。Bobath治療方法的基本手法如下:
(一)抑制性手法 對異常的痙攣姿勢和運動模式採用反射性抑制手法,抑制異常姿勢和肌張力,常用以阻斷痙攣。
(二)促通性手法即促使患兒正常的姿勢和運動模式,阻斷異常訊號的傳入和強化正常訊號的傳入,以使思兒動作趨於正常化。通過控制患兒頭、肩帶、骨盆、四肢等關鍵部位達到上述抑制和促通的目的,見表9―1。 
(三)感覺刺激法 對肌張力低下伴共濟失調或手足徐動型患兒,採用加壓或抗阻負重法,提高患兒肌張力,抑制不自主動作:對肌張力低下的患兒還可採用叩擊法,對患兒深部和體表感覺器用力打刺激,提高其肌張力。
Bobath對腦癱發病機理的論述和所刨導的訓練方法已在歐美等許多國家廣泛應用,取得了較高療效,並獲許多學者的高度評價。
三、伏易特(vojts)治療法
Vojta是德國的小兒神經病學博士,他在60年代創立了一套Vojta姿勢反射檢查法(詳見診斷節)和一套獨特的腦癱運動康復療法,稱為Vojta誘導療法。該治療法基本要點是通過治療師用手指按壓腦癱患兒身體某特定部位(稱為誘發點),可使患兒產生反射性翻身和匍匐爬行兩種基本動作模式,他將這種甸甸爬行稱為人體所有協調運動的先導。經對患兒誘發點的反覆刺激,使之不斷出現反射性運動模式.最終這種反射運動就會轉變成主動運動。所有的反射性誘導手法每天操作4次,每次10一15分鐘,可指導家長在家庭中進行操作。
四、配託(Peto)治療法
Peto教授是匈亞利神經心理學家,他在60年代後創立了引導式教育法,主張由專人(一對一)負責,對腦癱患兒進行全面的康復訓練,包括運動、感覺、智慧、語言等。這樣可增加訓練師對腦癱患兒的學習進度,能力和困難等方面全面瞭解,也避免了由多個治療師按各自的方法訓練思兒而造成其心理上的混亂。以後,Peto的繼承者對訓練的環境加以改造,便於患兒完成運動訓練和日常生活活動訓練,並將一對一的訓練方法改為集體引導法,把情況相似的患兒分小組進行訓練,這樣效果更好。Peto治療法的主要特點是:
(一)採用引導式的系統教育方式.將運動等治療與語言訓練結合成一體,強調以教育的方式達到治療目的。
(二)採用與遊戲和日常生活活動訓練相結合,激發患兒主動參與訓練。
(三)在集體教育的基礎上分成幾個小組進行訓練,從而誘發患兒彼此間的相互影響。引導式教育法對3歲以上腦癱患兒及手足徐動型患兒的康復療效在某些方面優於Bobath治療法。Peto療法歸屬於神經心理學的方法。
五、杜蒙――代立卡託(Domam―DeIecato)治療法
這套治療法是物理治療師G1en Domam和教育心理學家CarlH Delccato合作,於70年代在美國共同創立的。他們主張對腦癱患兒進行全面康復和採取強化訓練。每人每天平均訓練7小時,重症患兒每天需14小時,每一單元訓練時間為30分鐘。 ‘
六、菲爾斯(Phelps)治療法
Phelps是美國的骨科醫師,他創導的方法主要特點有3方面:
(一)選擇某些肌群進行重點訓練。
(二)應用矯形器矯正變形的部位。
(三)針對腦癱患兒的不同情況,設計15種治療方法。包括:被動運動;半助式運動;主動運動;抗阻運動;條件反射運動;鬆弛運動;鬆弛後活動控制;交替活動;按摩;協調性活動;平衡活動;四肢運動;日常生活活動;綜合性活動和休息。
七、上田法
上田正是日本愛知縣立身心障礙兒童療育中心第二青島學園園長,小兒整形外科醫生,在1988年創立廠一種治療小兒腦性癱瘓的新手法一上田法。1988年7月首次在仙台的第13回日本運動療法學會上發表。1991年召開第一回日本上田法治療研究會學術會議。本法是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產生的療法,對Bobath法,Vojta加法提出質疑,其觀點相異、本法對重度腦性癱瘓緩解攣縮,效果特別明顯。由於該方法簡便,所以適合家庭和社群中應用,其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
以上康復技術各有特色。Vojta療法在日本和我國佳木斯腦癱療育中心首先推廣應用,治療了不少腦癱患兒。隨後國內廣泛採用了Bobath技術和本體促進技術。近年Peto療法也在國內流傳。上述許多治療學派利用各種方式刺激運動通路上的某些靶運動神經元,使其興奮性提高,產生正確的運動輸出,促進肌肉收縮和提高肌張力,這種興奮過程稱為“促通技術”。另外,某些運動神經元興奮性降低的過程,稱為抑制技術,可緩解肌痙攣。除上述各種治療方法外,還有許多促通技術。以上各種技術在世界各國的應用有側重,為了取長補短,互相補充,目前世界各國將各種促通技術綜合應用於腦癱的康復治療中。因此,治療技術的命名方面也傾向於統稱為促通技術。在我國某些地區如北京、浙江、山西、遼寧、上海等地首創以中醫、鍼灸、經絡療法治療腦癱患兒,並取得了可喜的效果。本著洋為中用,古為今用,創立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行之有效的腦癱康復療法是我們今後的主要任務之一。對腦癱患兒康復的最終目的是儘量使其能達到日常生活活動自立的能力和儘早迴歸社會。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