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口腔科 主任醫師 林立群

  口腔種植治療的長期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受植骨床的質與量,上頜後牙缺牙後經常由於各種原因導致該區的骨量不足,限制了牙種植的進行, 上頜竇底提升術增加上頜後牙區骨高度,為種植創造了條件。最早設計並描述的上頜竇提升骨移植術,與當今的不完全相同, 自1987年以來 由於新技術、新器械與新材料層出不窮,更多學者對其進行了改良的方法,如Summers提出的骨鑿技術(osteotome technique)使上頜竇底提升趨於微創化。特別是超聲骨刀的使用,讓上頜竇底提升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併發症更少。

  臨床上上頜後牙區骨高度往往分為四種情況

  1、可用高度為8-12mm,無需進行上頜竇底提升,常規植入種植體,

  2、可用骨高度6-8mm,骨質較好,上頜竇底無不規則形態,可利用骨鑿技術輕度抬高竇底,同期植入種植體,

  3、可用高度為4-6mm,行上頜竇底提升術,如剩餘牙槽骨密度尚好,可考慮同期植入種植體。

  4、可用骨高度小於4mm,行上頜竇底提升術6個月後再進行種植手術。結合作者本人的臨床病例現總結如下;

  一、選擇上頜竇底衝頂術還是上頜竇側壁開窗提升術?

  上頜竇底衝頂術,俗稱上頜竇底內提升,當上頜骨後部可用骨高度6-8mm,骨質較好,上頜竇底無不規則形態,可利用骨鑿技術輕度抬高竇底2-3mm,可以選擇長度為10mm的種植體同期植入,臨床上通常還能遇到一些骨高度6-8mm,但是上頜竇底有間隔,勉強進行內提升容易導致粘膜破裂。或者粘膜有增生,上頜竇有慢性炎症,需要手術前整體評估,綜合考慮,不可勉強盲視下進行該術式。如頜間距離正常,患者咬合力偏輕也可以採用短種植體植入,避免內提升術本身技術的敏感性。如上頜竇底內提升術進行骨移植時,一些學者建議採用骨膠原,因為骨膠原內大量豐富的膠原成分,有利於新骨形成。另外一些學者建議如提升2-3mm骨高度,可以不採取任何骨移植方法。上頜竇底腔隙同樣會形成新骨。還可以減少手術後上頜竇感染的機率。進行上頜竇底內提升術建議骨高度提升不要超過4mm,否則穿孔風險很大。在對上頜竇內提升術無把握的情況下可以選擇上頜竇側壁開窗提升術。

  上頜竇側壁開窗提升術也叫上頜竇底外提升,手術在直視下進行,醫生可以根據上頜竇粘膜顏色、彈性來判斷其狀態,根據需要來決定提升的高度,考慮上頜竇大小與形態差別很大,從牙槽嵴到上頜竇底的骨的厚薄不等,可以從蛋殼至幾毫米,因此上頜竇底外提升技術要全面考慮包括切口設計,開窗位置和大小以及是否同期植入種植體等方面去衡量。

  二、關於上頜竇側壁開窗的思考

  上頜竇的成形術剛發明時,所開的上頜竇的骨窗通常是一個線角銳利的長方形,這種設計中尖銳的角以及用鑽在骨上打孔的動作容易撕裂上頜竇粘膜。另外一個難點就是骨窗的骨折難以避免,因此,上頜竇窗的設計不斷被修改,一種半圓形骨窗上方為鉸軸的方法還是不能讓人滿意。1993年,一種用圓形或者橢圓形骨窩不帶鉸軸的方法出現了。通常,這種設計的骨島還與下方的粘骨膜或者上頜竇粘膜粘連,將骨島與粘膜剝離後向上向內翻轉,有時,骨島被剝離下,磨成顆粒,作為移植材料的一部分。所以目前成熟的方法基本都是開成橢圓形,有些學者習慣將骨島與粘膜向上向內翻轉,另外還有些學者習慣將骨島剝離後磨成顆粒作為骨移植材料。還有一部分學者傾向於將剝離後的骨島原位移植,覆蓋在骨窗表面。 但是這種方法必須將骨島牢固固定,否則骨島片一旦移動容易引起感染。結合術者體會對於單顆後牙缺失者習慣開窗成圓形。開窗儘量小。避免開窗過大,影響鄰牙。但是開窗過小必然會視野受到限制,剝離上頜竇底粘膜以及顎側部分時需要盲視下操作。因此選擇合適的專用的剝離子是關鍵,配合術者的手感上頜竇底粘膜不容易破裂。如果沒有100%的把握剝離上頜竇底粘膜時候可以將開窗擴大後直視下剝離。小開窗的另外一個優點就是術後反應輕。減少患者術後水腫和疼痛。

  對於多顆後牙缺失患者進行上頜竇底外提升術時候可以選擇橢圓形開窗或者長方形開窗,開窗的位置高低可以參考CT顯示的牙槽嵴高度,避免開窗過低和過高,一般在牙槽骨上方2-3mm適合。如果遇到上頜竇底有骨間隔時,恰好在要開窗的中間位置,最好選擇開兩個小窗。間隔骨壁起到容納移植材料的作用。如果頰側骨壁過厚,開窗比較大,容易導致上頜竇粘膜撕裂,同樣可以分別開窗,剝離粘膜後繼續進行開窗,充分保證了上頜竇粘膜的完整。特別是超聲骨刀在上頜竇底提升中的應用有效地降低粘膜穿孔的發生率。超聲骨刀在超聲頻率下震動,震動幅度在水平向60-200μm,垂直向為20-360μm。可選擇性地切割礦化組織而對軟組織無切割能力。

  三、上頜竇側壁開窗提升術中骨移植材料的選擇和應用。

  在提升時選擇骨移植材料種類很多,有學者建議使用人工材料不可吸收性多孔羥基磷灰石(HA)與脫礦的凍幹皮髓質自體骨顆粒混合,自體骨與人工材料以1:1混合。

  由於所有的自體骨與異體骨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吸收, 可以在移植骨中加入不可吸收的HA在某種程度上彌補骨的吸收, 由於它的不可吸收, 很穩定,可以增加移植骨的體積,可以作為增容劑,HA就像混凝土中的鋼筋一樣,起到支撐穩定的作用,HA多孔的特性有利於骨在表面生長,它還具有X線阻射的性質,利於隨後的X線檢查。

  當可用高度為4-6mm,行上頜竇底提升術,如剩餘牙槽骨密度尚好,可考慮同期植入種植體。如果選擇同期植入種植體, 備洞中需特別注意先鋒鑽和擴孔鑽的深度,勿碰到上頜竇底粘膜,否則容易穿孔。可以選擇明膠海綿植入腔隙中阻擋,最可靠的方法是利用剝離子深入上頜竇底,當先鋒鑽或者擴孔鑽穿透牙槽骨可以明顯感覺到鑽頭位置,從而避免了鑽頭碰到上頜竇粘膜而導致穿孔。而選擇植入種植體時需要先植入部分骨人工材料或者自體骨並儘量考顎側植入,再植入種植體,最後在頰側繼續植入人工骨材料。這樣的植入方式能夠避免先植入種植體導致潛在腔隙無法植入人工骨材料。同樣避免了先植入骨移植材料再植入種植體導致上頜竇粘膜破裂的風險。

  四、關於上頜竇底提升術的手術併發症

  上頜竇底提升術後的反應較重,主張術前半小時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手術後48小時要常規靜脈應用抗生素,必要時可延長至72小時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如有區域性疼痛,可口服或者靜脈使用止痛藥。如術中上頜竇粘膜破損需要用滴鼻淨滴鼻。

  上頜竇粘膜穿孔主要發生在手術中,由於操作不當或者上頜竇粘膜菲薄、上頜竇粘膜炎症等原因導致的粘膜彈性降低及粘連導致穿孔。吸菸會造成上頜竇粘膜脆性增加,也增加了上頜竇粘膜穿孔的風險。剝離上頜竇粘膜不慎造成較小的粘膜破口,可以採用生物膜覆蓋繼續剝離,如果穿孔較大,檢查上頜竇內部有無炎症,有炎症者建議停止手術,避免術後移植物感染失敗。

  上頜竇提升術後感染,容易導致提升失敗。手術中發生上頜竇粘膜穿孔會增加感染的機會。手術適應症選擇不當也是其原因之一。需要進行上頜竇底提升患者有一部分上頜竇內有粘液囊腫或者慢性上頜竇炎症和粘膜增厚等情況。如果上頜竇內粘液囊腫未摘除而進行上頜竇底提升會增加感染的風險,林野教授建議先摘除囊腫三個月後再進行上頜竇底外提升手術。作者建議遇到需上頜竇底提升患者務必手術前完善檢查,包括全身情況和區域性檢查,一定要拍CBCT排除上頜竇異常等情況。 因為全景片往往因細節不清楚容易忽視上頜竇粘液囊腫以及粘膜異常等情況。在CBCT的參考下根據上頜竇底粘膜的厚度選擇提升高度,填塞過高容易造成上頜竇裂孔堵塞。從而繼發感染。

  上頜竇底提升技術發展到今天已經十分成熟,特別是新裝置和移植材料的革新,其提升後遠期效果良好。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