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血液科 主治醫師 劉現輝

  中醫學認為,血主要是由營氣和津液組成,營氣和津液,都來自於所攝入的飲食,經脾胃消化吸收生成水谷精,故此說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靈樞・邪客》在論述營氣化生血液的功能時說:“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精藏於腎,血藏於肝,腎中精氣充盈,則肝有所養,學有所充;肝的藏血量充盛,則腎有所藏,精有所滋。血液執行有賴於氣的推動和固攝作用,血液執行有賴於心臟搏動,《素問・痿論》雲:“心主身之血脈”,《醫學入門》說:“人心動,則血行諸經”。《難經・二十二難》說:“氣主煦之,血主濡之”概括了氣與血功能之間的差別,但又有“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的密切關係,氣能生血、攝血、行血,血能母氣。

  1、血與五臟的關係:明代張景嶽的《景嶽全書》雲:“血者水谷之精也,源源而來,而實生化於脾,總統於心,藏受於肝,宣佈於肺,施洩於腎而灌溉一身”。說明血與五臟關係密切。

  血與脾胃的關係:《靈樞・決氣》中雲:“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指出血液為紅色的液體,它的生成主要在中焦脾胃的生化功能,其造血原料主要來源於飲食中的精微物質,精氣上奉於心,變化而赤,形成血液。並認識到中焦脾胃在血液形成中的重要性,如果脾胃功能失調,可以影響血液的生成。脾胃為後天之本,人“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可見脾胃的重要性。

  血與腎的關係:《靈樞・經脈》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幹,脈為營,……血氣乃行”,血為營養全身的物質,迴圈運行於脈絡之中,以奉養全身,血氣之成始於精,《靈樞・本神》雲:“腎藏精”,《素問・五執行大論》中又說:“腎生骨髓”。《素問・宣明正氣》載:“腎主骨”,《素問・生氣通天論》又載:“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反映精髓化生血液的造血作用主要取決於腎的功能狀態。

  血與心的關係:血液執行歸之於心脈,《素問・六節藏象論》載:“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靈樞・本藏》載:“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素問・調經論》載:“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經隧指的就是血液賴以執行的隧道,即血脈。表明血液的運輸功能與心血管功能相聯絡。心血充盛與否關係到人的健康狀況,如“心主血脈,其華在面”,心血充足時面色紅潤光澤,心血不足時面色蒼白無華。

  血與肝的關係:肝在祖國醫學中既是一個藏血臟器,又是一個生血臟器,《素問・六節藏象論》說:“肝者,……以生氣血。”,《靈樞・本神》篇載:“肝藏血”。關於全身各器官組織功能的供血、血液分佈及調節與肝的關係,《素問・五藏生成篇》講到:“故人臥血歸於肝。”王冰註釋說:“肝藏血,心行之,人動則血歸於諸經,人靜則歸於肝臟。”說明肝有儲藏血液的功能,對全身血量和血液的分佈起到調節的作用。靜止時部分血液儲存於肝,活動時肝內的血液被動員出來,運送到全身,供給各器官組織。肝的藏血功能發生障礙,既會影響血量的調節,還會發生出血。,所以人體各部分的生理活動,皆與肝有密切關係,故謂:“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張氏醫通》則雲:“氣不耗,歸精於腎而為精,精不洩,歸精於肝而化清血。”在現代醫學中,肝臟是人體內最大的藏血器官,而肝臟的造血活動則見於胚胎的2~5個月。

  血與肺的關係:中醫學認為肺主一身之氣,朝百脈、主治節,全身的血液,都經過經脈而聚會於肺,通過肺的呼吸,進行氣體的交換,然後再輸布到全身。《靈樞・營衛生會篇》雲:“中焦亦並胃中……泌糟粕,蒸精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強調了肺在化生血液中重要作用。《醫易一理》說:“心臟舒出紫血之濁氣,縮入赤血之清氣。赤血即受肺吸人清氣生氣,由心執行血脈管,滋養周身之精也。紫血即受臟腑經絡濁氣,毒氣改變之血,由回血管復執行肺內,待撥出濁氣,得吸人之清氣,則紫血復變為赤血,仍流佈周身之內。以養生命。”在這裡,肺主呼吸之氣,吐故納新,司清濁交換,“紫血”緣肺得以源源不斷地化為“赤血”,與現代醫理相合。

  2、血與氣的關係:《素問・熱論》有:“營衛不行,五臟不通。”足見營血與衛氣之重要。氣與血關係密切,氣屬陽,血屬陰,“陰為陽之基,陽為陰之統”,“陽生則陰長”。可見血液的生成有賴於氣,氣可促進造血。明代龔廷賢的《壽世保元・血氣論》說:“氣者血之帥也,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氣溫則血滑,氣寒則血凝,氣有一息之不運,則血有一息之不行”。氣血是人體正氣的重要組成部分,“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可見氣血的盛衰,關係到抵抗力的強弱。總之,血液和機體的功能、健康、抵抗力、壽命都有密切的關。

  3、血的功能:在幾千年以前,祖國醫學就對血液的功能有了深入的認識,《素問・脈要精微論》雲:“脈者,血之府也。”,認識到充盈血脈的功能;隨逐步發展,認識到血液可以迴圈濡潤,營養全身,《玉機微義》中雲:“髒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氣,出入升降濡潤宣通,靡不由此。”,說明血液可以維持人體臟腑、形體、九竅等組織、器官的生命活動。《景嶽全書》說:“凡形質所在,無非血之用也,是以人有此形,惟賴此血,故血衰則形萎,血敗則形壞。而百骸表裡之屬,凡血虧之處,則必隨所在,而各生其偏廢之病。”,說明血液有御邪作用,通過濡養作用來實現。如《醫宗必讀・醫論圖說・古今元氣不同論》雲:“氣血者,人之所賴以生者也,氣血充盈則百邪外御,病安從來?氣血虛損,則諸邪輻輳,百病叢集。”,《請病源候論・虛勞病諸侯・風虛勞候》也說:“血氣虛弱,其膚腠虛疏,風邪易侵,或遊易面板,或沉滯臟腑,隨其所感,而眾病生焉。”也提出氣血有防禦外邪功能。至於血液運輸功能與精神思維活動、外在環境的關係,《靈樞・本藏》篇載:“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是放血和則經脈流行……”,指明瞭內外環境的調節,需要血液調和流暢,血液具有“御精神”、“收魂魄”與“適寒溫的能力”。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