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小兒神經內科 副主任醫師 張曉莉

  腦質外積液(或外部性腦積水)是指在頭顱影像學上表現為蛛網膜下腔增寬,正常1歲以下的嬰兒腦表面蛛網膜下腔可寬達4mm,縱裂池6mm,側裂池10mm,1歲以後逐漸正常。但如果腔隙明顯增寬,則考慮大腦發育不良的可能。關於是否治療的問題:通俗的講,如果圍生期沒有任何異常,且患兒認知、運動發育一切正常,單純輕度腦質外積液,可以不用治療,需要動態隨訪發育;但如果發育異常,不論積液量的多少均需要治療。治療主要是對功能異常的治療(如發育落後、認知障礙等),並不是採取方法讓積液減少或吸收,所以不需要經常複查頭顱CT或MRI。

  預後:多數輕度的外部性腦積水可自行吸收,但有30%-40%患者可能有運動發育遲緩、特殊的運動技能障礙、語言發育落後、學習困難、行為障礙(如多動、注意力難集中、衝動、違拗等),僅少數可能會遺留有癱瘓、癲癇、智力低下等嚴重神經系統後遺症。

  鑑別診斷:需與腦萎縮、腦積水及硬腦膜下積液相鑑別:

  1、腦萎縮患兒頭圍不大或更小些,在頭顱CT或MRI上,呈現整個大腦腦溝普遍加深變寬,有時小腦溝也加深,腦室擴大。既往有疾病病史,如腦炎、腦出血、缺氧等導致的腦萎縮。

  2、硬腦膜下積液多由於腦膜炎和外傷引起,頭顱CT或MRI掃描顯示硬腦膜下積液不伴有基底池擴大及前縱裂增寬,多伴有腦室受壓,其擴大腔內側緣較平滑及左右兩側多不對稱。

  3、腦積水主要表現為腦室擴張,顱內壓力增高明顯,有落日徵眼部表現和腦神經損害等表現。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