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康復科 副主任醫師 左剛

  小兒腦癱,全稱小兒腦性癱瘓,是指出生前到生後1個月內各種原因所致的非進行性腦損傷,臨床主要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

  一、腦癱的表現由於病因及分型的不同而各種各樣,但早期多見:腦癱嬰兒前半期(6個月以內)的早期症狀。

  1、身體發軟及自發運動減少,這是肌張力低下的症狀,在一個月時即可見到,如果持續 4個月以上,則可診斷為重症腦損傷,智力低下或肌肉系統疾病。

  2、身體發硬,這是肌張力亢進的症狀,在一個月時即可見到,如果持續4個月以上,可診斷為腦癱。

  3、反應遲鈍及叫名無反應,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表現,一般認為4個月時反應遲鈍,6 個月時叫名無反應,可診斷為智力低下。

  4、頭圍異常:頭圍是腦的形態發育的客觀指標,腦損傷兒往往有頭圍異常。

  5、哺乳困難,生後不會吸吮,吸吮無力或拒乳,吸吮後疲乏無力,經常出現嗆咳,吐奶現象,嘴不能很好閉合,體重增加不良。

  6、固定姿勢,小兒出生後十分安靜,哭聲微弱或持續哭鬧,往往是由於腦損傷使肌張力異常所致,如角弓反張,蛙位,倒U字形姿勢等,在生後一個月就可見到。

  7、不笑:如果2個月不能微笑,4個月不能大聲笑,可診斷為智力低下。

  8、手握拳:如果4個月還不能張開,或拇指內收,尤其是一側上肢存在,有重要診斷意義。

  9、身體扭轉:3-4個月的嬰兒如有身體扭轉,往往提示錐體外系損傷。

  10、頭不穩定:如4個月俯臥不能抬頭或坐位時頭不能豎直,往往是腦損傷的重要標誌。

  11、斜視:3-4個月的嬰兒有斜視及眼球運動不良時,可提示有腦損傷的存在。

  12、不能伸手抓物:如4-5個月不能伸手抓物,可診斷為智力低下或腦癱。

  13、注視手:6個月以後仍然存在,可考慮為智力低下。

  14、小兒易驚:抽搐,尖叫或煩躁不安。

  15、自發運動少或不動或易打挺,全身鬆軟,肌肉鬆弛或全身發硬,經常從襁褓中竄出去。

  二、有些腦損傷較輕微,在嬰兒早期往往無明顯症狀,但在嬰兒後半期(6-12個月),則有一些其他症狀表現:

  1、不能翻身:6個月以後還不能翻身,有診斷意義。

  2、不使用下肢:6-7個月不用下肢短暫地支援體重。

  3、不用單手:7-10個月的嬰兒不用單手抓玩。

  4、手笨:手的精細動作,如捏小東西,解釦,繫腰帶不靈活,不協調,在7-10個月出現,有診斷意義。

  5、不能獨坐:7個月不能獨坐。

  6、不能抓站:10個月不能抓站。

  7、不會與人再見:10個月以後有診斷意義。

  8、使用腳尖站立:10個月還用腳尖站立。

  9、不能邁步:13-15個月以後,還不會邁步。

  10、流口水及"吃手":12個月以後有診斷價值。

  一、手術治療

  對於嚴重的關節攣縮、畸形可予以恰當的手術矯治。常見的有腱膜鬆解術, 選擇性周圍神經部分切斷術, Hoke跟腱腱滑動延長術,股直肌遠端轉移術等。

  二、藥物治療

  1、本症的治療無根治方法,藥物也是輔助治療作用,主要有腦活素、胞二磷膽鹼, A型肉毒毒素, 腦苷肌肽, 巴氯酚、安定等。

  2、及時治療合併症。對有視聽障礙者及時矯正,有語言障礙者進行語言訓練,智力低下者進行特殊教育,有癲癇發作者應積極用藥物控制發作。

  三、康復治療
  1、以糾正運動障礙和異常姿勢、恢復正常運動發育為主,應採用理療、體療、手術療法等多種措施進行矯治和訓練。
  2、對於運動異常應採取綜合措施進行治療。常用方法有功能訓練、日常生活技能訓練、體療、理療等。按摩、鍼灸、推拿等也能促進症狀的改善。
  3、全面關心患兒,注意生活護理及營養保證。
  4、功能和智力訓練: 以鮑氏提出的“0-3歲早期干預大綱”為指導, 針對疾病損傷造成的不同功能障礙, 制定不同的診療方案,進行感知、視聽、語言、記憶和動作訓練, 結合嬰兒操綜合治療。
  5、運動療法: 減重步態訓練、Bobath法、Bojta法、上田療法、 作業療法、平衡功能訓練、感覺統合治療、文體療法等。

  四、心理療法

  與患兒交談, 觀察其情緒、心理、興趣, 進行誘導和啟發, 調整病態心理, 通過遊戲、音樂開發智力。

  小兒腦癱中醫治療

  一、鍼灸治療

  1、體針:主穴百會、大椎、腎俞、肝俞、脾俞、足三裡、關元。智力低下加四神聰、印堂;下肢癱瘓加環跳、秩邊、陽陵泉;腕下垂加外關、陽池;足內翻加絕骨、崑崙;足外翻加三陰交、太溪。每次選主穴2-3個,配穴4-5個,予補法或平補平瀉,不留針,每日1次,2-3月為1療程。停1-2周後,可繼續第2療程。

  2、頭針:主取運動區,可酌情配取語言二區、三區,視區,平衡區,舞蹈震顫區等。用26或30號針,快速捻轉針柄,每分鐘200次,持續2-3分鐘,留針5-10分鐘,再重複上述治療,捻鍼2-3次,每日1次,10-15次為1療程。治療中應注意嚴格消毒,避免頭皮感染。

  3、穴位注射法:選大椎、足三裡、陽陵泉、曲池、合谷。0.9氯化鈉注射液、維生素B1、B12注射液等,每次每穴注入0.5-1毫升,隔日1次。

  4、耳針法:選枕、皮質下、心、腦、腎、肝、脾、神門。毫針刺,或用撳針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貼壓。

  二、推拿按摩法

  頭部選百會、印堂、太陽、風池穴,上肢選肩井、曲池、尺澤、合谷穴,下肢選環跳、殷門、委中、陽陵泉、足三裡、太溪、太沖、崑崙穴。失語加啞門、天柱穴;舌斜視加瞳子、睛明穴,此外必須加推督脈。施術順序為四肢-頭-脊柱。手法宜平穩,由輕漸重,以不引起肌肉痙攣性收縮為要。一般先用摩法,逐漸改用揉法、滾法,推四肢時,由肢體遠心端逐漸推向近心端。每次15分鐘,隔日1次,3月為1療程。

  三、常用中成藥

  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丸、大補陰丸、虎潛丸、常用湯藥。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