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胸外科 副主任醫師 薛明強

  肺癌的治療除了手術、放療、化療三大經典手段以外,靶向治療又是一種新型的、相對有效的治療措施,已經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政司明確寫進了《原發性肺癌診療規範》中,並被推薦為晚期肺癌患者的一線藥物。

  目前,已經開發出了多種EGFR(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靶向藥物。根據藥物作用機制的不同,靶向藥物可分五種,EGFR-TKI(酪氨酸激酶抑制劑)是其中之一,最常用的EGFR-TKI是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儘管EGFR-TKI在治療非小細胞肺癌中療效明顯,但其並非對所有患者都有效。

  研究表明,EGFR的外顯子18、19或21發生突變的患者,吉非替尼的有效率可高達80%,而野生型患者基本無效。另外,有部分患者初始治療有效而後期出現耐藥,這與EGFR的外顯子20突變密切相關。在非小細胞肺癌中,EGFR外顯子20突變發生率約為1.6%,約佔EGFR突變的9% ,50%的EGFR-TKI耐藥與EGFR外顯子20的p.T790M點突變有關。

  上述文獻資料結果顯示了非小細胞肺癌靶向治療無效和部分無效的兩個原因,一是EGFR基因型為野生型;二是EGFR外顯子20的p.T790M發生了點突變。

  近日,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維克托・維爾庫列斯庫教授等人在其研究中比較了815人的腫瘤組織和正常組織的基因組測序結果,這些患者分別患有肺癌、乳腺癌、白血病等15種不同的惡性腫瘤,研究結果顯示,所檢測的2/3的基因突變是假陽性,與惡性腫瘤無關,因為在正常的組織中也有其存在。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了癌症藥物靶點的基因,發現其中的約50%突變是假陽性。

  該研究的結果表明,我們在做靶點基因檢測時,腫瘤組織和正常組織都要檢測並將其結果進行對比。這種雙相檢測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但只有精準的基因組檢測結果才能指導臨床醫師制定出精確的、規範的治療方案,對患者而言,獲益還是較大的。所以,雙相基因檢測在臨床工作中有其現實意義。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