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腫瘤科 主任醫師 蔡小平

  《傷寒論》第247條雲:“跌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後世多以“胃強脾弱”、“脾陰不足”、“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解釋。我們以為與原旨不符,理解張仲景原意,應把握以下幾點:

  (l)病位病性:《傷寒論》第179條雲:“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明行,胃家實也;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太陽陽明是指病在太陽傳入陽明,病重在陽明,其性屬實,非脾弱不能為胃行其津液之故;(2)脈浮脈澀:成無己說:“跌陽者,脾胃之脈診。浮為陽,知胃氣強,澀為陰,知脾為約”。結合《金匱要略》張仲景提及“跌陽脈浮而澀”且脈證俱全者共3條,一為脾約,二為霍亂,二為胃反,三者共同之處在於溼邪阻滯,氣機升降失常,從臨床而言,脈浮為肺胃燥熱,脈澀為氣血澀滯,由於胃喜溼惡燥,若脾為胃熱所約,必致溼熱搏擊,氣機鬱滯,升降失常,濁氣不降則大便硬;津液偏滲膀恍則小便數。(3)浮澀相搏:浮主胃中燥熱,胃屬腑、屬陽、屬表、喜燥、以降為順;澀主氣血澀滯,脾屬髒、屬陰、屬裡、主溼、以升為用。浮澀相搏是指胃熱和脾溼相搏擊而致氣機升降失常之義。正如風水相搏、浮澀相搏之謂。第216條:“脈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搏,胃氣生熱,其陽則絕。”“浮澀相搏”、“浮芤相搏”均從脈象揭示了陰陽、表裡、臟腑病機變化,可以看出張仲景重視脈象的重要性。(4)大便硬小便數:第244條:“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經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本條論述了太陽病轉屬陽明出現小便數、大便硬兼口渴的證候。由於溼熱相搏,氣機鬱滯,升降失調,致使津行失常,水津偏滲膀朧出現大便硬而小便數,其病機與燥熱偏盛、陰虛內熱之二便不利迥異。縱觀臨床,大便幹小便少屬陰虛;大便塘小便少屬溼盛;大便硬小便數屬溼熱。

  研究麻子仁的組方意義可見,麻子仁潤腸滋燥通利大便為君,輔以大黃清熱化溼、通腑降濁,芍藥和營益陰、緩和裡急;佐以杏仁宣通肺氣、潤腸降濁,枳樸洩熱去實、調暢氣機;使以蜂蜜為丸,緩圖其功。總之具有清溼熱、暢氣機、調二便之功。從而可以推斷出:麻子仁丸以治實祛邪為主,並非治療虛證之方。其理顯與溼熱相搏、氣機鬱滯、升降失常、二便失調相符合。正如喻嘉言云:“脾弱當即補矣.何者方中反用大黃、枳實、厚朴乎!”

  從古至今,諸醫家對脾約證治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脾約”二字,就其表面字義而言,有人理解為“脾氣被約束”;大多數則認為是“脾弱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胃強脾弱”,此說把“脾約”狹義理解為“脾困”,進而演變為“脾弱”;有人認為是“脾陰不足”;也有人認為是脾胃實證、陽明輕證。細思之,似乎與原旨不符。若脾弱不運水溼,當致洩瀉而不能導致大便堅;若胃燥陰傷則小便數之理難通。臨床便祕之證頗多,病因病機複雜,有陽明腑實三承氣之峻下熱結;有後世腸燥津枯增液承氣湯之增水行舟;有脾胃虛弱大便初硬後溏枳術丸之運脾降濁;有腎精不足濟川煎之補腎潤腸。愚以為張仲景所論“其脾為約”不同於陽明腑實證,雖冠以“太陽陽明”之名,“其脾為約”之論,旨在區別於胃家實,而實屬陽明之變證,即脾胃溼熱相博,脾約氣結,升降失常,津液輸布失衡,津液偏滲膀膚而致大便硬小便數。故以小承氣清化溼熱、理氣通便,配伍麻子仁之潤、芍藥之緩,妙在杏仁之宣,值得沉思,吳鞠通對杏仁有“宣通肺氣,肺氣一開,溼化氣亦化矣”之論與張仲景原義甚合。臨床中只有廣義理解脾約證治,不拘泥於“胃強脾弱”、’“脾陰不足”,才能領會張仲景的真正含義:靈活運用,擴大其主治範圍。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