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糖尿病科 主任醫師 楊辰華

  古代中醫是如何確診糖尿病的?

  糖尿病,顧名思義,就是尿中有糖,糖是甜的,在沒有檢測儀器的古代,中醫靠聞,甚至靠嘗判斷糖尿病。

  到底是哪位醫生首先發現尿甜現象的呢?據考證,是隋唐時代的甄立言,他在《古今錄驗方》中對糖尿病進行了詳細描述。他說,糖尿病患者吃得很多,容易口渴,喜歡喝水,尿是甜的。中國比國外發現糖尿病的時間,早了千餘年。

  因為糖尿病的典型症狀是容易渴,所以中醫把糖尿病稱為消渴症。最早治療糖尿病的,是中國唐代的名醫王燾,王燾的父親就是一名糖尿病患者,他親口嚐了父親的小便,發現父親的小便不僅是甜的,而且有水果味。他針對父親的消渴症制訂了治療方案,並輔以調整飲食,使其父病情得到控制。

  可見,古代診斷糖尿病,有兩個依據:一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狀,二是還要知道尿是甜的。在古代,為了明確患者的診斷及預後,親嘗患者的大小便是常有的事,嘗小便的人,有時是醫生,有時是下屬,也有患者的子女。

  如今,科技發達了,當今醫生診斷糖尿病,抽血化驗,看其空腹餐後血糖即可。

  符合以下任何一個條件的人,可以診斷為糖尿病:

  有糖尿病“三多一少”等(多飲、多食、多尿、體重下降,另有面板瘙癢、視力模糊等急性代謝紊亂表現)症狀者,同時一天中任一時間血糖≥11.1mmol/L;

  空腹血糖水平≥7.0mmol/L;

  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測2小時的血糖水平≥11.1mmol/L。

  一個爭論了很久的話題,中藥能不能降血糖?

  中藥能降血糖嗎?這是很多糖尿病患者的疑問。答案是肯定的,楊辰華博士說,早在《黃帝內經》,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在治療糖尿病了,而且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67歲的王女士,患有糖尿病15年,同時有冠心病、高血壓史10年。6年前,出現雙下肢麻木疼痛發涼,開始用胰島素治療,剛開始胰島素用量是30單位,血糖控制良好,近幾年逐漸加量,每日60單位,血糖仍維持在10mmol/L以上,餐後2小時血糖15mmol/L,患者時有胸悶、乏力、頭暈、失眠,舌質談暗,舌邊有瘀斑,病人不願意再增加胰島素用量,求治於楊辰華博士。楊辰華博士給王女士的診斷是“瘀血阻絡”,用了生黃芪、生地、鬱金、當歸等活血化瘀.益氣養陰的湯藥。 服用一個月後,王女士上述諸證明顯好轉,查空腹血糖7mmol/L,午餐後2小時血糖10mmol/L,胰島素用量減為每日45單位。又服用了3個月的湯藥,血糖基本達標,病情穩定。

  在臨床中,楊辰華博士發現,對長期口服降糖藥、注射胰島素治療的患者,或有慢性併發症患者,應用活血化瘀治療後,常可使部分患者的降糖藥及胰島素用量減少,而病情仍控制滿意。

  中藥降糖並不侷限於一方一法,中醫常常根據年齡、體質、症狀、併發症、舌象脈象等綜合分析,辨別臟腑(肺、脾胃、肝、腎)陰陽虛實,補虛瀉實,調理氣血陰陽,雖然沒有直接降糖,而最終起到降糖作用,這也正是中醫的奇妙之處。

  需要提醒糖尿病患者的是,和西藥相比,中藥降糖速度較慢。但是,中醫優勢在於整體調理,重視患者的個體差異性,使人體臟器調和、陰陽平衡,短期內消除乏力、四肢麻木、面板瘙癢、視物不清等糖尿病症狀,提高生活質量和延長壽命的作用。中西藥各有長短,取長補短,中西結合,更有利於提高治療效果。

  有降糖作用單味中藥

  黃連:煎劑有降低血糖作用。從黃連整藥中提煉的小檗鹼(黃連素)可減少體重,顯著改善葡萄糖耐量,還可增加脂肪燃燒,減少脂肪合成。

  黃芪:黃芪多糖具有雙向調節血糖作用。臨床常用黃芪配合滋陰藥如生地、玄蔘、麥冬等治療糖尿病。

  黃精:有明顯的降血糖作用。

  地黃(包括生地、熟地):具有降低血糖作用,且可改善血脂異常。臨床應用於糖尿病時,多以生地配天冬、枸杞子等。

  人蔘:人蔘多糖有降血糖作用。人蔘還能增強胰島素對糖代謝的影響。對輕症糖尿病,人蔘可與生地合用,人蔘每日用量為3~9克。

  山藥:可顯著降低實驗小鼠的血糖,並可明顯對抗血糖升高。

  麥冬:可降低血糖,並促使胰島細胞恢復,肝糖原增加。

  葛根、枸杞子、山萸肉、茯苓、玉竹、桑葉、桑白皮、桑椹等。

  中醫藥治療糖尿病適應證

  1、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5.6-7.0mmol/L ,餐後血糖7.8-11.1mmol/L;2、新發現的Ⅱ型糖尿病,空腹血糖10mmol/L以下者;

  3、糖尿病合併血管、神經、腎、眼等慢性併發症著;

  4、糖尿病合併失眠抑鬱者;

  5、Ⅱ型糖尿病口服藥物失效或有高胰島素血癥者;

  6、糖尿病足病。

  中醫優勢在於治療糖尿病併發症 個體化治療是關鍵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的併發症”,楊辰華博士說,如果血糖控制不好,糖尿病患者很容易出現腎病、冠心病、眼病和糖尿病足。在預防和治療糖尿病併發症方面,中醫是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的,而且治療方法因人而異,完全是個體化的。

  上週,楊辰華博士接診了兩名糖尿病患者,一位肥胖患者,一位消瘦患者,血糖一直控制不好。按照中醫的辨證論治和體質辯證理論,“胖人多痰溼”、“瘦人多虛火”,在原服用降糖藥物基礎上,讓較胖患者吃益氣健脾顆粒劑,讓較瘦的患者吃養陰清熱顆粒劑,兩週後複查血糖,均控制在正常範圍內。都是糖尿病病,因體質、年齡、病程、生活環境的不同,治療方案也不同,卻都能取得好的治療方法。現代研究表明,糖尿病的良好控制,治療達標,可以降低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和發展,降低糖尿病的危險性。因此,糖尿病的治療達標就顯得十分重要。達標的關鍵是採用個體化治療的方法,即全面、綜合考慮每位患者的各方面因素,中西並重,病症結合,制定針對性治療方案,並監測臨床效果,使血糖、血壓、血脂和體重全面達標。上面兩個患者就得益於個體化治療。

  中醫藥防治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經歷了千百年的臨床實踐,療效確切。中醫藥綜合調節,辨證靈活、因人制宜、整體雙向調節患者的身體狀況,使糖尿病患者體內的陰陽失調、氣血紊亂、臟腑功能虛弱恢復,機體代謝紊亂得到糾正。中醫在進行個體化治療時常辨疾病、辨體質、辨症候,分清糖尿病的前期、糖尿病期、併發症期的不同階段;把體質分為肝鬱、痰溼、血瘀、氣虛、陰虛型等;把症候分成陰虛燥熱、氣陰兩虛、陰陽兩虛,結合糖尿病病人的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胰島功能、血壓、血脂、肝腎功能以及生活習慣、是否有併發症,是否有糖尿病家族史,制定出個體化、切實可行、科學的治療方案。

  健康飲食是治療糖尿病的第一步

  “今年把健康飲食作為聯合國糖尿病日的主題,充分說明了飲食在糖尿病防治中的重要性。”楊辰華博士說。

  在物質極大豐富的當今,人們在飲食上過多攝入熱量和高營養,加上“進門有電梯,出門就打的”的生活方式,運動越來越少,令到糖尿病患者不斷上升。糖尿病與飲食息息相關,飲食直接影響血糖、病情,如果患者毫不忌口,會導致血糖忽高忽低,使藥物療效越來越差,加速併發症的發生。

  很多人會認為糖尿病是“糖”惹的禍,健康飲食只需不吃“糖”即可。實際上,“糖”僅僅是糖尿病飲食中的一個因素,不是全部,糖尿病患者日常飲食應注意以下幾點:

  食物多樣化 谷薯是基礎

  任何一種食物無法含有所有營養素,只有通過多種食物混合才能達到營養齊全。食物品種多樣化是獲得全面營養的必要條件,應做到:主食粗細糧搭配;副食葷素食搭配; 勿挑食,勿偏食,每日應攝入四大類食品:谷薯類、菜果類、肉、蛋類和油脂類。

  堅持定時定量進餐 提倡少食多餐

  少量多餐既能保證營養充足,又可減輕胰腺負擔。建議每日至少3餐,注射胰島素者4~5餐為宜,可預防低血糖發生;定時定量進餐,與藥物作用、運動時間保持一致。

  適量增加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也是多糖,由於其在胃腸道不能被消化吸收 不產生熱量。膳食纖維可分為可溶性纖維:燕麥、蕎麥、水果中果膠、海藻中的藻膠及魔芋製品等人工提取物;不溶性纖維:穀物的表皮、水果的皮核、蔬菜的莖 葉、玉米麵等。膳食纖維的功效:延緩血糖、血脂吸收、保持大便暢通並減少飢餓感。應增加每日膳食纖維的攝入:每日25-30g。

  多飲水

  水可以稀釋血糖和血黏稠度,溶解多種營養物質,使其易於吸收利用;有助於排便、“清洗”泌尿道,使含氮廢物排出。由於血糖濃度過高,迫使身體增加尿量以排洩過多的糖分,而尿排得多,身體丟失水分也多,才不得不多喝水,這是身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措施。如果腎臟、心臟沒有疾病,也不存在水腫的話,糖尿病患者應多飲水,每日保證6~8 杯水(1500~2000毫升)。

  警惕看不見的脂肪

  過多攝入脂肪會增加胰島素抵抗,降低胰島素敏感性,使血糖升高。脂肪攝入不易產生飽腹感,因此常容易超量食用,特別是一些看不見的脂肪,比如禽、魚、奶製品、蛋中以及堅果類食物,如花生、瓜子、核桃、芝麻醬以及油炸食品、漢堡包,都含有脂肪。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