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推拿科 主治醫師 王筱鋒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亦稱退行性骨關節病、骨質增生,是一個以關節軟骨退行性改變為核心,累及骨質幷包括滑膜、關節囊及關節其它結構的全方位、多層次、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是一種無菌性、慢性、進行性侵犯膝關節的疾病,在中老年人群中十分常見。

  一、病因病理

  本病分為繼發性和原發性兩種。原發性骨性關節炎最常見,又稱特發性骨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炎症性疾病,也有人提出骨性關節炎是滑膜關節對各種刺激(包括衰老)所進行的修復過程。繼發性骨性關節炎也很常見,常繼發於關節畸形、關節損傷、關節炎症或其它傷病,又稱創傷性關節炎。

儘管對原發性骨性關節炎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瞭,但已明確以下許多因素可以造成關節軟骨破壞:

  1、個體因素:本病男女均可受累,但以女性多見,尤其是閉經前後的婦女。從中年到老年,隨著年齡的增長,關節多年積累性勞損,導致關節軟骨發生退行性變。肥胖和粗壯體型的人中發病率較高,其原因為體重超重,關節負重增加,促成本病發生。

  2、飲食因素:關節軟骨內沒有血管,其營養依靠從關節液中吸取。營養不良可導致和加重本病的進展。

  3、免疫學異常:關節軟骨原是一個無血管的封閉的屏障,軟骨組織大多處於機體自身免疫監視系統相隔離的狀態,在原發性骨關節炎病人的滑膜中,可見少數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並見大量具有細胞因子分泌功能的滑膜細胞增生。骨關節炎可能是一種依賴T細胞的區域性炎症反應過程。有學者在骨關節炎的髖關節軟骨表層發現了IgG、IgM和IgC,這種病人中產生多發性關節炎的頻率較高。

  4、氣候因素:常居潮溼、寒冷環境的人發病率高。這主要是由於溫度低,引起區域性血運減慢甚至障礙有關。另外因遺傳因素所致的關節各組成結構異常,特別是軟骨細胞的病理性老化亦是發生此病的一重要因素。

  5、生物力學因素:穿高跟鞋行走時髖、膝、踝關節的的功能由於扭力作用發生很大改變,由髖、膝關節代償以保持穩定步態,從而導致關節軟骨受損。

  6、醫源性因素:筆者通過動物實驗證實長期使用皮質醇類藥物,尤其在疼痛早期治療時,使用皮質醇類藥物進行痛點注射或關節腔內注射,可造成嚴重的骨關節繼發性損害。

  關節軟骨的退變是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最直接原因。軟骨細胞是成熟軟骨中唯一的與修復破壞軟骨組織有關的細胞型別,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關節軟骨和非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正常關節軟骨相比,軟骨細胞明顯減少。軟骨細胞的減少與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發生發展關係密切。細胞死亡可以使細胞減少,細胞死亡分為細胞壞死和細胞凋亡,近期觀察到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軟骨有軟骨細胞凋亡存在。軟骨退變磨損、骨質硬化、囊變、骨贅形成,關節肥大變形,構成了骨關節炎的病理核心,導致一系列與之相關的臨床症狀。關節承重區的軟骨變軟,表面乾燥,失去光澤和平滑,變得粗糙,呈黃色,彈性降低,表面出現不規則的壓跡、麻點樣小窩和線形溝,或纖維變,軟骨逐漸變薄、碎裂,出現垂直裂隙,以致表面軟骨形成小碎塊,脫落於關節腔內,或在原處浮起,軟骨碎裂剝脫後暴露出軟骨下骨質。同時,剝脫後的軟骨碎片刺激關節滑膜和關節囊,而使其充血、水腫、增生、肥厚、滑液增多,產生繼發性滑膜炎。滑膜可以吞噬包埋軟骨碎屑而使滑膜增生、變厚,呈絨毛狀,關節囊纖維化並攣縮。

  二、臨床表現與診斷

  骨性關節炎的病變主要靶器官是軟骨,而對軟骨的早期病變缺乏特異性和敏感性的診察方法。近年應用“關節鏡”或“軟骨鏡”可直視下檢查關節腔,必要時可行軟骨活檢,還可用磁共振成像無創傷性技術檢查關節軟骨、半月板、滑膜韌帶及骨質改變,在三維影像上顯示早期小骨贅。但這些檢查費用高,很難普及,因此中晚期骨性關節炎主要依據病史、症狀、體徵等臨床感觀結合X線所見為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硬化、骨贅形成等診斷。

早期診斷要點:

  應注意年齡、肥胖程度、下肢畸形(膝內翻畸形最常見,與股骨內髁圓而凸起,脛骨內側平臺又較凹陷,而且骨質相對疏鬆又兼內側半月板較薄弱有關)、關節活動受限(骨性關節炎所引起的功能障礙可分為關節活動協調性異常及關節屈伸活動範圍減少的改變。絕大多數屬於功能受限,很少見到關節功能永久性完全喪失者)、腫脹(由於軟組織變性增生、關節積液所滑膜肥厚、脂肪墊增大等致,甚至是骨質增生、骨贅引起。較多見的是兩種或三種原因並存。)等。

  臨床表現:

  1、疼痛:幾乎所有病例都有膝部疼痛,疼痛的程度一般為輕度和中度,少數為重度,偶見劇痛或不痛。疼痛的特點為;始動痛、負重痛、主動活動痛及休息痛。疼痛多與氣溫、氣壓、環境、情緒有關,秋冬季節和天氣變換時加重。疼痛多位於髕股之間或髕骨周圍、膝關節內側。

2、腫脹畸形:由於關節積液、軟組織變性增生(如滑膜增厚、脂肪墊增大)、骨質增生骨贅形成。

3、功能障礙:關節活動協調性改變,如打軟、滑落感、跪倒感。運動能力減弱,如關節僵硬、不穩、活動範圍減少及生活和工作能力下降。

4、體徵:腫脹,髕骨壓痛,髕周壓痛,研磨試驗陽性,伸膝試驗陽性,單足半蹲試驗陽性及X線檢查陽性: X線檢查(站立正位、側位、髕骨45度像)關節間隙狹窄、軟骨下骨板硬化和骨贅形成是骨性關節炎的基本X線特徵。骨性關節炎早期僅有軟骨退行性改變時,X線片可無異常表現。隨著關節軟骨變薄,關節間隙逐漸變窄,間隙狹窄可呈不勻稱改變。

  根據X線檢查可將骨性關節炎的嚴重程度分為四度:

  1度:可疑的關節間隙狹窄和可能的脣狀增生;

  2度:肯定的骨刺和可能的關節間隙狹窄;

  3度:多箇中度骨刺和肯定的關節間隙狹窄,有些硬化及可能的骨端畸形;

  4度:大骨刺,明顯的關節間隙狹窄,嚴重硬化,肯定的骨端畸形。

  磁共振成象:使用肢體表面線圈,分別作橫切位、矢狀位和冠狀位平面檢查。可顯示骨皮質、髓組織、關節軟骨、兩側半月板、交叉韌帶、脂肪墊、肌腱、肌肉、面板、脂肪組織、血管、神經束等。

  三、治療

  目前骨性關節炎治療的目的在於緩解疼痛,減輕炎症,延緩軟骨退化,改善功能,避免或減少畸形。在藥物治療方面最近幾年進展較快,也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另外關節腔內外科治療也顯示了良好前景。

  1、非手術治療(保守療法)

  以治療疼痛為中心,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疼痛發生原因尚未能解釋清楚,但是認為有兩種機制:一是由於關節各構成組織的破損造成的機械性因素(半月板、韌帶、骨軟骨損傷)直接刺激位於滑膜、韌帶、骨、關節囊的神經末梢,二是由於某些原因產生致痛物質,刺激神經末稍。

  (1)理療:可解除疼痛和肌肉痙攣,有助於改善血液迴圈,減輕腫脹。可用熱敷,最好是溼熱敷。熱氣浴、溫泉浴也可應用。透熱或超聲療法可用於解除亞急性期疼痛,感應電可用於肌肉萎縮。超短波、微波、離子透入均有消炎止痛的良效。有條件作溫熱礦泉浴、旋渦浴則效果更好;

  (2)鍼灸治療:穴位為足三裡、陽陵泉、陰陵泉、牘鼻、鶴頂等;

  (3)推拿手法治療:病人仰臥位術者雙手掌揉膝關節周圍20次,再用拇指揉撥髕周壓痛點20次然後做膝關節被動活動5-10次此法可改變區域性血液迴圈,促進損傷部位組織修復,鬆解髕周軟組織粘連;

  (4)針刀鬆解治療

  (5)關節注射:分區域性痛點注射和關節腔內注射兩種,關節腔內注射玻璃酸鈉對早中期骨性關節炎有良好的作用。

  藥物治療

  西藥治療:

非甾體抗炎鎮痛藥:為布洛芬、奈普生、芬必得、扶他林等。阿司匹林、消炎痛、保泰鬆等藥因副作用較大,應慎用。配用緩解肌肉痙攣的藥物,如氯挫沙宗、舒筋靈、強筋鬆,芬那露等,效果較好。還可以加服維生素類藥物,如維生素B、維生素C、維生素E等。急性炎症期,紅腫熱痛者,還應給予抗生素。

  環氧化酶-2選擇性抑制藥如塞來昔布(celecoxib,西樂葆)和羅非昔布(rofecoxib,萬絡)。氨基葡糖是結締組織中糖蛋白、蛋白多糖、黏多糖和其他構成部分的一種重要組成成分。在骨性關節炎中蛋白多糖的產生不能趕上其丟失,將導致軟骨基質丟失。

  中藥治療:

骨性關節炎以關節疼痛,活動受限等表現為主,可屬中醫”痺症”範疇。

  (1)中藥薰洗:伸筋草、透骨草、威靈仙、木瓜、五加皮、牛膝、川椒、海桐皮、劉寄奴、防風、荊芥各15克,熱薰溫洗患處

  (2)中藥內服:熟地、山藥、茯苓、山萸肉、澤瀉、丹皮、五加皮、菟絲子、白朮、枳殼、白附子等補益肝腎、強筋壯骨

  (3)中藥外敷:自然銅、川、草烏、小茴香、秦艽、乳香、沒藥、木瓜、薑黃、元胡、土元等打粉調醋外敷

  2、手術治療

  近幾年對某些膝關節軟骨缺損患者採用了關節腔內外科治療顯示了良好前景。主要方法有骨贅切除術、遊離體摘除術、半月板切除術、滑膜切除術、關節軟骨成形術及自體軟骨移植和自體骨軟骨移植、關節鏡手術等。

  總之,骨性關節炎是一種關係到社會和生活質量問題的疾病,我們應對其有足夠的認識,結合臨床早期診斷,綜合化、個體化治療。相信隨著醫學科學技術的進步,對本病認識的不斷深化,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更有效的治療方法解除病人的痛苦。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