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脊柱神經外科微創治療中心 主治醫師 李來華

  椎管狹窄症是由於椎管腔的狹窄而使脊髓及脊神經根受壓,從而引起相應的神經功能障礙的一種疾病。它實際是由一組疾病引起的共有病理徵象,臨床上多以具體病理改變命名,多見於活動度較大易受傷的頸腰椎。引起椎管狹窄的常見病因有脊椎骨關節肥大性改變、椎間盤突出、後縱韌帶肥厚、黃韌帶鬆弛、皺褶、椎體半脫位以及少見的軟骨發育不良、畸形性骨炎等。一般分先天性(原發性)和後天性(繼發性)。按部位分為頸椎管狹窄、腰椎管狹窄、胸椎管狹窄。按解剖部位分可分為中央型狹窄、側隱窩狹窄、神經根孔狹窄等。

  診斷要點

  1、頸椎管狹窄

  (1)一般症狀:頸部疼痛和頭痛,在頸活動時加重,少數患者在頸部過伸或旋轉時可突然出現眩暈發作。

  (2)有根性疼痛者常可放射到上肢及前胸,頭頸及上肢活動時症狀加重,休息後減輕。伴有病變區域的麻木、肌肉萎縮、腱反射減退或消失。

  2、腰椎管狹窄

  (1)一般症狀:主要表現為腰腿痛,常發生一側或兩側根性放射性神經痛。行走時出現下肢疼痛及間歇性跛行、麻木及無力。下蹲或臥床休息後,症狀很快消失或緩解,彎腰時舒適,後伸時疼痛加重,咳嗽和噴嚏時疼痛無明顯加劇。

  (2)臨床表現:馬尾或神經根受壓症狀,下肢有根性感覺障礙,跟腱反射減低或消失,小腿部肌肉萎縮無力,嚴重者可引起兩下肢無力,括約肌鬆弛、二便障礙或輕癱。

  3、輔助檢查

  (1)X線平片:頸、腰椎側位片可見生理前凸消失,椎間隙狹窄,椎體前後緣有脣樣改變,椎體半脫位等。頸4-頸7的椎管前後徑小於14mm,腰椎前後徑小於15mm均可診斷為椎管狹窄。

  (2)腦脊液檢查:壓頸試驗可顯示椎管部分梗阻,蛋白量可增加。

  (3) CT、MRI檢查:可較明確顯示狹窄部位和骨質增生等徵象,可以判斷狹窄程度。

  處理

  1、非手術治療:對不典型的病例首先應採用非手術療法,臥床休息,頸腰椎牽引、理療、按摩及鍼灸等。同時應避免著涼與過勞,以促進神經刺激之症狀恢復。

  2、手術治療:經對症治療無效而症狀進行性加重時,可作椎板切除減壓、骨切除或齒狀韌帶切斷等手術。狹窄嚴重者在截除椎板時不但要夠高夠寬,而且要解除椎體後部(椎管前部)和側隱窩的增生骨質,以便徹底解除馬尾及神經根的一切壓迫。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