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頸骨折有多種分型方法,因研究的角度和側重點不同,每種分型方法與其治療方法的選擇和預後評估緊密相關。
一、按骨折的解剖部位分型
根據骨折的解剖部位,共分為四型:
1、頭下型:骨折線完全位於股骨頭下,整個股骨頸均在骨折遠端,股骨頭可在髖臼和關節囊內自由轉動。這類骨折在老年患者中最為多見,股骨頭血供損傷嚴重,即使圓韌帶動脈存在,也只能供給圓韌帶凹附近小範圍骨質血運;而圓韌帶動脈隨年齡增長而逐漸退化,甚至閉塞。因此,這類骨折癒合困難,股骨頭髮生缺血壞死發生率高,預後差。
2、頭頸型:即股骨頸斜行骨折。由於股骨頸骨折多系扭轉暴力所致,故真正的頭下型和頸中型均屬少見,而多數頭下型骨折均帶有一塊大小不等的股骨頸骨折塊,使骨折線呈斜行。此型骨折難以復位,復位後穩定性亦差,對股骨頭血供的破壞僅次於頭下型。
3、經頸(頸中)型:全部骨折面均通過股骨頸,實際上此型較少見,特別老年患者中更少見,甚至有學者認為不存在此型。X線顯示的經頸骨折往往是一種假象,重複重複攝片時常被證實為頭頸型。
4、基底型:骨折線位於股骨頸基地。骨折端血運良好,復位後易保持穩定,骨折容易癒合,預後良好,故有部分學者將其列入轉子部骨折。
前三型骨折的骨折線位於髖關節囊內,稱囊內骨折;基底型骨折線位於囊外,稱囊外骨折。
二、按骨折移位程度分型
1、I型:股骨頸不完全骨折,即“外展型”或“嵌插型”骨折,遠骨折端稍外展外旋,X線片示股骨頸上緣酷似嵌插的假象,而內側頭頸交界處骨小樑呈青枝形彎曲,股骨頭呈內收並後傾。
此型骨折無移位,近端保持良好血運,骨折容易癒合,預後好,但如不小心保護將成完全性骨折。此型骨折最大的特點在於初次就診時症狀不典型,X線片表現隱匿,極易誤診,一般骨盆平片不易確診,有時在患髖軸位片上可看到可疑徵象,結合臨床檢查,宜建議患者先臥床休息2-3周,複查X線片或結合CT、MRI檢查方能明確診斷。
2、Ⅱ型:完全骨折無移位或輕度移位。若為頭下骨折,仍有癒合可能,但頭壞死變形常有發生。若為經頸及基底型,則骨折癒合容易,頭壞死率較低。
3、Ⅲ型:股骨頸完全骨折部分移位,多見遠端向上移位或遠端的下角嵌頓在近端斷面,形成股骨頭外展並內旋,頸幹角變小。
4、IV型:骨折端完全移位,遠折端充分外旋並上移,兩骨折端完全分離,股骨頭位置可正常,此型關節囊、滑膜嚴重損傷,其中血管也易損傷,造成股骨缺血性壞死。
折端完全錯位,遠折端外旋上移,此型血管嚴重損傷,後期股骨壞死可能性大。
如暴力較大股骨頸後緣可出現碎骨塊,還可持續外旋,股骨頸後側骨質因壓縮而見缺損。
三、按骨折線走行分型
依骨折線與股骨幹縱軸垂線所成角度(Linton角)的大小分為三型:
1、角度<30°者為I型,最穩定;
2、角度在30°-50°之間者為II型,穩定性次之;
3、角度>50°者為III型,最不穩定。
這種分型方法用骨折線的傾斜度來反映所遭受剪應力的大小。
股骨頸LintonI型骨折折端較穩定LintonⅢ型骨折折端極不穩定易外旋短縮移位。
由於股骨頭及股骨頸的移位和旋轉,往往使骨折線的走行難以判斷,對於骨折線傾斜度的測量,拍X線片時都必須將患肢置於內旋位以消除股骨頸前傾角後才可測量,因此術前測量不易準確,故臨床多不採用,但仍可作為術後拍片時測量,以便了解骨折的穩定程度,作為對預後的估計,以便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四、按骨折段之間的移位方向分型
1、外展型:兩骨折段呈外展關係,股骨頭處於相對內收位,骨折遠端的外上部分嵌插入股骨頭內,內側骨皮質無錯位和旋轉,頸幹角增大。又稱嵌插型骨折,位置穩定,關節囊血運破壞較小,預後較好,癒合率最高。
2、中間型:X線正位呈外展嵌插關係,但X線側位片顯示股骨頭前屈,與股骨頸形成一個向後的角度,兩骨折段在前方形出現分離。骨折位置不完全穩定,實為過渡到內收型的中間階段。
3、內收型:兩骨折段完全錯位,股骨頭處於外展位,股骨頸因肌肉牽拉而上移,又因下肢重量而外旋,呈內收關係。此種骨折斷端極少嵌插,承受剪力大,不穩定,因此多有移位,關節囊血運破壞較大,癒合率最低。
五、其他分類法
1、按骨折原因可分外傷性及病理性股骨頸骨折(如股骨頸原發或轉移性骨腫瘤、骨髓炎、骨結核、骨纖維異樣增殖症及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等)、醫源性股骨頸骨折(如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復位用力不當、慢性骨髓炎不恰當地摘除大塊死骨等均可造成骨折)。
2、按骨折發生的時間新鮮及陳舊性股骨頸骨折。後者包括傷後時間超過3周或經治療而未癒合者。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