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眼科中心 主治醫師 王世明

  真菌性角膜潰瘍的診斷比較困難,一般應從下列三方面著手。

  1、病史:有以下情況之一者,應進一步作病原體檢查。

  a、農村患者,起病前有稻穀等農業外傷史,或角膜炎史,或挑除異物史。

  b、較長時間滴用或球結膜下注射多種抗生素而潰瘍未能控制者。

  2、症狀及體徵

  a、常伴有前方積膿的白色、黃白色或灰白色潰瘍,其發展程度與病程對比,相對為慢性者。

  b、眼部刺激症狀與潰瘍大小對比,相對為輕微者。

  3、病原:

  a、潰瘍壞死組織進行刮片檢查,可找到真菌菌絲;將刮片接種於真菌培養基上,可有真菌生  長。

  b、細胞培養一般陰性,或僅有雜菌生長。一般說來,真菌性潰瘍面的壞死組織呈“苔垢”樣,質地疏鬆,缺少粘性;而細菌性潰瘍面的壞死組織呈“膠凍”樣,富於粘性。

  治療:治療必須從速。潰瘍階段,真菌高度生長繁殖,應首選對真菌敏感的藥物。由於真菌常   潛伏於角膜組織內,十分頑固,要求藥物與潰瘍面保持連續性的接觸,使藥物在深部組織達到足夠濃度,才能消滅或抑制真菌的活動。到目前為止,用來治療真菌性角膜潰瘍的藥物尚不夠理想。對於藥物治療無效的病例,尚須進行角膜移植手術。

  病因:

  多半病例起病時有誘因史。發病大多與農業勞動時受植物性小葉傷有密切關係。植物枝葉擦傷及塵土等異物入眼,亦可見於長期患者其它性質的角膜炎時繼發感染真菌者。國外有人認為與眼部濫用抗生素或皮質類固醇有關。角膜外傷造成上皮破損。致傷物如稻穀、植物枝葉或塵土等處常有真菌存在。當角膜上皮破損的同時,真菌即可接種於角膜,引起發病。潛伏期通常為1~4天,平均為2.4天。

  臨床表現:

  a.開始時僅有眼部劃物敏感或刺激感,伴有視力模糊。有外傷史者,在受傷後數天內出現潰瘍,發展較緩,和外傷後迅速發展的綠膿桿菌性角膜潰瘍有所不同。

  b.早期眼瞼紅腫及畏光流淚等刺激症狀輕重不等,嚴重階段刺激症狀大多反見較輕。充血常很嚴重,主要為混合性,部分病例可有少量灰白色分泌物。

  c.由於真菌菌株的不同,感染時間的久暫以及個體情況的差異,臨床上所見到的潰瘍形態很不一致。典型的早期潰瘍呈灰白或乳白色,常為不規則形。表面粗糙,緻密,略高出平面。

  潰瘍和浸潤的密度分佈不均勻,潰瘍與健區角膜分界大多清楚,潰瘍邊緣常不整齊。

  d. 較大的潰瘍常為黃白色,多數為不規則圓形,表面似乾燥粗略,呈“苔垢”樣。基質浸潤緻密,潰瘍邊緣稍有隆起。病變如發展,潰瘍周圍可見結節狀或樹根樣基質浸潤。

  真菌性角膜炎常用名稱描述:

  1、菌絲苔被:是附著在潰瘍表面的菌絲和壞死組織。色白不透明,微隆起,與健區角膜分界清楚。可刮除,刮除後的潰瘍面較透明。

  2、菌絲灶:是真菌菌絲長入角膜基質的病灶。表面微隆起乾燥粗糙。混濁區的浸潤密度濃淡不一致。質地較硬,用刀刮時,刀尖上附著的刮物很疏鬆。刮過後的潰瘍仍混濁不透明。

  3、菌絲灶邊緣:有些潰瘍邊緣毛糙不齊。有時伸出樹根浸潤,稱為“偽足”;或在潰瘍周圍出現孤立的結節狀圓形浸潤點,稱為“衛星灶”。

  4、反應環:在菌絲灶的周圍有一圈炎性細菌浸潤,一般不太寬,約1~2毫米,是機體對菌絲的防衛反應。有人稱做“免疫環”。

  5、分界溝:位於菌絲灶和反應環中間。此處炎症細胞浸潤最多,是淺層組織壞死,輕度低陷而成的淺溝。

  真菌性角膜潰瘍的裂隙燈檢查:

  1、潰瘍的發展由淺層到深層。早期潰瘍為淺表性,角膜厚度幾乎無甚改變。潰瘍底部為濃密的質浸潤,可達角膜全層的0.2、0.4、0.6不等。基質水腫雖輕,但常為全層性。正對菌絲灶後的內皮,常有水腫粗糙及增厚,同時伴有皺褶,有人稱做“內皮斑塊”。有時整個角膜出現瀰漫性霧狀水腫,提示潰瘍在發展.

  2、潰瘍的發展過程,常先在周圍或底部出現浸潤,繼而形成膿瘍,膿瘍壞死而成潰瘍,潰瘍面壞死組織不斷融解脫落,使角膜逐漸變薄,最後導致穿孔。

  3、穿孔一般較緩慢,位置、大小及形態不定。穿孔處經常微隆起,每有虹膜顯露,中央穿孔時角膜略呈圓錐形。穿孔發生率約10%左右

  4、有時壞死組織雖未脫落,角膜即已出現“漏水”現象,以至前房在不知不覺中消失。又有時在壞死的角膜組織中,顯露少許虹膜組織,亦是潰瘍穿孔的另一種E象。

  5、潰瘍一旦穿孔,炎症漸見減輕,但較在面積的穿孔,前房多數很難再度形成。潰瘍壞死組織不斷脫落,可使透明的後彈力層完全暴露,虹膜清晰可見,由於抵擋不住正常的眼內壓,進而發展成角膜區域性或全部葡萄腫。

  6、當潰瘍趨向癒合時,眼痛減輕,刺激症狀改善,粘性分泌物消失,潰瘍色澤由黃白轉變為灰白色,潰瘍表面清潔,周圍上皮向內生長,熒光素著色範圍縮小。前房積膿和丁道爾現象以及角膜後沉著物減少。潰瘍癒合後,角膜基質仍有浸潤及水腫,常需歷時數月才能吸收。

  7、潰瘍癒合過程中可有新生血管伸入。細長單枝者少見,密集粗短的每見於菌絲灶周圍,頗似角膜變小,角膜緣內移。

  8、嚴重的虹膜睫狀炎反應,是真菌性角膜潰瘍特徵之一。約50%病例可有前房積膿,自1毫米或2~3毫米,少數病例積膿可達前房一半以上,甚至充滿整個前房。積肥膿呈乳白或淡黃色,前者為潰瘍早期現象,而後者常代表炎症發展至嚴重階段。膿液粘稠,不易移動。

  潰瘍、膿瘍以及前房積膿三者時在形態上融為一體,易於混淆,需裂隙燈切面檢查,才能區別。

  9、角膜後沉澱物有兩種型別,一種是棕灰色的粉末狀或細顆粒狀,每見於潰瘍早期,面積較小的病例,前房大多無膿或少量積膿。另一類是淡黃色漿糊樣片狀,或者是灰白色斑塊狀,附著於粗糙的角膜內皮面上,通常伴有前房積膿。前房積膿如果未能吸收,最後在前房角、虹膜、晶體表面形成機化膜。

  治療:

  a、本病常伴有嚴重的虹膜炎反應,必須用阿托品充分擴大瞳孔。皮質激素類藥物對潰瘍有擴散作用,無論區域性與全身皆不宜使用。

  b、潰瘍穿孔或後彈力層膨出病例,結膜囊置入金褐毒素眼膏或二性黴素B眼膏後,應用繃帶加壓包紮,以促進潰瘍癒合。

  c、藥物治療失敗的病例,可進行結膜瓣遮蓋術或穿透角膜移植術。在角膜穿透性移植時,潰瘍及其臨近的不健康組織必須全部清除,如果留有感染的角膜,反而可使炎症加速擴充套件。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